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濟生[北京農學院副教授]

陳濟生[北京農學院副教授]

陳濟生(1918.9.30--2009.11.2),河南濟源縣人,民革黨員,離休幹部,北京農學院副教授。

基本信息

人物經歷

1937年11月至1938年11月,黃埔軍校14期學員;

1938年11月至1947年8月,國民黨第93軍10師35團任排、連、營長等職;

1947年9月至1949年2月,河北省保全司令部第四團團長、副師長,後隨傅作義起義;

1949年7月至1950年2月,四川重慶策反羅廣文兵團以及舊陸軍大學起義;

1952年9月至1956年7月,河北農學院學習;

1956年至1979年,北京農校、北京朝陽中學任教師等職;1979年6月至1987年7月,北京農學院畜牧獸醫系教師。

主要貢獻

陳濟生出生於一個知識分子家庭,6歲隨在北京大學任教的父親來京定居,就讀於蔡元培兼校長的北大子弟學校——孔德學校。1937年“七七事變”後,由於“國恥民辱”激發其“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之志,遂流亡開封,考入黃埔軍校十四期,在李明灝將軍任主任的黃埔二分校就讀。1938年底黃埔畢業,分配到中條山93軍10師,其間參與過血戰山西中條山,粉碎日寇第七次圍剿等戰役,於1944年轉戰廣西全州,迎擊日寇於興安縣松江口,斃敵大佐,繳獲七星戰刀等戰利品,後投傅作義部,任團長、副師長。1949年,隨傅作義將軍和平起義。後入蜀,利用舊部關係,做“策反”工作,勸說故舊及老上司羅廣文、賈應華等勿再“愚忠”於蔣。這一年的12月24日,羅廣文將軍在四川郫縣率部起義。十五兵團起義對於全殲胡宗南集團和減少人民財產的損失,推動全國的解放起到了積極的作用。陳濟生先生也為新中國的誕生貢獻了自己的力量。

1952年李明灝應周恩來總理邀請出席“舊職人員安排會議”,李向總理介紹了陳濟生的情況及入學深造的願望,總理當即指示教育部馬敘倫部長,特準陳濟生以35歲的超齡考入河北農學院深造,至1956年畢業,後到北京農校、北京農學院等從事教學工作。

陳濟生先生為人正直、謙和,寬厚待人;他治學嚴謹,工作認真負責,深得學生、老師愛戴和尊敬。1986年被評為北京農學院教書育人先進工作者;

陳濟生先生多年來一直致力於全國的扶貧開發工作。20世紀80年代,陳濟生先生和他的科研小組在考察過程中,于山東省西部地區發現了一個可以圈養和高產的優良品種——魯西小尾寒羊。更可貴的是,在此後的數十年中,陳濟生先生憑著對祖國的熱愛和扶貧工作的滿腔熱情,研究出了一整套科學養育的方法,他本人足跡遍及全國18個省、市、自治區,把這個品種推廣到適合養殖的地區,並始終堅持義務扶貧,分文不取。自作詩“夕陽無限好,晚霞更增輝;揚鞭追落日,扶貧忘歸西。”是他不懈追求、無私奉獻的人生寫照。作為一名科技工作者,他時刻不忘總結經驗、提高技術,他先後出版六部關於小尾寒羊養殖技術的書籍,“扶貧攻堅壯心不已”八個字,即是全國人大副委員長,民革中央主席何魯麗,為他所著《魯西有角高腿小尾寒羊的飼養》一書所題的詞。

獲獎記錄

他曾先後受到國家和北京市有關部門二十多次表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