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妮姑娘》

《珍妮姑娘》

由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的小說。作者:(美)德萊塞(Dreiser,T)傅東華譯。講述了:貧困的珍妮姑娘為生活所迫,與參議員白蘭德同居。一直到他死後兩人都沒有正式結婚。珍妮帶著他們的孩子遷居別處。她遇到闊少雷斯脫,與他同居,但是不能見容於他的親屬。後來為了讓他能繼承遺產,珍妮堅決與他斷絕了關係。

基本信息

一部哀婉悽惻的情史,一曲悲天憫人的慟歌。德裔

《珍妮姑娘》《珍妮姑娘》
貧民格哈特的大女兒珍妮為人幫傭,與參議員布蘭德相愛。不久,布蘭德不期病故,留下一遺腹女。之後富家子萊斯特愛上珍妮並與之同居,但在婚事上一直下不了決心,其後得知珍妮身世後更是未能邁過這道坎,並在家族的壓力下與珍妮分手,重歸上流社會。兩情繾綣而勞燕分飛,善良的珍妮未能為上流社會接納,抑鬱終生。

所獲榮譽

《珍妮姑娘》和《嘉莉妹妹》(均為德萊塞的作品)同時躋身於美國《現代文庫》所評選出的“20世紀100本最佳英文小說”之中。

寫作特色

德萊塞在小說結構、情節安排方面,也是匠心獨運,具有鮮明的藝術特色,簡單地說,就是人物和故事情節非常緊湊曲折,扣人心弦。其次,德萊塞在塑造人物性格時,也富有藝術感力,表現出他的觀察細緻犀利和深邃有力。正如作家戴維·卡斯納曾經概括過的那樣,“他一手拿著放大鏡,把他另一隻手上歡蹦亂跳的各式各樣的人物——富人窮人乞丐偷兒醫生律師商人,以及社會上各界領袖人物都照徹得纖毫畢露。”就是這樣,在德萊塞栩栩如生的描繪下,老工人格哈特的誠實、勤懇、耿直和貧賤不可移的品性,令人讀後肅然起敬。至於參議員布蘭德、富商萊斯特,以及其遺孀萊蒂·佩斯等人驕奢淫逸、揮霍無度的生活,也是刻畫得入木三分。儘管作家筆下把布蘭德寫得那么溫文爾雅,道貌岸然,但給讀者留下的印象,他還是個偽君子。萊斯特從本質上說,自然跟他的整個家族一樣,因為這個凱恩家族就是一個冷酷無情、愛財如命的罪惡之家,正如馬克思和恩格斯所指出的那樣:“資產階級撕下了罩在家庭關係上的溫情脈脈的面紗,把這種關係變成了純粹的金錢關係。”這裡根本談不上有什麼真正的愛情。萊斯特和他的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自然具有共同的特性,但另一方面,在德萊塞筆下,萊斯特又具有自己鮮明的個性,顯然有別於其他資產階級人物。簡單地說,他追求個性自由,具有一定的反叛精神,崇尚所謂的美國民主傳統,反對貧富貴賤對立,主張愛情至上,甚至不顧整個家族的強烈反對直至與他斷絕關係的威脅,愛上了社會地位懸殊的工人女兒珍妮,企圖同當時社會習俗進行較量。小說中對萊斯特同珍妮之間一度相親相愛的情節描寫,德萊塞的確花了很多的筆墨,應該說是相當精彩而且吸引人的。但是,當億萬富翁的父親遺囑中取消他的那份遺產繼承權,整個上流社會對他實行抵制時,萊斯特立刻處於極端矛盾的內心鬥爭之中,感到自己寡不敵眾,於是產生了猶豫、彷徨、動搖、退卻的心理。萊斯特始終不敢——而且事實證明——也根本不可能衝破資產階級利己主義這一樊籠,到最後還是被偌大的財產所俘獲了。

寫作背景

《珍妮姑娘》是以德萊塞一個姐姐為原型撰寫的。1900年聖誕節,德萊塞父親老保羅壽終正寢,享年七十九歲。他一直跟瑪麗和布倫南住在羅徹斯特,他最後的時光過得很平和,幫助布倫南家照看花園,每天都去參加早彌撒。他父親和瑪麗——這個在德雷霍特因為跟上校西爾斯比引起性醜聞從而羞辱了老保羅的女兒——住在一起這件事使西奧多產生了創作《珍妮姑娘》的衝動。一個不苟言笑從舊世界過來的父親在他女兒年輕時斷絕了和她的父女關係,但卻在她的照料下度過了最後的時光。西奧多在他父親去世不到兩個星期,1901年元月6日就開始創作《珍妮姑娘》。不久他便寫完了四十章。之後,作者因為出版方面的問題,多次受到掣肘,並被要求加上道德說教。德萊塞為此一度意氣消沉,無心再寫《珍妮姑娘》。當然,德萊塞寫不下去的真正原因是他和材料保持不了距離,小說原型瑪麗的生活頑固地不聽他想像的調遣。任憑他使出渾身解數,這些材料還是顯得色彩暗淡,沒有生氣。他越是著急,越是沒有靈感,儘管出版社給經濟窘迫的他提供了援助,但處於這樣的精神狀態下,德萊塞得到這種恩惠越多,思想負擔就越重。

寫作細節

德萊塞在1904年重新撰寫《珍妮姑娘》

《珍妮姑娘》《珍妮姑娘》
。他在寫到萊斯特·甘的妹妹闖入了珍妮和情人萊斯特·甘同居的公寓時被難住了。他決定不了到底是讓萊斯特和珍妮繼續在罪孽中同居下去還是讓他們結婚。如果讓他們結婚,衛道士們就會指責他在“獎勵”他們,尤其是珍妮姑娘。結果,他用維多利亞時代常用的那種立遺囑的方式解決這個問題。萊斯特的父親在死前立下了遺囑。遺囑規定,如果萊斯特放棄珍妮,他就會得到價值大約一點五億美元的遺產;如果和她結婚,他會得到一年一萬美元生活費,為期三年,但將失去家產的份額。結果,萊斯特延宕不決,最後,他意識到珍妮的愛是他在日益覺得沒有意義的生活中擁有的惟一幸福,於是決定回到珍妮的身邊。德萊塞在這一稿中突出了珍妮身上的性吸引力以及女性化,使她的性格神秘莫測。萊斯特也不再是個馬基雅弗利似的誘姦者,而是一個複雜的人,看透了社會的虛假;珍妮代表了生活中的一股力量,而不是個被動的被誘姦者和被棄的流浪女。在德萊塞修改過的情節中,婚姻“獎勵”了珍妮,至少給了她體面和尊敬,但德萊塞擔心這樣安排珍妮和萊斯特的命運會觸犯了當時的衛道士,於是又做了修改,讓萊斯特和萊蒂結了婚。另外,他還安排珍妮的私生女維思塔得了傷寒死去,萊蒂進入了紐約“400”號,接管了僕人成群的府邸,萊斯特由於貪食吃壞了身體,得了絕症。萊斯特死前,讓人把珍妮叫來,說她是他惟一愛的女人。珍妮呆在他旁邊直到他死去,還披著厚重的面罩參加了他的葬禮,看著他的棺柩放在火車上,想著未來空洞孤獨的生活。德萊塞還增加了感嘆人生的部分,總結了珍妮生活的意義,為她正名。其實,珍妮在火車站目睹生活中的死亡就足以作為尾聲了。作者暗示,世界上沒有道德,因為人類的生活是由難以預測的目的所控制的。萊斯特對珍妮說:“我們所有的人或多或少都是被人利用的。我們就像棋子一樣被我們所不能控制的環境所制約。”

出書經過

但這本書的內容還是太坦率了一點。麥克米蘭公司的一個編輯說他不喜歡書里的一些內容。德萊塞本人也覺得自己想表達的東西往往太露骨了,他那個時代難以接受,他也因此要付出代價。儘管如此,德萊塞的代理商弗羅拉·梅·霍莉還是把書稿寄給了哈珀兄弟公司的希契科克。德萊塞和哈珀兄弟公司簽訂了契約,契約要求公司對德萊塞的第三本小說有出版的優先權,同時要求德萊塞對小說修改。因為忙於撰寫第三部小說《天才》,德萊塞就把修改《珍妮姑娘》的工作交給了妻子賈格。德萊塞太太將所有提到生理上或者性行為方面的內容都處理得很隱晦,很間接,有的甚至被刪除了。例如,幾處提到避孕工具的段落被刪除了,在出版的

《珍妮姑娘》《珍妮姑娘》
小說中,珍妮只是說:“我不想要孩子。”萊斯特回答說:“你可以不要孩子,除非你想要。”然而出版社方面還是認為書稿要大量地修改和重新列印,為此德萊塞要付六百美元。最後,大約一萬六千字被刪除,還增加了一些內容。修改的內容不僅包括一些句子,而且還把一些涉及到宗教虔誠方面的段落給刪除了。德萊塞對這些修改很惱火,但令他欣慰的是,出版社終於同意出版《珍妮姑娘》。小說得到了當時批評家門肯的熱情讚揚。在1911年9月15日給德萊塞的信中,他說:“不要擔心《珍妮姑娘》。它是一部上乘之作,是迄今為止美國最棒的小說。”幾天后,門肯又寫信給德萊塞說:“重讀《珍妮姑娘》使我越加喜歡。除了《哈克貝利芬》,它是我所讀過的美國最優秀的小說。在結構上,它比《麥克提格》嚴謹得多,絕對高它一籌。”他稱這本小說“在場景上和人物材料上絕對是美國的,而在方法上、敘述的視角上以及在嚴肅認真的態度上繼承了歐洲衣缽,所以,人們絕難想像出小說出自美國人之手”。在門肯看來,當時沒有其他美國小說家可以寫出那么優秀出色的小說了,即使“在英國,絕對不會超過六位作家用你那些材料可以達到這么高的描寫現實的水平”。另外,門肯還多次提到,《珍妮姑娘》在寫作技巧上大大超過了《嘉莉妹妹》。早在1911年4月23日,門肯讀過德萊塞寄給他的手稿後說:“它似乎比《嘉莉妹妹》寫得好,好就好在它的形式。”在《嘉莉妹妹》里,“你讓赫斯特伍德將視線從嘉莉那兒引開”,而“在《珍妮姑娘》里就沒有這種混亂。兩條線索,兩條精神展開的線索安排得很嫻熟。即使它們沒有結合的時候,它們也是並行的,密切相關的。珍妮和萊斯特見了第一面後,她一刻也沒有離開過萊斯特的生活,她從來沒有離開過。意志和意志間,人物與人物間的反應描寫得很出色。一言以蔽之,這個故事是個完整的、有機的整體;你在有意識和無意識之中避免了《嘉莉妹妹》的缺陷”。

書評評價

這是一個耐人尋味的故事,隨著故事情節的發展牽動人的心,情不自禁關注著珍妮姑娘的命運,總覺著她那溫良隱忍的性格以及坎坷的人生經歷與無奈的悲切的感情世界讓人由衷的慨嘆與深深地憂傷。
但珍妮又是幸運的。出生在貧窮人家的女兒,卻生就一付天生的美貌與善良的心腸,對父母及弟弟妹妹無私的愛與奉獻,使她象一隻蜜蜂終日辛勤勞作,卻從不怨天尤人,默默忍受著充滿悲苦的煎熬生活。
也許是上天憐憫,生命中出現兩個愛她的男人,使她的生活不同程度的發生轉機。第一個是參議員白蘭德,因為愛上了這個溫柔單純的小女子,在給予她諸多的幫助後,就在打算要娶她的時候竟不幸病故身亡。那時的珍妮還小,還不懂愛情,她只感激他對她的好,對他的依賴多於喜歡。但僅僅因為一次過錯,白蘭德雖然匆匆離世,卻給珍妮留下了一個可愛的小生命,這另珍妮恐慌不已並被信仰宗教的父親趕出家門,後幾經周折,當父親看到可愛的咿咿呀呀的小外孫女,才無可奈何地原諒了珍妮。

《珍妮姑娘》《珍妮姑娘》

就在全家人又一次陷入生活窘境的時候,珍妮終於決定接受富商之子雷斯脫的建議,與之共同生活。對家裡人她謊稱她們已經結了婚,不然倔強的父親不會接受她們任何施捨;而對雷斯脫,珍妮隱瞞了她已有女兒這一事實,剛開始她怕,她羞於啟齒,可越到後來就越難以開口解釋了。雷斯脫深深地愛上了美麗溫婉的珍妮,為著她身上所具有一切美德,給她以最舒適的生活,並對她的家人給以最妥善的生活安排。為了她,他不惜與勢利的家族作對,雖然心裡一直拒絕著婚姻的束縛,但他想總有一天也許會娶她的。而珍妮真正地熱切地愛著雷斯脫,全心全意的毫無保留的愛著,默默地等待他娶她的那一天,同時也為自己隱瞞了有女兒的事實而懊悔慚愧並惴惴不安。終於,母親去逝,弟弟妹妹們長大成人,各自離開家園,老父親獨自一人離家為人守夜,她不得不把五歲的女兒接到身邊,悄悄找人扶養起來。然而,紙包不住火,終於東窗事發,雷斯脫知道了事情原委,憤怒懊惱心怡的女人居然如此對他!可當珍妮收拾行裝準備離開時,恰遇雷斯脫歸來,為了愛,雷斯脫妥協了,他還是捨不得珍妮,他誠懇地挽留她,並漸漸接受了她的可愛的小女兒。
珍妮一直惦記著孤苦無依的老父親,在徵得雷斯脫的同意後,把老父接了來,讓他安享晚年,一直到病逝。
就在珍妮與雷斯脫幸福地生活了若干年後。雷斯脫不得不為了一筆豐厚的財產繼承權拋棄珍妮,這個決定是痛苦的,是讓他懊悔餘生的。這一段最感人,也最讓人傷心,最讓人感觸多多。當珍妮知道雷斯脫會因自己而失去一筆巨額財產,失去事業,內心矛盾地掙扎過,她希望雷斯脫為了愛而選擇她,但又不忍所愛的人從此意志消沉,鬱鬱寡歡。所以她違背心意斷然離開,而雷斯脫在終於擁有了所得的那份財產後卻與一位一直仰慕她的富有的遺孀結了婚,從此,終於結束了他與珍妮長達數年的同居生活。
雷斯脫的新生活異常活躍,上流社會的交際往來使他無暇顧及太多,但他內心深處並不覺比以前快樂,相反的,常常隱隱不安。
珍妮經歷了最初失去雷斯脫時那種肝腸寸斷般的痛苦,又經歷了小女兒匆匆病逝的過程,命運再一次狠狠地無情地打擊著這個善良悲苦的女子。
若干年後,雷斯脫病入膏肓,夫人遠在澳洲。他最想見的卻是珍妮。珍妮領養了兩個孤兒一直過著深居簡出、清靜幽寂的生活。當她匆匆趕來醫院陪伴雷斯脫,兩個人互訴衷腸。雷斯脫懺悔自己當初的選擇,給珍妮帶來一生無法彌補的傷害。珍妮卻說她從沒有怨過他……
這是一個讓人深思感嘆的故事,男人的愛和女人的愛是多么不同,為什麼有人愛的那么自私?有人愛的那樣執著?我常常想,不要一下子看完一個人的一生,這樣的命運尤其讓人跟著悲傷。也許作者的本意是讓我們感嘆之餘對人生有所領悟,對金錢、權勢、地位,還有愛情甚至親情、人情世故都有所想有所思吧……

作者介紹

西奧多·德萊塞(Theodore Dreiser,1871~1945),美國小說家。生於印第安納州特雷霍特鎮。父親是貧苦的德國移民。他在公立學校接受了早期教育,以後進印第安納大學學習。一生的大部分時間從事新聞工作。走遍芝加哥、匹茲堡、紐約等大城市,廣泛深入地觀察了解社會,為日後的文學創作積累了豐富的素材。
第一部小說為《嘉莉妹妹》(1900),通過農村姑娘嘉莉到芝加哥謀生而成為名演員的故事,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繁榮外衣掩蓋下的生存鬥爭,對美國貧富對立的社會作了深刻的描寫。這部小說因被指控“有破壞性”而長期禁止發行,但一些散發出去的贈閱本卻引起了許多重要作家的注意。1911年,《珍妮姑娘》問世,接著又發表了《欲望三部曲》的前兩部《金融家》(1912)和《巨人》(1914),奠定了德萊塞在美國文學界的地位。《天才》(1915)是德萊塞自己最滿意的一部長篇小說。它通過一青年畫家的墮落控訴了資本主義社會對藝術的摧殘。以真實的犯罪案件為題材的《美國的悲劇》(1925)是德萊塞的代表作。他的藝術特色——廣闊的社會畫面,豐富曲折的情節,深入細緻的心理描述,不同情景的對比手法及獨具個性的語言——統統體現在這部傑作中。
1944年,德萊塞被美國文學藝術學會授予榮譽獎。《堡壘》(1946)和《斯多噶》(1947)兩部長篇小說是在作家死後出版的。這兩本書都反映了德萊塞晚年對宗教哲學的興趣。1945年,他加入美國共產黨。同年12月28日逝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