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骨

牛骨

牛骨,中藥名。為牛科野牛屬動物黃牛 Gmelin或水牛屬動物水牛 Linnaeus的骨骼。遍及全國。具有蠲痹,截瘧,斂瘡之功效。常用於關節炎,瀉痢,瘧疾,疳瘡。體格強壯結實,頭大額廣,鼻闊口大,上唇上部有兩個大鼻孔,基間皮膚硬而光滑,無毛,稱為鼻鏡。頭上有角1對,左右分開,角之長短、大小隨品種而異彎曲無分枝,中空,內有骨質角髓。四肢勻稱,4路,均有蹄甲,其後方2趾不著地,稱懸蹄。後肝骨:股骨骨體中央圓柱狀,遠端呈三棱形;脛內發達;腓骨退化;骨1個,內體長,另1退化。

基本信息

主治

用於關節炎,瀉痢,瘧疾,疳瘡。

相關配伍

1、治水谷痢疾:牛骨灰同六月六日曲(炒)等分,為末,飲服方寸匕。(《綱目》引《張文仲方》)

2、治鼻中生瘡:燒牛、狗骨灰,以臘月豬脂和敷之。(《千金要方》)

3、治關節炎:牛骨粉50g,鳳凰衣30g,菟絲子20g。共研細粉。每次10g,每日1次,黃酒送服。

4、治原發性高血壓:牛骨粉1g,混食物中服用。每日1次,連續服用,可在1年內血壓下降,並穩定在正常值。(3-4方出自《中國動物藥》)

功用主治

①《日華子本草》:"燒灰,治吐血,鼻洪,崩中,帶下,腸風,瀉血,水瀉。"

②《綱目》:"治邪瘧。"

用法用量

內服:燒存性入散劑,3-5g。外用:適量,燒存性調敷。

基本屬性

【出處】出自《本草綱目》牛骨雕刻

牛骨牛骨

【拼音名】Niú Gǔ

【英文名】Ox bone, Water Buffalo bone

【別名】牛、水牛

【性味】甘,溫,無毒。

基本來源

藥材基源:為牛科動物黃牛或水牛的骨骼。牛骨駭

採收和儲藏:宰牛時或加工牛肉時留下骨骼,去淨列肉,烘乾或晾乾備用。

身高1.5-2m,體重一般在500kg以上。體格強壯結實,頭大額廣,鼻闊口大,上唇上部有兩個大鼻孔,基間皮膚硬而光滑,無毛,稱為鼻鏡。眼、耳都較大。頭上有角1對,左右分開,角之長短、大小隨品種而異彎曲無分枝,中空,內有骨質角髓。四肢勻稱,4路,均有蹄甲,其後方2趾不著地,稱懸蹄。尾較長,尾端具叢毛,毛色大部分為黃色,無雜毛摻混。

體比黃牛肥大,長達2.5m以上。角較長大面扁,上有很多工發紋,頸短,腰腹隆凸。四肢較短,蹄水牛較大。皮厚無汗腺,毛粗而短,體前部較密,後背及胸腹各部較疏。體色大多灰黑色,但亦有黃褐色或白色的。

生態特性:性格溫馴,生長較快。食植物性飼料。

資源分布:1.全國各地均有飼養。

2.北方地區多飼養黃牛,以南方水稻田地區飼養水牛較多。

性狀鑑別,前肢骨:肱骨骨體扭曲,無髁上孔;尺骨、橈骨癒合,尺骨彎曲;掌骨1塊,內體長,另一塊明牛骨骸

顯退化。後肝骨:股骨骨體中央圓柱狀,遠端呈三棱形;脛內發達;腓骨退化;骨1個,內體長,另1退化。髕骨窄長形,上緣寬,下漸尖,內側有一大隆起,質地堅實而重。前後肢骨斷面骨髓腔大。氣微膻。

附方信息

①治水谷痢疾:牛骨灰同曲炒,等分,為末,飲服方寸匕。(張文仲)

②治鼻中生瘡:牛、狗骨燒灰,以臘月豬脂和敷之。(《千金方》)

③治疳瘡蝕入口鼻:牛骨燒灰,同豬脂塗。(《十便良方》)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