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繼

徐繼(1795-1873),字健男,號牧田,又號松龕,五台縣東冶鎮人,出身官宦世家,書香門第,以第一名中進士,被稱為“會元”。

基本信息

簡介

徐繼(1795-1873),字健男,號牧田,又號松龕,五台縣東冶鎮人。出身官宦世家,書香門第。父親徐潤第,號廣軒,乾隆六十年(1795)進士,官內閣中書。精研《易經》,潛心陸王之學,為當時著名理學家。繼幼承家學,弱冠中舉。道光六年(1826),赴京參加會試,以第一名中進士,被稱為“會元”。殿試後,改選翰林院庶吉士。父親書門匾“朝元”二字懸於門庭之上。後擢翰林院編修,任陝西、江南兩道監察御史

歷程

任御史期間,指陳時弊,彈劾貪官,多篇奏疏轟動朝野。道光十六年(1836),上《為政宜崇簡要疏》,道光帝立召其進宮,詢問國事民瘼。徐繼的應對竟使道光帝激動得“至為流涕”。次日即委為廣西潯州知府,後調福建延建邵道道台。道光二十年(1840),鴉片戰爭爆發,又被派往海防前線,兼署汀漳龍道道台,“清明廉達,有守有為。”戰後,接連遷升兩廣鹽運使、廣東按察使。道光二十三年(1843),任福建布政使。道光二十六年(1846)任巡撫。道光帝召見,命其辦理廈門、福州兩口的通商通行事務。徐繼經過接觸西方各國領事及傳教士,廣泛蒐集西方知識,“五閱寒暑,數十易稿”,終於編撰成《瀛環志略》10卷,於道光二十八年(1848)刊行問世。為此,徐繼被譽稱為“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拓荒者”、“中國近代新思潮的代表者之一”。但時隔不久,徐因不願為英國人住進福州城而輕啟釁端,於鹹豐元年(1850),以署閩浙總督召回北京,降職內用為太僕寺少卿,後免職。鹹豐三年(1853)回鄉後,協助地方督辦團練,防堵太平天國北伐軍和捻軍。鹹豐六年(1856),受聘為平遙超山書院山長(即院長)。其時平遙的票號業、商業正在興盛時期,經濟發展後對文化需求增大。

徐繼任山長後,治院嚴謹,督課認真,優秀人才,資助培育。時本縣士紳因其開支較大,想給增加薪金,但徐堅守信諾,概辭不受。後士紳遂以求寫墓表及墓志銘等為由,予以酬勞彌補此憾。在此期間,還幫助蔚泰厚等票號修訂過票規制度,走訪過交城卦山書院山長梁述孔(定襄人),並與梁泗心有詩文唱和。閒暇,批註了《後漢書》等書籍。同治元年(1862)九月初九,徐繼受平遙大成社董事囑託,撰寫《平遙超山書院創建重修原委碑記》。之後,因年邁欲歸故里,但在本地人士堅留下,又主講三載,直至同治四年(1865)五月,聖旨傳來,令進京召見,方才離開超山書院。本縣各界人士及諸生弟子為其舉行了隆重的歡送儀式,送行的轎車排成長列,徐坐的轎車已到達祁縣城,後面的轎車還在平遙城。在徐的阻止下,僅讓少數轎車陪送回五台。召回朝廷後,徐被任為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次年任太僕寺卿,兼京師同文館大臣。同治六年(1867)十月二十一日,美國駐華公使蒲安臣代表美國政府向徐贈送了華盛頓畫像。之後,徐與恭親王奕斤等一道上疏,主張聘請西方教師,擴大同文館招生,以廣泛吸收西方知識,但受到朝中守舊派攻擊。同治八年(1869),遂告老還鄉。同治十二年(1873),卒於家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