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教寺

彰教寺

彰教寺,位於高淳縣鳳山韓村鎮北。創建於唐大中七年(853年),原名報恩寺,宋改“彰教”。寺廟面朝阡陌,背靠石湖,周圍古木參天,環境幽雅,為江南古名剎之一。現為高淳縣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信息

修繕歷史

彰教寺彰教寺
民國七年《重修高淳縣誌》記載,彰教寺在縣城北二十五里,唐大中七年,即公元854年建,原名報恩寺,距今有1156年歷史。今年72歲的韓志浩老人拿來代代相傳的韓氏宗譜,在宗譜上記者看到,相關彰教寺的位置也被畫成圖編進宗譜內。陳普生說,根據老縣誌記載,宋政和年間報恩寺更名彰教寺,在歷史上彰教寺多次遭毀,屢次重建,明洪武年間修過一次,嘉靖二十一年當地湖廣按察史韓叔陽進行了重建,當年韓叔陽是嘉靖丁未進士官。因頻遭戰火,清順治,乾隆八年,光緒二十三年相繼重建,抗日戰爭彰教寺再次焚於戰火,直至2005年為傳承千年古剎歷史文化,村民紛紛捐資重修,而重修的彰教寺僅幾百平方米,光資金就200多萬元。

建築風格

高淳追溯歷史屬吳頭楚尾,水文化和祀事文化源遠流長,而彰教寺是當地最早的古剎,在唐朝就有僧侶幾千人,它直接影響了蘇浙皖一帶,它與蘇州的寒山寺有著兄弟般的風格,到明嘉靖年間,特別是寒山寺的大鐘是與彰教寺同一個模型製作的,它們是姐妹鍾,然而遺憾的是彰教寺內原來的大鐘在上世紀50年代冶煉鋼鐵時被毀。彰教寺古老的建築,雕刻屬徽派和浙江東陽派相結合,而建築的楠木取材於石臼湖內,印證了當年石臼湖內曾是山林,後地質變化後變成湖。

文化背景

彰教寺文化底蘊深厚,千年來不但留下許多美麗動人的故事,許多文人墨客在此講學誦經,在歷史上高僧輩出。在當地有呂洞賓投胎、劉伯溫求道、駱文海講法等傳說故事都與彰教寺息息相關。據說當年江南四大才子唐伯虎文徵明等人也經常到彰教寺講學談經。
在彰教寺歷代高僧輩出,尤其是明代國師如是法師,被召大內禮佛講法,被崇禎拜為國師,到了清代駱文海曾被召京都講法,駱文海是當地駱村人,原在彰教寺打雜,後被高僧點化,派往南京寶華山寺成了寺內第7代始祖,應該說南京寶華山寺與彰教寺存在著一定的關係。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