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實秋舊居[北京故居]

梁實秋舊居[北京故居]
梁實秋舊居[北京故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梁實秋故居,有位於內務部街20號北京故居,有俊愛方市南魚山路33號青島故居,有重慶舊居。梁實秋在內務部街20號前後三次共住了二十多年,在胡同中段北側,是一座三進四合院,坐北朝南,院門是被稱作“如意門”的屋宇式街門,院門外原有三步台階,由於胡同內的地面增高,里院東廂房東側至院牆之間的庭院與後院相連,形成一個曲尺型的院落。

基本信息

簡介

梁實秋故居門口的石獅梁實秋故居門口的石獅
梁實秋故居位於北京市東城區內務部街胡同39號(舊時的門牌是內務部街20號),在胡同中段北側,是一座三進四合院,坐北朝南,院門是被稱作如意門的屋宇式街門,院門外原有三步台階,由於胡同內的地面增高,如今只剩半步台階了。梁實秋老宅與傅作義住宅後門正好南北相對,原為內務部街20號,現新門牌改為39號。實際相鄰的37號和41號原均系梁家所有。37號是傳達室和外客廳,41號是老師周香如住宅,39號是梁氏家族居住區。外院與里院由“垂花門”溝通,里院有北房3間,耳房兩間,東、西廂房各3間。里院東廂房東側至院牆之間的庭院與後院相連,形成一個曲尺型的院落,後院只有北房3間,還有水井一口,其餘的便是花草樹木,相當於一個小花園,是梁宅的清靜之處。

建築格局

梁實秋故居梁實秋故居
建築格局大致是由外院、里院、後院等5個院落組成的三進四合院。進入街門,兩側各有4扇綠色屏風門。東側屏風門內是一個獨立小院,且另有門牌,為內務部街19號(今37號),梁家人稱其為外院東院,有北房、南房各3間。西側屏風門內有北房3間、耳房1間、南房3間半,梁家人稱其為外院西院。外院西院的西牆為綠色屏風隔斷牆,穿過隔斷牆的屏風門,又是一個小院,梁家人稱其為西小院,有北房、南房各兩間。外院與里院由垂花門溝通,里院有北房3間,耳房兩間,東、西廂房各3間。里院東廂房東側至院牆之間的庭院與後院相連,形成一個曲尺型的院落,後院只有北房3間,還有水井一口,其餘的便是花草樹木,相當於一個小花園,是梁宅的清靜之處。

出生地

梁實秋出生地梁實秋出生地
內務部街20號是梁實秋的出生地。1903年1月6日,梁實秋出生在里院西廂房,待到1948年他離開這個院子時,則主要住在“西小院”,北房是臥室,南屋是書房。梁實秋的客廳是“外院西院”的南房,客廳的南牆上掛著徐悲鴻的“奔馬”,上書“哀鳴思戰鬥送實秋文豪”。對於梁實秋而言,“故居的一枝一葉,一草一木,是那樣的引人動情。”梁實秋在故居臥室後面建有一個在當時屬於很講究的衛生間,衛生間的外面有一棵大棗樹,品種是北京的特產——郎家園尜尜棗的,棗樹至今仍在。

人物簡介

梁實秋舊居[北京故居]梁實秋先生
梁實秋(1903年—1987年)現代文學評論家、散文家梁實秋、翻譯家,原名梁治華,筆名秋郎等,浙江杭縣人。1915年考入清華學校。1921年發表第一篇散文詩《荷水池畔》。1923年赴美留學,留學期間受新人文主義者白壁德影響較深。1926年回國,發表代表性論文《現代中國文學之浪漫的趨勢》,認為中國新文學應在理性指引下,從普遍的人性出發進行文學創作。
1932年到天津編《益世報》副刊《文學周刊》。1934年任北京大學外文系主任。1935年秋創辦《自由評論》。抗日戰爭勝利後回北平任師大英語系教授。1949年到台灣,任台灣大學、台灣師範學院教授。他的散文,旁徵博引,左右逢源,融會古今中外的實例和名言軼事而得其自然與熨帖,不炫耀,有真色。文筆機智閃爍,諧趣橫生,嚴肅中見幽默,幽默中見文采。代表作有《雅舍小品》、《看雲集》、《秋室雜文》、《槐園夢憶》等,譯有《莎士比亞全集》等,主編有《遠東英漢大辭典》。1987年11月3日病逝於台北,享年84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