德萊塞,T.

德萊塞,T.

德萊塞,T.美國小說家。1871年8月27日生於印第安納州的特雷霍特鎮。父親原是德國的紡織工人,於1846年逃避兵役到了美國,開過紡織工場。母親是摩拉維亞的農民的女兒。他們有子女11人。1870年工場失火焚毀,一家生活貧困。《珍妮姑娘》中孩子們檢煤渣,珍妮為了搭救兄弟出獄而犧牲色相,這樣的描繪是以作者的姐姐和哥哥的事跡作為原型的。他有一個姐姐甚至被迫為娼。

德萊塞,T.

正文

德萊塞,T.美國小說家。1871年 8月27日生於印第安納州的特雷霍特鎮。父親原是德國的紡織工人,於1846年逃避兵役到了美國,開過紡織工場。母親是摩拉維亞的農民的女兒。他們有子女11人。1870年工場失火焚毀,一家生活貧困。《珍妮姑娘》中孩子們檢煤渣,珍妮為了搭救兄弟出獄而犧牲色相,這樣的描繪是以作者的姐姐和哥哥的事跡作為原型的。他有一個姐姐甚至被迫為娼。
德萊塞12歲起充當呢絨綢緞店的店員和報童;17歲時去芝加哥謀生,曾在一家小飯館裡洗碟子,在鐵器店做夥計。1888年18歲時,由小時候的一個女教師資助,進入印第安納大學肄業,有機會接觸到達爾文赫胥黎斯賓塞的著作。一年後又回到芝加哥,充當房地產公司的推銷員和洗衣店的送貨員。從23歲開始,先後在芝加哥的《環球報》、聖路易斯的《環球—民主報》和《共和報》任記者,在紐約《每月》雜誌任主編。1899年開始寫作《嘉莉妹妹》,第二年完成並出版。這時長篇小說《章魚》的作者弗蘭克·諾里斯為出版公司審閱《嘉莉妹妹》,大為賞識,認為發現了他“從未見過的一部最好的書”。可是公司老闆認為此書有傷風化,只印了1,000冊,除極少數贈閱之外,全部封存在倉庫里。德萊塞僅得稿費100元,生活無著,幾乎自殺。《嘉莉妹妹》通過農村姑娘嘉莉到芝加哥謀生而成為名演員的故事,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繁榮的表面底下的失業、貧困和飢餓,對美國貧富對立的社會作了深刻的描寫。《嘉莉妹妹》也是用巴爾扎克式的現實主義寫成的,為美國文學開創了一個新的天地。它雖在美國被禁,後來卻在英國出版。1907年終於在美國再次出版。
《嘉莉妹妹》被禁後,德萊塞被迫停筆10年。這10年中他仍任編輯工作。1904年擔任斯特里特和史密斯出版公司小說部編輯,1905年任《史密斯雜誌》主編,1906年任《百老匯雜誌》主編。1909年他著手寫作長篇小說《珍妮姑娘》,1911年出版。這是《嘉莉妹妹》的姐妹篇,是又一部對貧富對立的社會的控訴書。讀者還可以從中窺見作家幼時一家人悽苦生活的影子。門肯稱《珍妮姑娘》為馬克·吐溫的《哈克貝里·費恩歷險記》以來美國最優秀的小說。
以後,德萊塞寫了著名的《欲望三部曲》的第1部《金融家》(1912),第2部《巨人》(1914),第3部《斯多葛》(1947)。這個三部曲描寫壟斷資本家柯柏烏豺狼般的一生,從南北戰爭結束後的“鍍金時代”直至20世紀初柯柏烏之死,以他的死亡暗示資本主義的必然滅亡。這部作品是以芝加哥一個壟斷資本家為原型,概括了南北戰爭後發跡的各類企業“大王”,寫出了一個壟斷資本家的巧取豪奪和他的靈魂。如柯柏烏10歲時,每天上學走過魚市場,總看到一隻白玉般光潤的烏賊一天天被龍蝦吃掉。他悟出的人生哲學是:一切生物都以相互吞食為生,人也是以吃別人為生。為了吃人,他不擇手段。德萊塞寫他侵吞公款,營私舞弊,壟斷市場,爭奪經營權;通過一場場惡鬥,作家寫出了柯柏烏狡猾、殘暴又善於運用權術的“金融霸主”的形象。這部作品的不足之處,是作家當時沒有完全擺脫尼采的“超人”思想的影響,對金融界的“豺狼”鞭撻不足,尤其是第3部《斯多葛》思想性較弱;藝術成就也不夠平衡。但它是較早描寫壟斷資本家並對他們醜惡的靈魂與豺狼本性作了真實而深刻的揭露的作品之一。也因為這樣,德萊塞遭到忌恨,他的長篇小說《巨人》的出版曾受到阻撓。
長篇小說《“天才”》(1915)寫藝術家威特拉成為資本家所豢養的匠人,帶引號的天才,以此揭露美國資本主義社會對天才的扼殺。此書也遭到圍攻,被誣為“骯髒的書”,出版公司被迫停止發行,直至1923年才得以重版。
1917年,德萊塞住在紐約的格林威治村,與以後成為美國共產黨領袖的威廉·海伍德和《震撼世界的十日》的作者約翰·里德相識。友人中還有其他社會主義者和無政府主義者。這時期他的有些作品就在左翼刊物《民眾》上發表,另有一些政論文章則發表在無政府主義的小報《反抗》上。 他站在進步立場參與政治活動, 如1920年總統競選時,他投票選舉當時尚在獄中的社會黨候選人德布斯,並積極參加營救勞工運動領袖蒙尼的鬥爭。1924年又積極支持參議員拉福萊特的競選活動。美國進步作家麥可·高爾德認為德萊塞當時是“朦朧的社會主義者和人道主義者”。
這個時期,德萊塞發表了《自然和超自然戲劇集》(1916);短篇小說集《自由及其它》(1918),《十二個人》(1919);劇本《陶工之手》(1918);散文集《敲吧,鼓兒!》(1920)和《關於我自己的書》(1922)。
代表作《美國的悲劇》(1925)使德萊塞獲得了世界聲譽。作品的主人公克萊德·格里菲斯是堪薩斯市一個窮牧師的兒子,一心追求奢侈的生活。後在伯父開的襯衣領子廠充當工頭,與窮女工洛蓓塔有了私情,又得到大廠主女兒桑德拉的青睞。為了飛黃騰達,能與桑德拉結婚,他設下圈套,使得已有身孕的洛蓓塔墜入湖中淹死,造成了悲劇。作者認為,象克萊德·格里菲斯這類案件是“真正的、美國的悲劇”。“在美國,這類事發生之頻繁已到了驚人的程度”。美國有很多人寫信給作者說他們“也可能成為克萊德·格里菲斯”。美國不少評論家同意文學史家卡爾·范·多倫所說的話:“《美國的悲劇》是寫的整個文明。”作品清楚地表明美國的社會制度是造成這種悲劇的根源。

德萊塞,T.德萊塞,T.
德萊塞在創作《美國的悲劇》過程中,仔細考察了實際發生過的15樁類似的案件,發現克萊德·格里菲斯正是“貧富對立的社會的產物與犧牲品”。克萊德·格里菲斯則是以契斯特·傑勒特為原型。1906年紐約州赫基默縣發生了一件情殺案,兇犯名叫契斯特·傑勒特,為了向上爬,他把已經懷孕的情婦格蕾斯·白朗騙到埃爾克湖溺死。兇殺案很快被偵破,兇手被判處死刑。德萊塞對這一案件進行了實地的、深入的調查研究,全書第2、3兩部基本上是以它作為故事的主要骨架;連法院審判時在堂上宣讀的女工洛蓓塔那些悽惻動人的信件,都是引用格蕾斯·白朗所寫的原件。全書概括了美國資本主義社會的現實生活,力求每個細節以至環境和性格的描寫都符合生活的真實性。
德萊塞在美國作家中比較早地利用弗洛伊德學說中某些有益的東西塑造典型人物。他在藝術上適當地運用性、下意識、幻覺、夢境、性的抑制與升華的學說,真切地描寫了克萊德成為美國壟斷資本所需要的那套人生哲學的俘虜,走上毀滅的道路。作為一個朦朧的社會主義者、鮮明的民主主義者與人道主義者,他把弗洛伊德學說和他的現實主義的“社會背景說”有機地結合起來。他著眼於社會心理現象,描寫了壟斷資本統治的社會裡克萊德陷入了情慾的海洋,使作品富於強大的藝術魅力,又不同於某些現代派把性和下意識當作獨立存在的力量加以膜拜。
《美國的悲劇》出版後兩年,短篇小說集《鎖鏈》(1927)出版。同年11月,德萊塞應邀訪問蘇聯。1928年出版了《德萊塞訪蘇印象記》。1929年出版的短篇小說集《婦女群像》,塑造了女共產黨員艾尼達的形象。1931年出版政論集《悲劇的美國》,對美國資本主義社會進行了冷靜而嚴肅的全面的解剖。他認為資本主義在今天的美國已經破產,應該象俄國一樣消滅私人產業,剷除為壟斷托拉斯、卡特爾利益服務的現行寡頭政治及其整套制度。這一年他又出版了帶有自傳性質的《黎明》。1941年發表政論集《美國是值得拯救的》
1944年,德萊塞接受美國文學藝術學會的榮譽獎。同年與海倫·理查遜結婚。1945年 7月20日,德萊塞寫信給美國共產黨領袖威廉·福斯特,申請參加美國共產黨。1945年12月28日於加利福尼亞州的好萊塢逝世。死後出版的作品有《堡壘》(1946)和《斯多葛》(1947)。
德萊塞在美國文學史上的成就,在於突破了美國文壇極為頑固的“高雅傳統”,取得了現實主義的勝利。辛克萊·劉易斯在1930年說過:“不論和哪一位美國作家相比,德萊塞更顯得是隻身奮勇前進的人。他……在美國小說領域內突破了維多利亞時代式的、豪威爾斯式的膽小與高雅傳統,打開了通向忠實、大膽與生活的激情的天地。要是沒有他這個拓荒者的業績,我很懷疑我們有哪一個人能描繪出生活、美與恐怖。”美國不少評論家把德萊塞稱為自然主義的奠基人,以區別於豪威爾斯的“現實主義”。其實,正如他自己說的,他“從沒有看過左拉的一行字”。他的作品中一般也沒有自然主義那種病態與色情的描寫。德萊塞的創作道路表明了現實主義在美國的勝利。
德萊塞的作品在中國早有介紹。瞿秋白在題為《美國的真正悲劇》一文中指出,德萊塞的“天才,象太白金星似地放射著無窮的光彩”,他是“描寫美國生活的極偉大的作家”。德萊塞一些著名的長篇小說,如《美國的悲劇》、《欲望三部曲》和《嘉莉妹妹》等,都已有中文譯本。
參考書目
 F. O. Matthiessen, Theodore Dreiser, New York, 1951.
 Philip L.Gerber, Theodore Dreiser, New York,1964.
 Robert Elias, Theodore Dreiser, Apostle of Nature, 1972.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