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鴻舊居

徐悲鴻舊居

徐悲鴻故居原位於東城區受祿街,1954年開放,後因修捷運,七十年代於西城區新街口北大街重建,1983年1月重新開放,現為一座展示徐悲鴻先生生平活動、作品及收藏品的社科類專題人物紀念館。這是一座典雅的灰綠色二層樓房,是在徐悲鴻故居被拆除後根據周總理的批示於1973年重建的,現有7個展室和1個序廳。

基本信息

簡介

徐悲鴻舊居徐悲鴻舊居

徐悲鴻先生(1895-1953年),江蘇宜興人,是我國著名的畫家和傑出的美術教育家,他同時還是一位積極投身民族解放事業的愛國主義者。他的中國畫融會了西方技法,而素描和油畫則滲入了中國畫的筆墨韻味,作品表現出了高度技巧和民族特色的結合。

徐悲鴻幼從家學,9歲習畫,17歲就成了圖畫教師。1919年,攜新婚不久的妻子蔣碧微赴法留學,1927年回國出任南國藝術學院美術系主任。在教學與創作中,提倡寫實主義,抨擊形式主義,並倡導國畫的革新。他力排眾議,聘請民間畫家齊白石為教授被傳為佳話。

30年代中期應邀赴歐洲辦畫展,蜚聲國際畫壇。歸國後積極投身抗日救亡文化運動,把多次辦畫展和賣畫所得全部捐獻出來救濟難民。1945年,因長期政見不同感情失和,與蔣碧微離異,不久,與時為圖書管理員的廖靜文結婚。新中國成立後,出任中央美術學院院長。1953年9月在京病逝。

徐悲鴻一生創作了數千件國畫、油畫和素描作品。紀念館內收藏著他各時期的作品1000餘件。漫步在展廳內,我們在欣賞大師不朽的藝術作品的同時,更為那洋溢其中的高尚民族精神所震撼:巨幅國畫《九方》表現了藝術家對民族危亡的憂憤,對光明前途的嚮往;作於1940年的《愚公移山》激勵全國人民爭取抗戰的勝利;《田橫五百士》則歌頌了中國人民威武不屈、貧賤不移、富貴不淫的堅韌品格。

特點

他筆下的駿馬寄託著喜、怒、哀、樂的感情,與他常畫的雄獅、晨雞一樣表現了令人振奮的戰鬥精神。此外,在這裡我們還可以從百餘幅素描作品中看到藝術家在素描技法上的精深功力。藏品中還有《八十七神仙卷》等大師畢生收藏的許多優秀繪畫作品

徐悲鴻舊居徐悲鴻舊居

在這裡,人們不僅可以獲得一次完美的藝術享受,還能體會出大藝術家人品與畫品的高度統一。

1994年,中共宜興屺亭鄉黨委、屺亭鄉人民政府決定按原貌和當時風格修復徐悲鴻故居。1995年7月19日,值徐悲鴻誕辰100周年之際,故居正式對外開放,重現徐悲鴻先生青少年時期簡樸的生活環境。故居開放後,共收到悲鴻親友、學生和社會各界人世贈送的賀詞、書畫、雕塑作品、紫沙茗壺和珍貴實物共100多件。故居堂屋奉有銅鑄悲鴻頭像,上懸周恩來總理為北京悲鴻故居親筆題詞手跡。展室內陳列部分歷史圖片、悲鴻作品、有關悲鴻生平藝術的書籍以及悲鴻使用過的物品。

1995年12月,悲鴻故居被無錫市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列為無錫市青少年教育基地。1996年7月,故居設立“星萃畫室”,由北京中央美術院徐悲鴻畫室陳大慶、李萬明執教。

陽朔主要旅遊景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