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關話

城關話是鹹寧方言之一,屬於北方方言西南官話。主要分布於湖北鹹寧市永安。

簡介

城關話,鹹寧方言之一,屬於北方方言西南官話。主要分布於湖北鹹寧市永安。

方言島現象

由於在地理位置上,城關話被鹹寧話所包圍,所以形成了奇特的孤島型方言島現象。城關話也因此吸納了大量鹹寧話的辭彙。在交際特點上,講城關話的大多數人兼通雙語言,雙語言是鹹寧話與城關話溝通而來。聽起來有點像武漢話。即:城關話和鹹寧話。也有單一的語言。

語言形成及來源

現今湖北的東南一隅都是贛語的範圍。早在唐代,時人就已經察覺江漢平原中部以東地區並不通行楚言,誤稱之“吳語”。到了北宋時期,張耒就在《齊安行》寫道:“黃州楚國分三戶,葛蔓為城當樓櫓。…客檣朝集暮四散,夷言啁啪來湖湘。”這裡的“湖湘”是指黃州附近的長江西南岸,即湖北的東南一帶。明代袁宏道在金牛鎮亦言“村姑語帶蠻”。箇中的“夷言”、“蠻”俱是指不同於當時官話系統的贛語了。 
這重要的影響因素應該是移民運動。作為文化的天然載體,移民對於語言的擴散無疑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據研究,在明清時期遷入鄂東北的移民中,江西人占到88%,遷入鄂東南的在80%左右或略多。但其後,鄂東北發展為江淮官話區,而鄂東南則成為了贛語的通行區了。
由於本土的鹹寧話屬於贛語系,跟湖北其他地方官話方言相差很大,學習起來很難。新中國成立之後,鹹寧地區相繼湧入大量的外地人口,主要是武漢等使用官話區域的人員。這些人來到鹹寧之後,沒能很好地掌握鹹寧本土方言,為了便於與鹹寧本地人之間的交流,不得不在使用自己的語言的同時吸收了大量的鹹寧話的辭彙,逐漸形成了現在的所謂城關話。由於這些遷入鹹寧的外地人口很多都是經商、從政等比較強勢的職業,同時,由於城關話比國語更易學,很多鹹寧本地的人也開始逐漸使用城關話,這在商業、政治方面機率很大。現在在原鹹寧地區行政公署所在的溫泉也因為這個原因逐漸形成了溫泉話。
這是一種東施效顰帶來的怪胎。貌似體面的理由給城關話導致的後果就是現在很多的國小、國中、高中的學生也開始學習說城關話、溫泉話,並引以自豪。其實這些學生一旦畢業、工作後,脫離了這個語言怪圈,是有八九都會重新使用自己的母語-國語。

常用語

你褐我
搞么斯,搞么哩,
么樣哈,么樣啦
鬼扯,瞎扯
腦殼
搞么家
么哩呢
過癮得很
扯么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