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寧方言與客家方言

建寧方言與寧化方言中,許多常用詞相同或相近。客家地區的方言大體相同,又各有差異,差異程度也各不相同。建寧方言使用範圍主要為建寧境內,縣內鄉間與城關話又各有差異。西部、南部與寧化鄰近處的口音與寧化方言便更為相近。本文所說的建寧方言主要指建寧城關話,客家方言主要指寧化城關方言。本文涉及的主要是建寧與寧化兩地方言中相同或相近的內容。

名稱

建寧方言與客家方言

相關信息

方言是判別客家人的主要標誌之一。劉善群先生在其著作《客家與寧化石壁》中指出:“鑑別是否客家人,文化較血統更為重要。”“我們認為分別是否客家人的要素,更重要的應該是客家文化素質和客家認同意識。”關於客家文化素質,該書引用胡希張、莫日芬、董勵、張維耿在其合著的《客家風華》的解釋是“能操客家方言
,也包括客家的生活習慣等”。《客家與寧化石壁》還告訴我們,客家地區的客家方言並不是完全相同的,如閩西、粵東、贛南,“其人口互動多,語言自然也變異大”。“寧化(石壁)客話,又被稱為‘閩西客家話的一種土語’,或稱‘原始客家話’。”“梅州客家之所以會成為當今客家話的代表,是由於其擴散範圍廣,使用的人口多,並不一定是正宗之故。”這即是說,客家地區的方言大體相同,又各有差異,差異程度也各不相同。建寧方言使用範圍主要為建寧境內,縣內鄉間與城關話又各有差異。西部、南部與寧化鄰近處的口音與寧化方言便更為相近。本文所說的建寧方言主要指建寧城關話,客家方言主要指寧化城關方言。本文涉及的主要是建寧與寧化兩地方言中相同或相近的內容。
常用詞語。建寧方言與寧化方言中,許多常用詞相同或相近。如(下面寧化話例子主要取自新編《寧化縣誌》);
國語 建寧話 寧化話
太陽 熱頭 熱頭
月亮 月光 月光
白天 日裡 日晝
中午 晝 晝
一個半月 介半月 介半月
(雪)化了 烊 烊
房(整座) 屋 屋
房間 間 間
台階 嶺架 嶺子
椽子 角子 角子枋
廳堂 廳下 廳下
廚房 灶下 灶前
樓上 樓棚上 棚上
繩子 索 索
筷子 箸只 箸只
湯匙 調羹 調羹
種稻田 作田 作田
種菜地 耜園 耜園
插秧 栽禾 栽禾
斗笠 笠女麻 笠嬤
雄(家禽) 公 公
雄(家畜) 牯 牯
雌(家畜) 女麻 女麻
閹(禽畜) 結 結
荸薺 馬薺 馬薺
稻穗 禾石 禾涉
蔬菜 青菜 青菜
男人 男人 男子涉
婦女 婦娘 婦娘里
哥哥 老伯、哥哥 老伯
兒媳 新婦 新婦
涎水 口瀾 口瀾
酒窩 酒靨 酒靨子
出嫁 行嫁 行嫁
懷孕 有好事 有好事
服中藥 食茶 食茶
造墳 做地 做地
穿(衣) 著 著
洗臉 洗面 洗面
洗澡 洗湯 洗湯
吃飯 食飯 食飯
喝酒 食酒 食酒
口渴 嘴燥 嘴燥
砍柴 斫柴 斫樵
站立 彳奇 彳奇
說話 話事 話事
高興 快活 快活
這個 個介 只介
常用詞語中,建寧與寧化相同或相近的還有不少。這些相同或相近的,不僅是文字、發音也大致相同或相近,語音相同之處,建寧與寧化兩地方言的聲母都有17個,聲調建寧有7個,寧化6個,建寧方言中入聲分為陽入、陰入,寧化方言入聲分陰陽。差異較大的是韻母,建寧方言有韻母73個,寧化44個。
建寧與寧化兩地方言中都存在送氣音多與濁音清化現象。如“白、坐”國語為不送氣音,而兩地方言皆為送氣音。如“日、然、染、讓”等國語中皆為濁音,而在兩地方言中皆為清音。
與寧化方言相同之處的還有建寧方言中保留著許多古漢語詞語。如前面常用詞例子中的“著(衣裳)”、“食(飯)”、“箸只”、“斫(柴)”等外,再如稱“客氣”為“拘禮”、稱“哭”為“啼”、稱“鍋”為“鑊”、稱“姐姐”這“阿姊”,等等。李如龍教授在為新《建寧縣誌》撰寫的“方言”編中,羅列出建寧方言中與唐宋間的《廣韻》、《集韻》中音義相合的字74例。當然,這74例並不是方言中的全部。建寧方言與寧化方言有許多相同或相近之處,自有其原因。寧化方言是唐宋中原古音與贛語及土著語言長時期整合的結果。關於建寧方言,李如龍教授在新《建寧縣誌方言》中指出:“乾隆年間編修的《建寧縣誌》卷九《風俗方言附》(朱霞擬稿)云:‘建邑之語近似中原,即音多燥硬,非同蠻響間。’……和閩方言相比,贛方言顯然更接近於中原地區的國語,建寧方言是福建境內最純粹的贛方言,說它‘近似中原’是合乎事實的。”建寧古代有記載人口最多的時期是南宋,南宋鹹淳七年(1271),全縣人口近13萬人。20世紀90年代,建寧縣誌辦組織人員調查了全縣59個姓氏的族譜,其中31個姓氏是宋代從江西與邵武等地遷居建寧的。這也可以看出,宋代是建寧古代遷入人口最多的時期。這情況與寧化相類似。同是宋代建寧、寧化兩縣都遷入大量人口,遷入的人口又多來自江西,這相同的變化勢必給兩地方言以相類似的影響,不同的只是影響的程度。再者,兩地相鄰、山水相連的地緣關係,兩縣人口不時的互相流動,都或多或少地影響兩地的方言,減少兩地方言的差異,拉近兩地方言的距離。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