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軍[復旦大學教授]

張軍[復旦大學教授]

張軍,現任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復旦大學經濟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復旦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復旦大學新政治經濟學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外國經濟學說研究會常務理事、秘書長,國務院特殊津貼獲得者。是中國有影響的經濟學家之一,對中國的工業改革、經濟成長和當代中國的經濟政策有深厚的研究。

基本信息

簡介

張軍,復旦大學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雙聘教授。1963年生於中國安徽省。中國國籍。復旦大學“當代中國經濟”長江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重點研究基地“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國務院特殊津貼獲得者。核心經濟學期刊《世界經濟文匯》主編。

他是中國有影響的經濟學家之一,對中國的工業改革、經濟成長和當代中國的經濟政策有深厚的研究。他是中國多個地方政府的諮詢顧問,曾參與世界銀行、福特基金會、英國文化委員會以及歐盟等對華項目。他操非常流利的英語,是國際上十分活躍的中國經濟學家之一。他經常被國際組織邀請出席會議、論壇或者在國際的重要學術會議上發表演講。過去十年來,他是WiltonParkConference、TheChathamHouse、TheChicagoSociety、TheBrookingsInstitution、St.GallenSymposium,KoreaChinaForum、TheBrenthurstFoundation、TheForumAsia(CASA)、MizuhoGlobalForum等特邀演講嘉賓。他也是國際上諸多著名跨國公司和商學院頻繁邀請出席其在華活動並發表演講的中國經濟學家。他用中文和英文發表了百餘篇研究論文,幾百篇評論。他最近出版的著作包括《中國的工業改革與經濟成長:問題與解釋》(2003)和《組織、制度和中國的經濟改革》(2004)和《資本形成、投資效率與中國的經濟成長》(2005)等。

他對中國經濟發展和政策的評論與觀點頻繁見之於國內外重要的媒體,包括中央電視台新聞聯播、CCVT經濟頻道、CCTV英語頻道、東方時空、實話實說、第一財經、東方衛視、BBCWorldService、PBS、Bloomberg、ABS、KBS、鳳凰衛視、亞洲電視台、路透社、法新社以及《紐約時報》(美國)、《華爾街日報》(美國)、《朝日新聞》)日本)、《金融時報》(英國)、《華盛頓郵報》(美國)等。他還是世界報業辛迪加(Project-Syndicate)、《經濟觀察報》、《上海證券報》、《瞭望東方周刊》等多家財經專欄作家。

教育和學歷

復旦大學(1985,經濟學學士)

張軍

復旦大學(1988,經濟學碩士)

倫敦經濟學院(LondonSchoolofEconomics,1990,國際暑期學院(ISSE)結

業證書)

復旦大學(1992,經濟學博士)

英國薩塞克斯大學AFRAS學院(UniversityofSussex,1993,博士後)

工作經歷

1988-1993,復旦大學經濟學系助教、講師

張軍

1993-1997,復旦大學經濟學系副教授

1997-至今,復旦大學經濟學院教授

1994,10-1995,5任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經濟系客座副教授

1997,9-1998,3任英國倫敦經濟學院STICERD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

1998,3任丹麥奧胡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訪問教授

1998,11-1999,1任日本東京都立大學經濟學部招募研究學者

1999,7-8,任日本青山學院國際政治與經濟系IMBA講座教授

2000,6-8,任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中國研究中心訪問學者

2000,9-2001.9任美國哈佛大學燕京學社訪問學者

2002.6-8任美國哈佛大學商學院訪問學者

2002,9-2003,1任韓國慶北國立大學特聘講座教授

張軍

2003,1任香港嶺南大學亞太研究中心訪問研究員

2003,6-8任美國哈佛大學商學院訪問學者

2004,6-7任韓國全南國立大學商學院講座教授

2005,6-9任芬蘭赫爾辛基聯合國大學“經濟發展世界研究院”

(WIDER)訪問研究員。

2005,7-2006,12任日本早稻田大學“亞洲共存”數字教學項目特聘講座教授

2006,4-任復旦大學“當代中國經濟”長江特聘教授

2007,5-8任加拿大女王大學政策研究學院訪問研究員

2007,12任台灣中央研究院社會科學研究中心訪問研究員

2008,3-5任美國耶魯大學高級訪問學者

社會兼職

全國青聯第一屆社會科學工作者聯誼會理事

張軍

新制度經濟學國際協會(ISNIE,USA)會員

韓國嶺南大學中國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

香港中文大學經濟學研究生論文特聘校外審查人(externalexaminer)

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上海財經大學經濟學博士論文學校外審稿人

中金國際“經濟學/金融學獎”評獎委員會委員

歐洲ChinaBizSpeakers演講人(www.chinabizspeakers.com)

上海論壇專家委員會副主任

世界中國學論壇學術委員會委員

中國國際金融論壇專家顧問委員會委員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CEIBS)聘任課程教授

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管理學院聘任課程教授

上海市委宣傳部諮詢專家

張軍

上海文廣傳媒集團東方衛視高級顧問

上海歷史建築保護和都市改造基金會理事

上海浦東創業研究院理事會理事

上海復源管理諮詢公司高級顧問;

上海國有資產經營有限公司諮詢專家和評審委員會委員

天則經濟研究所兼職研究員

《經濟學(季刊)》學術委員

中國社會科學評論》學術委員

《經濟學報》學術委員

《ChinaEconomicJournal》學術委員

《經濟研究》特聘審稿人

張軍

《改革》學術委員

《中國金融評論》學術委員

《社會科學戰線》學術委員

《江蘇社會科學》學術委員

《政治經濟評論》學術委員

產業經濟評論》學術委員

《制度經濟學研究》學術委員

《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學術委員

《中國經濟觀察》學術委員

《海洋經濟評論》學術委員

兼職教授

上海交通大學

張軍

浙江大學

山東大學

華東理工大學

西安交通大學

安徽大學

上海大學

華中政法大學

安徽財經大學

江西財經大學

山東財政學院

山東社會科學院

浙江財經學院

榮譽與獎勵

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才(2006)

張軍

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2006)

國務院特殊津貼獲得者(2005)

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張軍等,2005)

上海市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張軍等,2004)

第7屆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論文一等獎(2004)

第三屆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2003)

復旦大學教學成果一等獎(2003)

第六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論文二等獎(2002)

第2界蔣學模經濟學獎獲得者(2002)

國家教育部“跨世紀人才培養”計畫入選者(2000-2003)

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論文二等獎(2000)

張軍

第六界上海市十大傑出青年(1999)

霍英東教育基金會第六屆青年教師研究類二等獎(1998)

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著作一等獎(1998)

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論文三等獎(1994-1995)

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優秀留學回國人員獎”獲得者(1997)

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著作三等獎(1986-1993)

研究資助

國家“985”中國區域競爭力研究項目(2007-2009)

張軍

上海市“曙光”計畫跟蹤項目(2006-2008)

國家教育部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2004-2007)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002-2004)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2001-2003)

美國哈佛大學燕京學社研究基金(2000-2001)

國家教育部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2000-2003)

福特基金會/美中學術交流委員會“公共政策研究項目”(2000-2001)

中國-歐盟高等教育合作項目(1999)

日本東京都立大學招募基金(1999)

上海市“曙光”計畫項目(1997-1999)

上海市教育委員會九五重點教材建設項目(1997-1999)

英國科學院王寬誠獎學金(K.C.WongFellowships,1997-1998)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教育委員會“資助優秀年輕教師基金”(1994-1995)

美國“美中學術交流委員會”(CSCC)中國學者發展項目基金(CSCC,Washington,D.C.,1994-1995)

英國文化委員會技術合作獎學金(BritishCouncil,1992-1993)

英國大東電報公司獎學金(BritishCable&Wireless,Plc,1990)

講授課程

高級個體經濟學、管理經濟學、中級總量經濟學、當代中國經濟、現代產權經濟學、新制度經濟學以及英文課程Microeconomics、ManagerialEconomics、MacroeconomicsandPublicPolicy、China’sEconomicReform、AsianEconomicDevelopment等。

張軍

中文著作

《中級個體經濟學》(主編),2008,高等教育出版社。

為增長而競爭:中國增長的政治經濟學》(與周黎安合編),2008年,上海格致出版社和上海人民出版社。

《轉型、治理與中國私人企業的演進》,2006年,復旦大學出版社。

《讀懂中國經濟》,2006年,中國發展出版社。

《資本形成、投資效率與中國的經濟成長》,2006年,清華大學出版社。

《高級個體經濟學》(主編),2005年,清華大學出版社。

《中國的工業改革與經濟成長》,2003年12月,上海人民出版社和上海三聯書店。

書里書外的經濟學》,上海三聯書店2003年1月版。

《高級個體經濟學》(主編),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年11月版。

《話說企業家精神、金融制度與制度創新》,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張軍

《走近經濟學》,北京三聯書店2001年版。

《市場的微觀結構》(譯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年10月版。

《協調博弈:互補性與總量經濟學》(譯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合作團隊的經濟學:一個文獻綜述》,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

《比較經濟模式:關於計畫和市場的經濟分析》,復旦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

《中國經濟改革的回顧與分析》,山西經濟出版社1998年版。

《經濟、社會與文化:張軍經濟隨筆集》,復旦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

《我們身邊的經濟學》,(譯),學林出版社1998年版。

《雙軌制經濟學:中國的經濟改革1978-1992》,上海三聯書店和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個體經濟學》(主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2000年新版。

《中國過渡經濟導論》,立信出版社1996年版。

張軍

《特權與優惠的經濟分析》,立信出版社1995年版。

《現代公司的理論與經驗》,上海譯文出版社1994年版。

《公共選擇》(譯),上海三聯書店1993年版。

《現代產權經濟學》,上海三聯書店1991年版。

《法和經濟學》(主譯),上海三聯書店1991年版。

《西方總量經濟學導論》(譯),復旦大學出版社1991年版。

代表性中文論文

“改革以來中國地方政府財政支出效率變化研究:1978-2005”(與陳詩一合作),《中國社會科學》,2008年第4期。

張軍

“三十年來中國:經濟改革3與增長模式”,《社會科學戰線》,2008年第1期。

“中國地方官員為什麼要改善基礎設施?”(與王世磊合作),《經濟學季刊》,2007年1月(第7卷第2期)。

“分權與增長:中國的故事”,《經濟學季刊》2007年10月(第7卷第1期)。

“官員的任期限制、異地交流與經濟成長”(與高遠合作),《經濟研究》,2007年第11期。

“中國為什麼擁有了良好的基礎設施?”(與高遠等合作),《經濟研究》,2007年第3期首篇。

“中國金融深化-生產率關係的再檢測:1978-2001”(與金煜合作),《經濟研究》,2005年第11期。

“中國省國際資本存量的再估計”(與吳桂英等合作),《經濟研究》,2004年第8期。

“權威、企業績效與國有企業的改革”(與王祺合作),《中國社會科學》2004年第5期。

“中國的工業改革與效率變化:方法、數據、文獻與現有的結論”(與陳詩一等合作),《經濟學季刊》,2003年10月號。

“市場結構、成本差異與國有企業的民營化進程”(與羅長遠等合作)在《中國社會科學》第5期的首篇。

“關於中國資本存量的另一種測度方法”(與章元合作),《經濟研究》2003年第7期。

張軍

“改革以來中國的資本形成與經濟成長:新的發現與解釋”,2002,《經濟研究》,第6期首篇。

“增長、資本形成與技術選擇:對中國經濟成長下降的解釋”,2002,《經濟學季刊》(北大中國經濟研究中心)第2卷第1期。

“關於信息產品共享的經濟模型”(與姜建強合作),2002,《經濟學季刊》(北大中國經濟研究中心)第2卷第2期。

“中國國有工業利潤率的變動模式:1980-1997,2001,《經濟研究》,第3期。

“集體所有制鄉鎮企業改制的經濟學分析”(與馮曲合作),2000,《經濟研究》,第7期。

“中國製造業利潤率的決定:來自普查的證據”(與村上直樹等合作),2000,《中國社會科學季刊》,冬季號。

“轉型國家的初始條件,改革速度和經濟成長”(與Hallagan合作),1999,《經濟研究》,第10期。

“需求,規模效應和中國國有工業的虧損:產業組織的方法”,1998,《經濟研究》,第6期。

“改革起點和改革路徑:一個可行的模擬”(與Hallagan合作),1996,《經濟研究》,第1期首篇。

“蘇聯的增長方式:一個綜述”(與韓賢旺合作),1996,《經濟研究》,第8期。

“社會主義的政府與企業:從退出角度的分析”,1994,《經濟研究》第9期。

“中央計畫經濟下的產權與制度變遷理論”,1993,《經濟研究》,第5期。

張軍

“尋求短缺的制度原因”,1991,《經濟研究》,第12期。

“產權結構、所有制和社會主義企業制度”,1989,《經濟研究》,第8期。

“改革後中國農村改革產品的供給:理論與經驗研究”,1998,《社會科學戰線》,第1期。

“過渡經濟學:我們知道什麼?”,1998,《社會科學戰線》,第5期。

“轉軌經濟中的過度進入問題--對重複建設的經濟學分析”,1998,《復旦學報》,第1期。

“改革後中國農村的非正規金融部門:溫州案例”,1997,《中國社會科學季刊(香港)》,第20卷(秋季)。

“過渡經濟學:理論的回顧與爭論”,1997,《上海經濟研究》,第4期。

“中國農村的公共產品供給:改革後的變遷”,1996,《改革》,第5期。

“中國的漸進改革為什麼成功?”,1996,《經濟學家》,第3期。

“關係:一個初步的經濟分析”,1995,《世界經濟文匯》,第6期。

“信息費用、有限理性和計畫的約簡:對中國計畫經濟結構的一個假說”,1992,《經濟發展研究》,第3期。

“國有企業的貨幣激勵:理論與經驗研究”,1991,《上海經濟研究》,第6期。

“關於企業制度的理論模式”,1991,《世界經濟文匯》,第4期。

成績與評價

主要從事中國經濟改革與經濟成長的理論和經驗實證研究。特別是,(1)系統研究和度量了中國的工業改革對企業生產率和利潤率的影響;(2)用中國的省份面板數據研究了1978年後中國金融深化、資本形成與經濟成長之間的關係;(3)估計了中國1952-2006年間各省物質資本存量以及其他面板數據,為國內外學者擬合中國的總量生產函式提供了重要的資料庫並得到廣泛引用。研究成果集中見之於國際英文刊物和國內權威刊物以及數部專著中;(4)從理論和經驗上探討了中國的政治體制、政府治理與經濟成長的關係。

張軍

本人從事經濟學的教學和研究,在中國經濟改革、經濟成長、制度經濟學以及工業組織理論等方面教學和研究達20年。現為復旦大學西方經濟學科的學術帶頭人,“211”和“985”二期建設項目和課題負責人,擔任國家重點經濟學研究基地“復旦大學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已經出版專著和翻著20多種,編寫教材5種,經濟學隨筆5種,在國內權威刊物《經濟研究》、《中國社會科學》、《經濟學季刊》等以及在國外經濟學刊物JournalofAsianEconomic,JournaloftheAsiaPacificEconomy,JournalofChineseEconomicandBusinessStudies,EastAsiaReview等發表論文50多篇,其他期刊發表論文60餘篇,短論200餘篇。其中在《經濟研究》發表論文19篇。

根據南京大學中國科學研究評價中心劉俊婉等在2004年第四期《經濟家》上發表的“經濟學研究現狀:基於CSSCI的評析”一文中統計數據顯示:(1)候選人在過去5年“經濟學領域被引最多的前40名學者”中排名第9位,被引次數為423次;(2)候選人1994年由上海三聯書店出版的專著《現代產權經濟學》近五年內在經濟學領域被引126次,排在“五年內在經濟學領域被引100次以上的著作”的第25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