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其海

徐其海

徐其海,曾用名徐紹林。安徽省金寨縣沙河鄉人,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曾獲二級八─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1984年去世。

基本信息

個人簡介

徐其海 徐其海

安徽金寨人。1913年出生。1928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同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2年轉入中國共產黨。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

歷任金寨縣游擊隊隊長、紅四方面軍73師218團連長兼指導員、副營長、31軍91師司令部作戰科科長、團參謀長、師參謀長。參加了鄂豫皖、川陝蘇區反“圍剿”和長征。

抗日戰爭時期

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129師386旅771團營長、八路軍留守兵團綏德警備司令部科長、359旅718團參謀長、關中警備司令部特務營營長。

解放戰爭時期

歷任冀察熱遼軍區炮兵3團團長,東北民主聯軍8縱24師參謀長、第四野戰軍45軍158師副師長、軍參謀處長。參加了遼瀋、平津、衡寶等戰役。建國後,歷任副軍長,解放軍體育學院院長,廣西軍區副司令員。

個人生平

土地革命時期

1929年5月6日,他的家鄉爆發了著名的立夏節起義,在革命思想和農民運動的影響下,16歲的他和赤衛隊員們攻打民團,收繳槍枝,分地主田地。立夏節起義後,徐其海參加了游擊隊,先後任小隊長、大隊長。

1930年4月,中國工農紅軍第一軍正式成立。10月,徐其海領導的游擊大隊被編入紅一軍第一師第三團。

1931年1月中旬,紅四軍成立,徐其海被編入紅四軍第十師二十八團。同年10月,紅二十五軍在六安縣麻埠成立,徐其海調任紅二十五軍七十三師二一八團一營一連連長。

徐其海 徐其海

1932年,徐其海任紅二十五軍七十三師二一八團一營副營長。參加了鄂豫皖蘇區第一至四次反“圍剿”鬥爭,並多次立功。1932年10月12日,徐其海隨紅四方面軍主力到達京漢鐵路,參加了新集戰鬥和土橋鋪戰鬥,並隨紅四方面軍主力奮戰漫川關,北入關中,南進漢中,勝利渡過漢水,行程近3000里,兩越秦嶺,戰勝了前進道路上的一切困難,粉碎了敵人一連串的圍追堵截,擺脫西進以來的被動局面,於12月中旬進入川北。

1932年1月28日,第七十三師經新場壩向南江進發,敵劉漢雄十八旅、十九旅於南江縣城北阻擊我軍前進。徐其海奉命率1個連攀登峭壁,繞到敵後,出其不意沖入敵指揮部,敵陣大亂,全師發動總攻,敵十八旅被擊潰,十九旅不戰而退,南江縣城勝利解放。

1932年2月中旬,四川軍閥田頌堯開始了對川陝邊革命根據地的三路進攻。時任七十三師二一八團一營副營長的徐其海,組織部隊堅守陣地,回擊敵人,打退了數倍於己的敵人幾十次的攻擊。

1933年7月上旬,徐其海任九十一師師部作戰科科長,參加了儀南、營渠、宣達三次進攻戰役。

同年年底,徐其海任三十一軍九十一師二七一團參謀長。在反敵“六路圍攻”中,徐其海和團長一起率二七一團在儀隴縣城南的五里堆,配合兄弟部隊,一夜之間擊潰敵軍4個團。

1934年9月,徐其海所在的二七一團作為九十一師的主力,於通江北對敵第一路發起反攻,先後在分水嶺、官田壩等地予退卻之敵以有力打擊。9月17日,在南江縣邊境一帶給敵重創,收復南江。繼在南江以西三江壩、旺蒼壩等地又殲敵第二師第四旅、第五旅和第三師第七旅各一部,前鋒直逼廣元城郊,殲敵2500多人。

1934年11月1日,徐其海因在粉碎敵“六路圍攻”中屢立戰功,由團參謀長晉升為九十一師參謀長。

1935年3月底,在強渡嘉陵江戰役中,徐其海協同師首長率九十一師在蒼溪上游石落鍋強渡成功,擊潰敵劉漢雄1個旅,直插到劍門關,在兄弟部隊的配合下,將敵三面包圍,殲敵3團,奪取了劍門關,取得嘉陵江戰役的勝利。

1935年5月,徐其海隨紅四方面軍北上開始了舉世聞名的二萬五千里長征。徐其海隨部隊再次越過稱之為絕境的草地,並先後參加了綏崇丹懋戰役和天蘆名雅邛大戰役,但終未擺脫被動作戰的境地。

1936年7月2日,徐其海隨第三十一軍九十一師及第五軍組成的左縱隊由董振堂率領二次北上,7月10日從綏靖、崇化地區出發,經草克基、馬塘向毛兒蓋、包座前進,第三次穿越茫茫數百里的草地。

1936年10月,徐其海到達甘肅會寧,勝利結束了轉戰1年零7個月的長征。

抗日戰爭時期

抗日戰爭爆發後,根據中央軍委決定,紅四方面軍第三十一軍第九十一師和九十三師改編為八路軍一二九師三八六旅,徐其海任七七一團一營營長,參加了七亘村、黃崖底、神頭嶺、響堂鋪等伏擊戰,殲滅了大量敵軍。

徐其海 徐其海

1938年,徐其海調入軍委通訊大隊警一旅作戰科任科長。1939年秋,調任八路軍留守兵團綏德警備司令部科長,同年12月,調任三五九旅七一八團參謀長。

1942年,進入八路軍留守兵團軍政研究班學習。

1943年3月,任關中警備司令部特務營營長,一邊擔任延安的衛戍任務,一邊參加南泥灣大生產。

1945年戰略反攻前夕,徐其海任冀察熱遼軍區炮兵第三團團長,留守兵團抽出部分兵力支援前線。

1945年5月中旬,徐其海率部積極配合東北民主聯軍作戰,並在反攻第一階段,經過20天的苦戰,先後收復赤峰、昌黎、撫寧、遷安等城,切斷了敵人北平通往寧河的通道。

1945年7月,徐其海任熱河軍區教導團團長。同年8月,徐其海任東北野戰軍第八縱隊二十四師參謀長,率部參加了東北1947年秋季攻勢作戰。

1945年9月24日夜,徐其海和師部領導指揮二十四師攻占了錦州以北的葛文碑、帽兒山等外圍陣地,給守敵以沉重打擊,與主力部隊完成了對錦州的合圍。

1945年10月14日上午,徐其海隨縱隊從錦西方向突破,在車站俘獲敵九十三軍軍長盛家興,敵暫編十八師師長景陽等大批官兵。

解放戰爭時期

1948年4月,徐其海進入東北軍事政治大學學習。

1949年1月,徐其海任四十五軍一五八師副師長後參加了平津戰役。在解放天津時,徐其海和師長、師政委率一五八師與兄弟部隊一起由東向西實施進攻突襲,於1月14日突破東面地段的敵人防線。

1949年1月15日,徐其海在海河金剛橋與主攻部隊會師,經30多個小時的激戰,完成了穿插圍殲任務,全殲天津守敵,解放了天津市。

1949年3月,徐其海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第十二兵團四十五軍參謀處長,隨軍南下,參加渡江戰鬥。徐其海率軍部參謀處,協助軍首長指揮部隊,由黃石港突破敵人防線,渡過長江,進占鄂城、陽新等城。後迂迴武漢,配合兄弟部隊,於5月中旬解放武漢三鎮,使敵之長江中段防線崩潰。

1949年7月,徐其海參加了湘贛戰役。8月初,隨軍挺進平江、瀏陽、常德等地,配合兄弟部隊合圍長沙,促使長沙和平解放。

1949年10月至11月,徐其海參加了第四野戰軍發起的兩廣戰役。

建國後

1951年1月,徐其海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十五軍教導大隊大隊長。

1951年6月,徐其海調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十五軍一三三師代師長,10月,升任第四十五軍一三三師師長。

1953年,徐其海入朝作戰,任志願軍四十六軍第二副軍長。在1953年夏季攻勢作戰中,參與指揮了三打馬踏里戰鬥。敵人被迫簽訂停戰協定。

韓戰停戰後,徐其海和軍領導一起組織指揮部隊在加強戰備、鞏固停戰協定、幫助朝鮮人民恢復生產、重建家園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徐其海榮獲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二級自由獨立勳章。

1955年1月,徐其海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十六軍副軍長。

徐其海

1960年12月,徐其海調任中國人民解放軍體育學院院長。

1965年11月,徐其海調任廣西壯族自治區軍區副司令員。

1967年 徐其海任廣西壯族自治區副主席。

1979年1月,任廣西壯族自治區軍區顧問。

1982年,徐其海離職休養,離休前,晉升為副兵團職。

1984年8月24日,徐其海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72歲。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運動委員會於1985年追授徐其海“新中國體育開拓者”榮譽章。

個人榮譽

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曾獲二級八─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