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梓古寨

朗梓古寨

朗梓古寨位於廣西陽朔,為朗梓村保存尚完好的大型古民居群,距高田約8公里。古寨屬於大型古民居群,目前保存尚完好,整個建築群結構嚴密、布局精巧,處處雕樑畫棟,十分精美,各廳堂連柱石均為不同造型,內有一碉樓,登上可俯瞰全村,為縣裡僅存的古代軍事建築,該建築群前後花十年時間始建成。古寨現有60多間古建築保存完好,古蹟隨處可見。村後傳說為覃將軍丟盔棄甲後的藏寶處,寶藏豐富,至今難覓,更為朗梓村蒙上了一層撲朔迷離的色彩。

簡介

朗梓古寨建築風格
朗梓古寨距桂林市82公里,陽朔縣城22公里處,位於距高田約8公里的朗梓村,是一大型古民居群。朗梓村十一個保持著明清風格的古村落,村子裡集中了陽朔最古老的古民居,這些民居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特色,是中國傳統民居藝術中的瑰寶。這個保存完好的大型古民居群包括覃氏祠堂。古宅共有60多間房屋,青磚灰瓦,風火牆高大。整個民居建築結構嚴謹,布局精巧,處處雕樑畫棟。民居房間中各個廳堂連柱石造型各異。在民居群中,為縣裡唯一的古代軍事建築,站在上面可以俯瞰全村。

始建於清末。現存古建築11座,其中古炮樓2座、祠堂2座。古建築占地面積1200平方米,建築面積800平方米。民居保存尚完好,整個建築群結構嚴密、布局精巧,處處雕樑畫棟,十分精美,各廳堂連柱石均為不同造型,共耗時40年才建成。該村祖先是闖王李自成麾下大將軍覃氏。郎梓和附近古登村的民間工藝加工已憂規模,如龍頭拐杖、菸斗、獅子、臉譜等八大系列,主要銷往東南亞香港等地。鄉球、民俗風情旅遊包等主要銷往香港、澳門、台灣、桂林、廣東等地。

歷史

朗梓古寨居民居住房
據記載,朗梓村始建於順治時期,至今已有三百五十多年歷史。其始祖覃正堯,系廣西宜山慶遠人,原為明末農民起義軍領袖李自成部下一名戰將,駐守北平。因在一次清兵入關大敗北平的戰役中落荒而逃,路經朗梓,見土地肥沃,水秀山清,於是便擇地久居下來。而後,育有一子兩孫,由於祖祖孫孫居家儉樸,勤奮勞作,至鹹豐年間,覃龍生輩已人丁興旺,家財富有。於是,請匠購料,擴建居所。也有村後傳說為覃將軍丟盔棄甲後的藏寶處,寶藏豐富,至今難覓,更為朗梓村蒙上了一層撲朔迷離的色彩。
古寨下,有一道長150米,高7米的護城石牆,牆上古藤雜攀,人們喻之為“藤牆”。每到春暖時節,藤上花開朵朵,紅白相間,此時人們又喻之為“花牆”。一條小溪順流而下,水深約1米,清澈見底,水面老鴨嬉戲,河底小魚覓食,與整座古屋構成一幅絕倫絕妙的圖畫。整個建築群結構嚴密、布局精巧,處處雕樑畫棟,十分精美,各廳堂連柱石均為不同造型,內有一碉樓,登上可俯瞰全村,為縣裡僅存的古代軍事建築,該建築群前後該建築群前後花十年時間始建成。

布局

朗梓古寨古老的朗梓
朗梓古屋位於高田鎮南面,距鎮中心約7公里,由一條平坦的環山四級公路相通。古時因村前有三株一丈多圍的橄欖樹且連年結子甚豐而得其名--朗梓。
據記載,朗梓村始建於順治時期,至今已有三百五十多年歷史。其始祖覃正堯,系廣西宜山慶遠人,原為明末農民起義軍領袖李自成部下一名戰將,駐守北平。因在一次清兵入關大敗北平的戰役中落荒而逃,路經朗梓,見土地肥沃,水秀山清,於是便擇地久居下來。而後,育有一子兩孫,由於祖祖孫孫居家儉樸,勤奮勞作,至鹹豐年間,覃龍生輩已人丁興旺,家財富有。於是,請匠購料,擴建居所。所建的居所即為現在保存完好的朗梓古屋群。朗梓古屋群分兩處,相距約15米,占地7000多平方米,大小總計63間,每間牆體相連,高矮錯落有致。古屋中最為雄偉壯觀的當數覃氏世三公祠堂——瑞枝公祠。
瑞枝公祠建於同治年間,占地約2000平方米,由天池、廂房、正堂組成。“瑞林祠堂”四字用花崗石鑿成並鑲嵌於大門正方,字型飄逸,筆鋒蒼勁灑脫。大門門方皆由青色具有不同規格的紋理花崗石組成。台灣留美博士覃崇躍1995年第二次考察朗梓古屋 時,曾對其讚不絕口,稱讚那縱橫錯落得當的紋理,細看起來全然是一幅天然組合的精美文字圖案,具有較高的欣賞價值和文字考古價值。大門的屋檐下牆壁上,整齊有序地排列著7幅長寬不等的水彩壁畫,畫中烏鴉戲水、春燕銜泥、漁翁釣鯉等,它們的畫面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堪稱古屋一絕。進入大門,位於正堂兩側的兩根一抱多圍的圓木柱子,猶如兩位各盡天職的衛士,靜靜地看護著院內的每一株花草樹木。正堂的左、右側為廂房,廂房的門,由不同的圖案構成,其形狀如花、如草、如禽、如獸,古香古色,應有盡有,使人仿佛置身於遠古的叢林之中,略有一種陰森神秘感。
在瑞林祠堂的左側,有一占地約3000平方米的古宅,人們稱之為“狀元寶”。古宅的大門正方掛著一塊長2米,寬0.5米的“進士”牌匾,牌匾為木製,古銅油漆刷,在陽光的照耀下,紫紅髮亮、熠熠生輝,這便是光緒初年舉人覃孟昌的故居。“一門三進士,同堂兩縣官”的故事,就緣於此,至今仍廣傳為美談佳話。清朝時期,該宅登科及第6人,五品騎尉及六品奉遷大戶20多人,其中覃兆昉曾於同治十二年拜翰林院大學士,真可謂藏龍臥虎的福宅,人傑地靈的山莊。在瑞林祠堂右側,有一拔地而起的古炮樓,遠看尤為壯觀。炮樓高30米,共七層,每層約30平方米,為大小不等的卵石伴灰漿構築而成,讓人望樓便會嘆其構樓之微妙和造樓工藝之細緻。迄今為止炮樓仍是朗梓村最高的建築物。置身於樓頂,如入雲中,鳥瞰古屋群高矮有序。整樓呈古銅灰黑色,正樓檐偏高俯下,呈弧形,如雄鷹展翅欲飛之勢,無處不透出雄壯與古色古香之氣息。放眼遠眺,崇山峻岭環抱其中,一輪明月東嶺初升。山嶺中,果木蔥蘢、田野間稻穀飄香,使人又仿佛置身於一幅精美的田園山水畫中,留戀忘返。古屋的右腳下,有一道長150米,高7米的護城石牆,牆上古藤雜攀,人們喻之為“藤牆”。每到春暖時節,藤上花開朵朵,紅白相間,此時人們又喻之為“花牆”。一條小溪順流而下,水深約1米,清澈見底,水面老鴨嬉戲,河底小魚覓食,與整座古屋構成一幅絕倫絕妙的圖畫。

特色

朗梓古寨瑞枝公祠
朗梓雖然是壯家村,它的民居完全有別於桂南壯家那種矮欄木樓,朗梓古建築有山西曹家大院的氣勢、有浙江諸葛村的規模,比漁村趙家院更雄偉、更壯觀。它的建築特點南北融合。壯村,很有文化特色,吸引外國遊客紛至沓來。2003年,23個美國大學生專門到朗梓考察東方古文化。
一進村,就被村頭一大群雄偉的古建築吸引住,這裡的建築古香古色,富麗堂皇,令人驚嘆不已,比漁村規模更大,保存更為完好。 舉頭仰望,重重馬頭牆高高昂起,威風凜凜,那鳳嘴翹天,傲岸森森,令人神情亢奮不已。低首俯視,青條石板,苔蘚依依,思古之情油然而生。鼓樓縱入,庭院深深,曲徑通幽,寧靜舒雅妙不可言。登上炮樓,環顧四周,青峰奔涌。提起這裡的地理,村民津津樂道:朗梓村處五龍搶珠之勢,歷出名人豪富。 據現年64歲的村中老人覃宗武介紹,朗梓的覃姓壯家是明末年間從宜州遷徙到此。覃家人耐得苦,會謀算,勤勞作,很快在這山區富裕起來。以覃兆為首的幾家富豪自立祠堂,以其祖父之號——“瑞枝”為名建祠,就是至今保存瑞枝公祠——現在為朗梓村委會辦公地點。分門殿、大殿和後殿三重大殿,雄偉壯觀。 覃兆的遠鄰兄弟雖窮卻讀書上進。僅同治年間,覃宗武的老祖,覃兆日方在同治十二年中進士,繼而覃兆昌、覃兆熊胞兄弟都中了進士,不久覃兆昌的兒子也中了進士,可謂一門四進士。這在桂林乃至廣西都是少有的。

朗梓人以祖先勤讀取士為榮耀,以今人手巧致富為自豪,改革開放以來,壯家人以山為本,科學種田種果逐漸致富,不少人抓住了旅遊的契機,加工生產繡球、根藝、手杖,還有木雕骨雕,把目光投向市場,巧手生財成為朗梓人的一個特色。 要說朗梓的古建築蘊藏豐厚的歷史文化沉澱,但看朗梓人的心靈手巧,更有一種時代感召力。朗梓的建築是青磚飛檐,儘管依然雄偉,但也不免有所殘破,賦寫著蒼老的歷史。而那夾雜在青灰中的新式建築,日漸多起來,才是那“五龍搶珠”的真諦。

陽朔主要旅遊景點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