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雕

骨雕

骨雕[gǔ diāo] 的歷史悠久,在1982年於陝西西鄉縣何家灣出土的骨雕人頭像距今約6000多年,是目前我國發現現年代最早的骨雕作品,它以牛骨、駱駝骨、烏賊魚骨等動物骨骼為原料進行雕刻和磨製,通常也指雕刻和磨冶成的雕塑工藝品。骨雕,以骨骼作為載體的雕刻藝術,骨雕的歷史悠久,在1982年於陝西西鄉縣何家灣出土的骨雕人頭像距今約6000多年,是目前我國發現現年代最早的骨雕作品,它為研究我國骨雕藝術提供了珍貴實物。骨雕人頭像比較完整,五官位置比較準確,製作手法古樸、粗獷,神態憨厚莊重。新石器時代的先民們以極其落後的生產力,在同嚴酷的大自然進行搏鬥,從而謀求生存時,就地取材,創造了這件作品,儘管稚拙古樸,卻表達了一種對祖先的崇拜。

基本信息

簡介

宮廷龍燈宮廷龍燈

牛骨、駱駝骨、烏賊魚骨等動物骨骼為原料進行雕刻和磨製,通常也指雕刻和磨冶成的雕塑工藝品。

在距今約10萬年的舊石器時代北京周口店龍骨山的山頂洞遺址內發現了鑽孔的骨墜,是以魚骨製成,有的用赤鐵礦染上紅色。陝西臨潼新石器時代姜寨墓葬出土的雕刻花紋的骨笄(束髮用)以及8577顆骨珠,打磨光滑,造型圓滿規整。在山東寧陽大汶口遺址(約公元前25世紀),出土了鏤雕的骨筒、骨梳等,刀法流暢,技藝精巧。1973年,在浙江餘姚河姆渡遺址發現了長條形的骨匕,正面雕刻雙頭鷹紋,上下兩端雕刻花紋,非常精緻。商代已有專業的骨雕工場。在河南安陽輝縣、北京昌平等商代遺址中出土了骨雕的梳、匕、笄和花板等。花板長約16cm,寬約7cm,上端雕刻兩層饕餮紋,下端雕刻帶狀圖案,層次分明,疏密有致。骨匕的把手上雕刻雲雷、饕餮、夔龍、夔鳳等圖案。骨笄以往只注重光滑,商代在造型上改進為花冠形,並雕刻夔鳳等圖案,成為插在頭髮上的裝飾,發展到漢代即成為步搖。漢代以後,骨雕逐漸衰退,但在民間仍有生產。

20世紀以來,中國骨雕產地以北京、浙江內蒙古廣東等地為主。北京骨雕以牛骨為原料,製成手鐲粉盒裁紙刀等,有的染以彩色。浙江寧波用牛骨雕刻成浮雕的山水、樓閣等圖案,鑲嵌於家具上。內蒙古包頭的骨雕以駱駝骨為原料。廣東佛山以潔白的烏賊魚骨為原料,鏤雕人物、山水等題材,玲瓏剔透,精巧之極。

歷史

骨雕作品骨雕作品

骨雕的歷史悠久,在1982年於陝西西鄉縣何家灣出土的骨雕人頭像距今約6000多年,是目前中國發現現年代最早的骨雕作品,它為研究中國骨雕藝術提供了珍貴實物。骨雕人頭像比較完整,五官位置比較準確,製作手法古樸、粗獷,神態憨厚莊重。 新石器時代的先民們以極其落後的生產力,在同嚴酷的大自然進行搏鬥,從而謀求生存時,就地取材,創造了這件作品,儘管稚拙古樸,卻表達了一種對祖先的崇拜。

隨著歷史的變遷,骨雕從日用品逐漸演變為裝飾品,古人早就把骨利用,做成針、刀並把文字和圖案刻在骨上。我們現在看到的骨雕已是非常精美的工藝品,它不僅在骨上刻有文字還通過不同的刀法雕出栩栩的立體人物、花鳥等作品。

製作工藝

骨雕骨雕

原料製作工藝

1.進料:用牛、駱駝的大腿骨,兩者中駱駝骨更厚大一些,是做骨雕的關鍵部位。
2.選料:由於大腿骨兩頭關節部位骨質疏鬆,需要剔除,40厘米至50厘米的腿骨只剩下中間13厘米左右的骨料。
3.除脂漂白:先用高溫的物理方法初步除脂,再用化學方法除脂漂白,將骨頭裡的油脂抽出,否則骨雕作品容易變色乃至發霉,這個環節至關重要,各個骨雕廠各有其法,但效果良莠不齊,各自保密。
4.開料:按照需要加工的作品類別將骨料切開。
5.分工種加工:按照人物、動物、山水以及建築等類別分類分工種加工。
6.總裝細加工後出品。

雕刻技法

戰船戰船

所謂技法,就是骨雕創作中作者對於形象和空間的處理手法。這種手法主要體現在削減意義上的雕與刻。確切地說,就是由外向內,一步步通過減去廢料,循序漸進的將形體挖掘顯現出來。在一次次的減法造型中,我們不僅體會到作品在“脫殼而出”的快慰,而且還能感受到各種刀法產生的特殊韻昧,有些偶然的效果,能使作品產生新的意韻。因此,在骨雕藝術創作中,最有意義的探索是運用各種刀法,恰到好處的體現我們的創作意圖。

刀法好比書法、繪畫中的筆觸,它能起到加強、豐富作品藝術效果的作用。優美的筆觸之所以形成是技術達到了純熟的表現。時常有人在臨摹一張好畫時,感到最難的莫過於筆觸,因為筆觸是作者的心靈與技巧相結合的產物,是任何模仿都難以體現的東西。所以只有掌握技巧並不斷地積累經驗,才能達到理想的真正屬於自己的刀法。那種木紋與雕痕、光滑與粗糙、凹面與凸面、用圓刀排列,平刀切削……它們所表現的藝術語言,其魅力是其它材質的雕塑無法達到的。

總之,刀法就是雕刻家用來體現自己創作構思的技術手法,也是形象地揭示藝術內容的手段。運刀的轉折、頓挫、凹凸、起伏,都是為了使作品更加生動自然以充分體現骨雕的材質美,體現豐富的雕琢美。不明骨雕藝術真意的人,在用刀時不是以刀代筆,而是描畫做作,再加膽子小怕刻壞,結果刀法死板匠氣,刻不出骨雕的趣味來。因此要多刻多練多琢磨,熟而生巧才能形成自己的藝術語言和藝術風格。

骨雕鑑賞與保養常識

按照骨雕工藝品的用途,大致可以分為6個類別:用具類、陳設類、文房類、器皿類、佩飾類、立雕類。
1.首先要區分骨雕和牙雕,兩者的收藏價值有天壤之別,不過目前市場上還出現了模仿骨雕的塑膠製品,幾乎以假亂真。塑膠製品摸上去有些粘手,拿少許廢料燃燒會立即著火,而骨製品則不會。
2.查看骨製品內部做工是否精細,是否喜歡作品的意境。
3.擺設骨雕作品時,要防塵,避免冷熱溫差變化太大,不讓風直接吹,否則鑲嵌的接縫處容易開裂,骨雕久置會有些微發黃,更接近象牙的色彩。

保養方法

骨雕有著悠久的歷史,通常是以牛骨、駱駝骨、烏賊魚骨等動物骨骼為原料進行雕刻和磨製,通常也指雕刻和磨冶成的雕塑工藝品。其所選取的原料大多是有機物,又是做工比較精巧的雕刻製品,有些品種如花卉在做工上還追求玲瓏剔透,更是嬌氣,怕摔、怕擠壓、怕磕碰、怕火燒、怕水浸,在乾燥的氣候條件下怕風吹,也易氧化。在李方元看來,骨雕藏品日常保護是非常重要的,做好防塵、防曬、防水、防蛀等功課不可缺少。
其一,骨雕用料多是由磷酸鈣和有機體組成的動物骨骼,溫度不穩定容易發生熱脹冷縮效應,易引起變形、龜裂、掉片。尤其是在冬天,氣溫懸殊不定、氣候乾燥,骨雕保存尤為重要,若條件允許,可將溫度調節在15—25°C。骨雕在光的作用下易發生化學變化,變色、變脆,尤其是紫外線破壞性最大,會使骨雕分解損壞,紅外線、可見光會引起溫度急劇升高。所以,骨雕應避光收藏。
其二,骨雕對濕度的變化也非常敏感。骨雕不僅自身含有一定水份,還具有吸水的特性,它會隨環境的變化而吸收或釋放水分,體積也會隨之膨脹或收縮,這會導致器物因過度漲縮而龜裂或變形。所以存放骨雕的環境,其濕度應保持在55%—60%之間。對於一些大型的擺件,可以借鑑博物館的方法用個玻璃罩子罩住,然後在密閉的罩子裡放杯水以保持其濕度環境。此外還要注意,骨雕藏品不可以放在通風的地方。
其三,骨雕平時應該注意防蛀,可以在軟囊盒中放少許防蛀藥。如果其表面沾上灰塵可用毛刷輕輕刷除。骨雕保養不當會出現霉斑,這時應及時清除。較專業的處理方法是,先用檸檬酸和草酸稀溶液(蒸餾水)清洗,然後再用稀氨水中和殘留的稀酸,最後用蒸餾水沖洗乾淨,用潔淨的乾布輕輕的擦乾,置於陰涼處慢慢乾燥。
其四,有龜裂的骨雕不能水洗,可用含1%的肥皂的白酒精或三氯乙烷溶液塗在表面乾洗,待溶液揮發後用溶劑擦除附著在表面的微量肥皂並重新打蠟拋光。如果沒有化學清洗條件,還有幾種比較簡單的處理方法:若沾上油漬或頑固性污垢,則需要用溫肥皂水輕輕刷洗但絕不可浸泡;也可以用牙刷沾著牙膏清潔,但是時間不能過久,洗後應及時擦乾,以防器物翹起或張開。不要讓骨雕粘到像洗滌靈一類的帶有刺激性的液體,那樣骨雕表面的光澤會變暗,顏色會發烏。一般來說,老骨雕用不著水洗,重新打一遍石蠟,最後用細白棉布擦拭多餘的石蠟即可。

骨雕與辟邪

眾所周知,骨雕乃西藏流傳已久的具有招財納福,帶來幸運,辟邪保平安等意義之吉祥物,據說它的確能給人帶來福運、財運、事業、愛情、幸福、學業等一切好運.不僅在西藏本地家喻戶曉,且在全球範圍內也紛紛尊崇。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