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大學附屬中學

廣州大學附屬中學

廣州大學附屬中學是一所首批具有實驗性、示範性和先進性的“國家級示範性高級中學”,是廣東省首批一級學校。學校創辦於上世紀50年代,前身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十五兵團幹部子弟學校”(俗稱“八一中學”),後曾在70年代更名為“廣州市第53中學”。1981年,該中學與廣州師範學院合作,成為其附屬中學,故更名為“廣州師範學院附屬中學”(簡稱“廣師附中”,“廣附”);2001年,廣州師範學院合併至廣州大學,“廣州師範學院附屬中學”更名為“廣州大學附屬中學”(簡稱“廣大附中“,“廣附”)。2010年,廣附迎來了50年校慶,全國政協葉選平副主席、時任全國政協副主席洪學智將軍為學校親筆題詞。

基本信息

學校簡介

廣州大學附屬中學廣州大學附屬中學

廣州大學附屬中學是一所首批具有實驗性、示範性和先進性的“國家級示範性高級中學”,是廣東省首批一級學校。創辦於上世紀50年代,前身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十五兵團幹部子弟學校”(俗稱“八一中學”),後曾在70年代更名為“廣州市第53中學”。1981年,該中學與廣州師範學院合作,成為其附屬中學,故更名為“廣州師範學院附屬中學”(簡稱“廣師附中”,“廣附”);2001年,廣州師範學院合併至廣州大學,“廣州師範學院附屬中學”更名為“廣州大學附屬中學”(簡稱“廣大附中“,“廣附”)。學校現有51個教學班,2500餘名學生和200餘名教職工。

辦學歷史

學校創辦於1950年4月,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十五兵團幹部子弟學校”,是第四野戰軍在解放戰爭中隨軍南下而先後設立的四所子弟學校中的最後一所。追溯其前身,有如下三所設於不同地域的學校:最早是1948年5月,在哈爾濱東北民主聯軍總部成立的“東北民主聯軍南崗幹部子弟學校”,由林月琴同志任校長;1949年隨軍至天津改名為“第四野戰軍幹部子弟學校,”由余慎同志任校長,林月琴同志改任名譽校長;同年8月,隨著四野渡江南下,學校也遷到漢口,年底由王長德同志任校長,50年4月該校正式命名為“中南軍區兼第四野戰軍幹部子弟學校”。

2010年5月,廣大附中大學城校區正式落成,自此,廣大附中由黃華路校區和大學城校區兩校區組成。

2011年,廣大附中金沙洲校區落成。

變遷

六遷校址,十易校名

校名​ 起止時間​ 校址​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十五兵團幹部子弟學校 ​1950年3月至12月 ​廣州東山區達道路
​廣東軍區幹部子弟學校 ​1951年3月至1952年8月 ​廣東韶關十里
​華南軍區幹部子弟學校 ​1952年8月至1953年8月 ​廣州沙河雞頸坑
​中南軍區第二國小 ​1953年8月至1955年2月 ​廣州石牌玉泉山
​廣州六一國小 ​1955年2月至1956年8月
​廣州八一國小 ​1956年8月至1958年8月 ​廣州黃華路
​廣州八一中學(注) ​1958年8月至1964年8月
​廣州市八一中學 ​1964年8月至1968年8月
​廣州市第53中學 ​1968年8月至1981年8月
​廣州師院附屬中學 ​1981年8月至2000年10月
​​​(注):當時中學轄下有兩所國小:附一小設在黃華路八一中學校內,附二小設在東山達道路。即今日廣州八一學校。

辦學理念

育人目標

以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為根據,以素質教育理念為指導,學校的育人目標是:以基礎性學力、拓展性學力和研究型學力交融發展為基礎,促進學生綜合學力的自覺培養和主動發展;以自主創新、綜合發展、追求卓越為重點。促進學生德智體等諸方面全面和諧協調發展,把我們的學生培養成為在國際人才競爭中,為中華民族振興,品質優秀、樂於貢獻的高品位、高素質的時代新人,進而成為具有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的基礎性人才,為他們有望成為國際棟樑之才奠定早期厚實的基礎。

高品位、高素質具有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的基礎性人才培養 的基本內容與核心指標是:

一個方向:為中華民族振興而奮鬥;

兩個精神: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統一;

三個理念:自主創新、綜合發展、追求卓越理念的不斷升華;

四個強化:自主、自理、自治、自律能力的自覺培養。

辦學方針

“以生為本”。全體師生上推進學校發展的的主體和動力。全心全意依靠全體師生,發揮全體師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堅持教育創新,高水平高質量整體推進素質教育。

“與時俱進”。堅持領導幹部、教師、學生的創新精神和觀念教育;堅持教師師德、專業水準與教學能力等基本素養的不斷發展;堅持學生德智體美等諸方面及基礎性素養的發展符合人才需要的規格。

“培養面向未來的人才”。堅持辦學理想,瞄準國內外基礎教育一流水平,不斷提升學校辦學品質;鼓勵、支持師生善於發現、勇於探索、敢於領先,培養面向未來的人才。

“做最好的自己”。讓每一位學生都做到最好,讓優秀成為一種習慣。

辦學特色

學校在貫徹國家與廣州基礎教育新一輪課改精神的實踐探索中,認真進行基礎型、拓展型和研究型等三類課改教學改革,加強校本課程建設,德育及教育教學形成了新特色。

學校德育工作特色鮮明,形成了學生學習生活、課餘團隊、社團生活,以及“模擬社區”德育工作網路,形成了學生自主教育新機制。學生建黨工作,形成了梯隊結構及培養新機制。

學校教學改革特色鮮明:促進學生以基礎型學力、拓展型學力、研究型學力等為基礎的綜合學力發展。

學校課程建設及實施,形成了以“綜合實踐”為特徵的學校課程結構,即以“實踐——習得”為主線、以“體驗——升華”為重心,以“激活熱情——增強責任”為根本,以校外社會實踐為基本途徑,促進學生以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為基礎,豐富拓展性、研究性知識與能力,在綜合實踐基礎上,提升學習經歷的品質與質量。

校長寄語

文化品位很重要

對於廣東實施的新課程改革,廣州大學附屬中學鄧雲洲校長認為,新課程改革強調知識綜合化、小組教學、活動教學、研究性學習等,這符合素質教育的方向。但在高中課程中實施有一定難度,比如教學的容量大,對老師要求高,完成課時任務重。為此,學校採用了以下做法:一、課堂上採用互動式教學,體現學生主體作用,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二、用兩個課程來補充課堂上的不足,一個是潛在課程;另一個是開設“博士講壇”,拓寬學生的視野,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三、為學生搭建各種活動平台。鄧雲洲校長表示,所有的做法都在試圖營造一個有文化品位的學校,因為學校無形的文化在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學生對學校文化的認同感、榮譽感很重要。

辦學目標

2005年以來,“創建廣州市示範性普通高中”規劃的實施。使學校現代教育的質量與水平,躍上了新平台,初步實現了“高水平、有特色、現代化的廣州市一流高中”辦學目標。

2007-2010年的三年的目標是:以優質教育和優質服務樹立學校形象,全面提升學校的綜合實力,為學校的可持續發展奠定雄厚的師資儲備、物質儲備和文化積澱,使學校成為在廣州市有一定影響力的特色學校,成為有效落實“以生為本”辦學理念,辦學特色鮮明,辦學質量優良的國家級示範性普通高中。

學校的長遠目標是:以生為本,與時俱進,把學校辦成國內國際一流的現代學校。

根本宗旨是:以教育創新為動力,求真務實,與時俱進;以整體提升學校素質教育品質為主題,追求卓越,鑄就輝煌。

辦學機制

為保證學校不斷走向現代教育,保證學校充滿活力和可持續發展,學校摸索建立了促進學校、教師與學生不斷追求卓越的辦

學機制,即:

1、健全的管理制度

形成了比較健全的學校管理規章制度,從學校行政人員的每周課時量及其考核,到學校日常生活師生活動,以及學校設施設備的使用與管理,師生員工的定期考核與獎罰等激勵措施,使全校上下、幹部民眾的行為,有章可依,保證學校根據國家政策法規,依法治校。

2、學校制定了比較完整的崗位責任制度。全校教職員工,人人明確崗位職責。以責定崗,以崗定人。按照崗位責職和崗位要求,定期自我考核與組室考評相結合,確保學校日常工作有效運行。

3、完整的管理體系

比較健全的學校規章制度和管理措施,促使學校管理體系不斷完整,形成如下重要辦學機制:

以教師代表大會民主管理為基礎,以學校行政會決議為主導,以校長決策為重點的學校重要決議的覺得機制;

以管理重心下移,崗位責職實績考核為重點的學校管理運作機制;

以服務學生為原則,以學生滿意度為核心,以實績考核為依據,以教育教學水平為標尺的教師評價激勵機制。

辦學規模

學校現有51個教學班,2500餘名學生和200餘名教職工。學校實行專家治校,由廣州大學碩士生導師鄧雲洲擔任校長,聚集了一批德才兼備的管理隊伍和教師隊伍,特級教師、高級教師占教師隊伍人數42% 。堅持“以生為本,與時俱進”的現代教育理念。在辦學目標上突出優(教學質量、校風優)新(辦學理念新)、高(品位高)三大特色。學校聯考突破歷史最好成績,重點大學上線率達56.1%,大學本科上線率達95%以上,800分以上達20多人次,700分以上達300多人次,為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科技大學等名牌大學輸送了一批又一批優秀畢業生。2011年全校本科率高達97%,達全市第一。2005年學科聯考進入全省前100名達23人次。學校在教育科研、課外活動、體育競賽和藝術教育等方面均屬市先進行列。先後獲“廣州市文明單位標兵”,“廣州市教育系統先進單位”、“廣東省綠色學校”、“廣州市優秀基層黨組織”等榮譽稱號。學校承擔了多項國家級和省、市級教育科研項目。是中國科協青少年科技創新人才培養實驗學校,承擔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EPD項目”的實驗工作。

師資力量

鄧雲洲,校長,教育專家,廣州大學碩士生導師,省教育學專業委員會秘書長,省中青年教育工作者協會常務理事,市學校教育心理學會副會長,香港公開大學MBA碩士班客座教授。曾榮獲廣州市優秀中青年骨幹、廣州市優秀教師等稱號。

出版《能力構建及培養》、《班主任工作的理論與實踐》等學術著作9部,參加省級、國家級重點專項課題研究11個,發表論文30餘篇。先後榮獲市教育科學成就獎、哲學社科優秀成果獎,省高教廳黃華獎,國家“八·五”優秀科技成果獎。在廣州、深圳等地中國小進行教育實踐10餘年,取得豐碩成果。其事跡先後被省電台、市電視台、廣州日報等媒體多次進行過專題報導。

歐衛國,副校長,中學語文高級教師,廣州市優秀教師,廣州市“百千萬工程”名教師培養對象,廣東省教育學會課程與教學論專委會常務理事,廣州市教育局特約教學研究員。1992年畢業於廣州師範學院中文系,2002年被評為中學語文高級教師。歷任年級組長、辦公室副主任、校長助理、校長助理兼教務主任、副校長等職務。主編和參編教育教學專著8部,發表論文多篇,教學科研成果獲國家、省市級多項獎勵。

虞力強,副校長,中學物理高級教師。曾榮獲“廣州市優秀教師”、“廣州大學優秀共產黨員”、“廣東省南粵優秀教師”等稱號。從事中學教育和物理教學工作32年,擔任過2屆國中畢業班和15屆高中畢業班的物理教學工作,教學效果顯著,聯考成績突出,深受學生、家長的好評。現主管學校教務、教學、教研工作。擔任行政工作十多年來,一直主管學校畢業班工作,為學校連續14年獲得廣州市高中畢業班工作特等獎、一等獎作出了貢獻。發表教育、教學及教學管理等論文多篇。

朱東平,黨委書記,中學英語高級教師。畢業於安徽師範大學外語系,多次被評為廣州大學優秀教師、優秀共產黨員,是廣州市“百、千、萬人才工程”“名校長”培養對象。

從教28年,擔任過12屆高三畢業班教學工作。在《教學通訊》、《試題研究》、《中國小外語教學》、《學英語》、《中學英語指導》、《中學生學習報》、《教育管理與督導》、《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文獻》等刊物上發表有關教學、教研和管理方面的文章80多篇,並編寫了《新編中學英語易混詞辨析手冊》等多本輔導書。曾獲教育部和市教育局頒發的《教育部中學校長研修班結業證書》、《教育技術現代化培訓考試合格證書》、《聯考英語口試教師資格證書》。

學校動態

大學城校區

在2010年9月,大學城校區首次開始辦學成為廣附的又一道風景線。

大學城校區在廣州市番禺區的大學城西北接近中心的方向,是一個以全新的辦學設備大招的新校園,也是一個全封閉式的教育。在大學城校區學習的同學們每個星期天下午6:00前到校,有校車接送。直到一個星期的學習後,在星期五下午3:45回家。

第一批大學城校區的學生共有十一個班,其中為國中9、10、11、12班,高中7、8、9、10、11、12、13班。

學校里有體育館、室內游泳池、標準體育場、禮堂、科學樓、教學樓、信息樓、

圖書館、行政樓、多功能演示廳、藝術樓等。

錄取分數線

序號 院校名稱 錄取類別 招生區域 最低分數 最低分數末位同分序號 末位考生志願序號 末位考生分數 末位考生分數同分序號 外區最低分數 外區最低分數末位同分序號
10 廣州大學附屬中學(大學城校區) 公費 全市 691 80 1 691 80
擇校 全市 706 85 2 706 85

知名校友

廣州大學附屬中學廣州大學附屬中學

黃文釗

中國國家跆拳道隊隊員,國家一級裁判員。2006年國中畢業於廣大附中黃華路校區,後前往韓國留學。留學其間曾獲得2006年至2008年韓國跆拳道高中聯賽釜山地區男子80kg級冠軍。2007年入選韓國國家隊,參加2007年世界跆拳道青年錦標賽取得男子82kg級冠軍,並獲得北京奧運會參賽資格。2008年初帶著奧運會參賽資格歸國,回國後立即加入中國國家跆拳道隊備戰奧運會。2009年代表國家跆拳道隊參加東亞運動會獲得男子跆拳道82kg級冠軍。

廣州中學名錄

廣州,簡稱穗,別稱羊城、穗城、穗垣、仙城、花城;解放前舊稱省城。地處中國南方,廣東省南部,珠江三角洲的北緣,西江、北江、東江水道在此匯合,瀕臨南中國海,珠江入海口,毗鄰港澳,地理位置優越,廣州也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被稱為中國的“南大門”。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與此同時基礎教育事業蓬勃發展,建立了許多教育優良的中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