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市長堤真光中學

廣州市長堤真光中學

長堤真光中學是一所具有中西特色結合的百年老校。1872年由美國人那夏理女士創辦的真光書院,經過135年的發展,分布在穗港兩地已有七所真光學校,長堤真光中學是其中之一。學校占地面積7235.86平方米,建築面積8629.85平方米。學校有24個國中教學班,在校學生數1172人。

基本信息

簡介

廣州市長堤真光中學廣州市長堤真光中學

廣州市長堤真光中學是一所具有中西合璧、古今糅合特色和深厚文化底蘊的百年老校。校內有兩座百多年歷史的古建築——豫章書院和潮州會館,近年經修復並被市政府定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是一所具有優美環境、最佳化管理、優良成績的“三優”現代化學校。學校注重素質教育,是省級綠色學校,是全國學習科學實驗學校,是廣州合唱活動先進學校,藝術教育形成特色,是越秀區素質教師實驗點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師範學校,文明師範校園,最近又被指定為中國教育學會“十五”課題優質教學研究實驗基地。

長堤真光中學擁有生物室、美術室、音樂室電腦室、語音室、化學實驗室、物理實驗室、多媒體綜合科室、心理諮詢室、豫章書院、潮州會館等

歷史

廣州市長堤真光中學廣州市長堤真光中學

早在1872年6月16日,美國長老會傳教士那夏理姑娘,在廣州沙基附近開辦了南中國第一間較為現代化的學校,也是南中國第一間女子學校。根據“那光是真光,要照亮一切生在世上的人”,把學校命名為真光書院,用“爾曹乃世之光,爾光當照人前”為校箴校訓。1878年遷校仁濟街(校址:長堤仁濟路4號)。1953年,遷至長堤大馬路348號,並與新潮中學合併,1953年改名為廣州市第九中學,2000年復名為“廣州市長堤真光中學”。

1917年,白鶴洞真光女子中學建成,該校1954年更名為第22中學,1984年復名為廣州真光中學

現在的長堤真光校園,有兩座獨具特色的百年古建築--豫章書院和潮州會館。這裡曾是廣東各縣羅姓族人子弟和潮州八縣子弟到省城廣州參加科舉考試的邸舍。豫章書院於光緒19年(公元1893)落成,是廣東羅氏宗族的祖廟,清代宰相李鴻章題名立匾為豫章書院。

而座落在校園的另一文物古建築--潮州會館,建於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由陳家祠的原班人馬設計建成,是潮州考生到省城廣州應試科舉的邸舍。潮州會館具有典型的清代廣東建築風格,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從現存的禮亭和中堂兩部分的建築看,潮州木雕、石雕、磚雕、灰塑和彩繪均獨具匠心。

豫章書院

廣州市長堤真光中學廣州市長堤真光中學

座落在廣州市長堤真光中學校園內的豫章書院是一座既具有建築研究價值,又具有重要的革命歷史研究價值的文物單位。

豫章書院是廣東省各縣羅姓族人集資興建的合族祠,於清光緒十六年(公元1890年)動工,十九年(1893年)落成。合族祠是集社會性、經濟性、文化性與紀念性於一體的公共性的建築,其作用除了方便羅姓子弟到省城參加鄉試有個住宿點外,同時也是祭祀祖宗的場所。廣東羅姓的祖宗發源於豫章,即現江西省南昌、九江一帶,故這座羅姓族人的合族祠名曰“豫章書院”。

豫章書院深三進,主體建築有下堂(頭門)、中堂和上堂(祖堂),原東側還有襯祠,占地面積600多平方米。該建築具有清代廣東書院建築風格,木雕、磚雕、石雕相當精細,頭門的石額“豫章書院”四個楷體大字為左丞相大學士李鴻章所題。豫章書院是研究廣州書院建築很有價值的實體。

豫章書院有重要的革命歷史價值。1924年6月19日,越南革命者范鴻泰在沙面維多利亞酒店刺殺法國駐越南總督麥爾林不遂,拘捕投江,壯烈犧牲。為此事,沙面英法租界當局頒布了歧視和限制中國人進入沙面的《新警律》。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於同年7月5日發動沙面租界3000多洋務工人罷工,抗議英、法帝國主義者頒布的《新警律》苛例。在豫章書院內召開會議,成立了廣州各界聯合反對沙面苛例大會執行委員會,辦公地點設在豫章書院內。這次鬥爭取得了勝利,迫使帝國主義者廢除《新警律》,後工人們又在豫章書院召開了復工慶祝大會。由此,豫章書院成為中國現代反帝鬥爭的一個重要遺址,具有重要的革命歷史價值。

豫章書院經歷百年,飽經滄桑。解放後成為學校校舍的一部分,後又曾作為教師宿舍。長堤真光中學的師生員工有較強的文物保護意識,對這座古建築頗加愛護,較少人為破壞,特別對李鴻章手書“豫章書院”門額,更是用木板封起,恐其遭受破損。然因年久失修,書院的梁架、樑柱等出現不同程度的歪閃或霉朽,屋面多處漏水,危情日趨嚴重。

經過一番醞釀和籌備,在廣州市教委、市文化局、越秀區政府和區教育局的重視和支持下,決定出資對豫章書院進行修繕保護和開發使用。修復後,整座建築將作為長堤真光中學圖書館使用,其功能包括書庫、教師閱覽室、學生電子閱覽室和學生普通閱覽室等,圖書館將採用電腦管理。豫章書院修繕後,這一文物單位得到了很好的保護,而作為圖書館有充分提升了它的使用價值。古色古香的建築與現代化管理的圖書館可謂相得益彰。

潮州會館

潮州會館簡介

座落在廣州市長堤大馬路長堤真光中學校園內的又一文物古建築——潮州會館,在越秀區政府和區教育局的重視和支持下,修復工程從2002年5月動工,為時三個月,現已修復竣工,使這一極具文物價值的古建築得以保護和開發使用。

潮州會館建於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由陳家祠的原班人馬設計建成,是潮州考生到省城廣州應試科舉的邸舍。潮州會館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從現存的禮亭和中堂兩部分建築看,潮州木雕、石雕、磚雕、灰塑和彩繪均獨具匠心。尤其是禮亭的四根石雕龍柱,中堂的貼金木雕,花鳥人物栩栩如生。整座會館具有典型的清代廣東建築風格。全國歷史文化保護專家委員會麥英豪等專家視察潮州會館後,對其建築藝術讚嘆不已。越秀區政府謝慈保副區長,廣州市文化局陳玉環副局長、張嘉極副局長等有關領導,多次前來視察,並提出修復的具體意見。

會館還舉行過一些重大的社會活動。1912年4月底孫中山從南京回到廣州。5月上旬,潮州旅省同鄉會在會館歡迎孫中山先生。孫中山先生在歡迎會上發表講話:"潮人今日開歡迎會,使鄙人得與我潮州諸父老兄弟相聚於一室,以討論現世界之一切情形,誠為可幸!……惟鄙人今日對於我潮州諸父老兄弟有希望者,即能有責任,而不可生依賴性。……凡國家社會之事,即我分內事。……深望以後對於地方自治之組織,力為提倡贊助。地方自治之制既日發達,則一省之政治遂於此進步,推之國家亦然。如此做去,將來中國自然日臻強盛,與列強相抗衡於地球上,願我父老兄弟勉之。"

修復後的潮州會館,現作為學校小禮堂及室內體育活動場地等多功能使用,潮州會館與校園內另一古建築豫章書院修繕後使這兩座文物得到了很好的保護,同時提升了使用價值。這兩座極具特色的校園建築,傳承著深厚的中華傳統文化,它們與現代化的教學大樓交相輝照,增添了校園美。

廣州中學名錄

廣州,簡稱穗,別稱羊城、穗城、穗垣、仙城、花城;解放前舊稱省城。地處中國南方,廣東省南部,珠江三角洲的北緣,西江、北江、東江水道在此匯合,瀕臨南中國海,珠江入海口,毗鄰港澳,地理位置優越,廣州也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被稱為中國的“南大門”。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與此同時基礎教育事業蓬勃發展,建立了許多教育優良的中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