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農學院

廣西農學院

廣西農學院位於廣西首府南寧市城北區秀靈路,是屬廣西壯族自治區教育委員會主管的,以培養本專科以上農業科技人才為主的綜合性高等農業院校。占地167公頃,擁有建築面積 18萬平方米。另有1個林學分院,院址在南寧市北郊邕武路二塘。

簡介

廣西農學院是屬廣西壯族自治區教育委員會主管的,以培養本專科以上農業科技人才為主的綜合性高等農業院校。學

廣西農學院廣西農學院
院位於廣西首府南寧市城北區秀靈路,占地167公頃,擁有建築面積 18萬平方米。另有1個林學分院,院址在南寧市北郊邕武路二塘。
廣西農學院前身是廣西大學農學院,1932年成立於廣西梧州市,創始人是著名教育家馬君武博士,初設農藝、林學2 個系,學制4年。
專科專業設定:甘蔗 農業技術與套用推廣 珍稀生物資源開發與利用 果樹 蔬菜 農產品貯藏加工 動物營養與飼料加工 汽車運用工程 生物技術 農業貿易

本科專業設定:生物技術 農業氣象 機械設計及製造 農業機械化 農產品貯運與加工 森林工程 林業與木工機械 載運工具運用工程 農學 果樹 蔬菜 植物保護 土壤與農業化學 林學 森林保護 畜牧 蠶學 獸醫 動物藥學 淡水漁業 海水養殖 農業經濟管理 農藝教育 畜禽生產教育 汽車維修工程教育

國家重點學科

授予碩士學位的學科與專業

昆蟲學 微生物學 農業機械化 作物栽培學與耕作學 作物營養與施肥 農業經濟及管理 動物營養學 動物繁殖學 傳染病學與預防獸醫學 動物解剖學組織學與胚胎學 作物遺傳育種

歷史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廣西大學農學院遷柳州沙塘,當時沿海省份的學校紛紛內遷,國內不少著名學者相繼來院任廣西農學院教,如周明祥、王益滔、肖輔、程世撫、鄭庚、童潤之等,師資力量盛極一時,教學質量很高。學生多次在全國農林系統的學業競賽中名列前茅,並由此形成了治學嚴謹的傳統學風。1946年,遷桂林雁山。1949年11月,桂林解放時,全院有農學、林學、牧醫3 個系,在校生226人。
1952年,全國院系調整,廣西大學撒消,農學院獨立建制,改稱廣西農學院。除保留農學、林學2個系外, 其它系分別併入華中、華南和江西農學院。1958年,廣西農學院遷南寧現址。至1965年,廣西農學院已發展到包括農學林學、植保、牧醫、農機、園藝6個系。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在改革開放的新形勢下,廣西農學院根據廣西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進行教育改革,完善了教育結構,調整改革了專業設定和教學計畫,並由原來單一的本科教育發展為包括本科、專科、研究生、函授班、短訓班的多層次教育,提高了辦學效益。

學科設定及科研成果

廣西農學院院本部現設7個系,59個教研室,11 個研究室,15個本科專業,17個專科專業,已招收碩士研究生的學科有16個,其中7個具有碩士學位授予權。截止1990年 10 月, 各類在校生2669人,其中本科生1474人,專科生1021人,研究生60人,外國留學生53人,預科生60人,函授生394人,短訓班學員657人。分院設有2個系,3個專業(林學,採運和林業機械化),4 個研究室。有2個學科培養碩士研究生, 其中森林生態學具有碩士學位授予權。每年畢業的本專科生達180名。
廣西農學院院本部擁有一支力量雄厚,在教學和科研上均有較高水平的教師隊伍,全院有在職教師531人,其中廣西農學院教授18 人,副教授170人,講師193人。此外,還有農業、科研等其他系列高級職稱人員46人。
學院緊密結合教學和廣西農業經濟發展的需要,積極開展科學研究,並取得了顯著成就。院本部除有一批專職科研人員外,有300多名教師參加了各項科研工作,占教師總數60%。1981 年至1990年,通過技術鑑定的科研成果119項, 其中獲國家和自治區獎勵96項。從198 4年至1990年, 學院在公開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1020篇。70年代初,院雜交水稻研究室張先程副研究員主持進行的秈型雜交水稻研究,篩選出IR24恢復系,為我國雜交水稻三系配套作出了重大貢獻。1981年秈型雜交水稻研究項目獲國家首項特等發明獎,廣西農學院是科研合作及獲獎單位之一。院長馬慶生教授在世界上首次從豌豆根瘤菌中分離、定位、克隆了結瘤基因和固氮基因,並選育出高效固氮根瘤菌基因工程菌,已進入生產小區試驗階段。隨後又首次從青枯假單胞菌中分離,克隆了與寄主專一性有關的基因。牧醫系盧克煥教授於1987年成功地進行了牛體外受精胚胎移植試驗, 並把此項技術套用於生產。1989年在國內用完全體外化培養的胚胎移殖給受體母牛,1990年春產下4頭牛犢。今年將有15頭以上試管牛犢降生。 這些高技術科研成果引起了國內外同行的重視。分院在廣西植被、木材、樹種生態、測樹等方面也取得顯著科研成果。
目前,廣西農學院承擔著國家下達的研究項目20項,其中國家高技術發展計畫“863”項目3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8項,國家“七五”攻關項目3項,星火計畫項目1項,廣西“七五”糧食作物育種攻關項目6項。
為適應對外開放形勢,廣西農學院廣泛開展國際交往活動,先後與英、美、日、德、法、意、加、菲律賓、泰國、愛爾蘭等國家的多所大學和研究機構建立了廣泛的國際學術交流與合作關係,並與其中6所正式簽定協定。1986年以來接待來訪外賓65 批共427人次,1978年以來還相繼聘請許多外籍專家來院任教、 講學、合作科研。培養外國留學生和進修生77人。1980年以來,學院共派出各類留學生、進修生87名,還派出100 多名教師出國進行學術交流和科研協作、考察訪問等。
廣西農學院擁有較好的教學條件及設備。院本部有175 個實驗室,6個校辦工廠、9個農業場站。實驗實習基地基本配套齊全。院實驗中心大樓內有化學測試中心,電子顯微鏡中心,電子計算中心、電化教學中心。儀器設備固定資產1千多萬元, 初步具備了現代化的測試、分析、檢驗及實驗數據處理手段。院圖書館建築面積3400平方米。藏書40萬冊。
廣西農學院是一所包含多學科的綜合性農業院校,在多年的教學和科研實踐中,在某些學科領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優勢。在遺傳工程和生物技術方面,根瘤菌固氮遺傳、植物病原菌致病基因的研究以及動物繁殖方面的牛胚胎工程研究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此外,在雜交水稻優勢利用,優質高產優良水稻品種選育,熱帶、亞熱帶水果的選育,栽培加工;獸醫針麻針灸技術等方面亦有其獨到之處。
建校50多年來,廣西農學院已為社會培養了1.6萬農業科技人才,他們遍布國內外,有的已成為農業方面知名人士,如原我國農業部長何康、台灣大學李崇道教授、香港大學嘉道理農業研究所所長黃成達教授,均畢業於廣西農學院。

相關聯接

http://www.zhjy.net/cms/app/info/doc/index.php/19651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