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市第二十四中學

廣州市第二十四中學

廣州市第二十四中學(Guangzhou No.24 Middle School)現為荔灣區教育局屬下的區一級公辦初級中學,系廣東省教育綜合改革小班教學實驗學校,位於紙行路39號之一、人民中路390號,占地面積5290平方米,建築面積8277平方米。 學校西面荔灣區,東環越秀區,地處越秀區光塔街道(原詩書街道),行政上屬於荔灣區教育局。

基本信息

師資力量

探望老人 探望老人

學校現有18個教學班,學生共497人。在職教職工88人, 其中男36人,女52人;校級幹部3人,中層幹部12人,專任教師63人,教輔人員6人,工勤人員5人;全校專業技術人員具備高級職稱16人,中級職稱61人,初級職稱6人。離退休人員222人。

學校校風

“愛、嚴、勤、細”。校樹是位於學校飯堂外的一棵黃葛樹(大葉榕),名為“融榕”。

歷史沿革

學校創辦於1954年9月,首任校長是廖奉靈女士,當時是一所符合部頒標準的完全中學。1986年-1996年高中部分改辦為第二財經職業中學,1996年至2006年又復辦為完全中學,2005年5月合併了原廣州市第36中(36中校區被劃給其他學校),2006年至今是初級中學。

創辦以來,在教育教學、職中技能比賽、體藝等方面都取得輝煌的成績。1996年復辦高中以來,學校各項工作再上了一個台階,被評為系統“先進單位”、“局先進黨組織”,高國中畢業班工作年年獲獎;21世紀以來,校園進行整體改造,建成了七層新教學樓,增添現代化教學設施設備,建成了教育信息網。 學校積極推進現代化信息教育,積極探索“雙軌教育辦學模式”和“規範加管理”的德育特色,為在本世紀中葉創辦為現代化教育強校而努力奮鬥。

學校操場 學校操場

2011年初,學校確定作為廣東省教育綜合改革項目《荔灣區義務教育階段實施小班教學試點》的實驗學校,開始實施小班教學改革。學校提出了以“生本”、“生長”、“生命”為核心的生命教育理念。實施改革後,學校提升了辦學質量,學業質量斐然。在荔灣區小班改革試點的同類學校中,綜合培養能力最強。2012年,實施社工聯校,“飛揚驛站”在校內正式掛牌,關懷學生的學習生活,開啟德育教學新模式。

小班特色

上課圍坐 上課圍坐

小班課堂教學模式是分層教學·四環節,教師講授與學生講練的時間為3:5,逐步形成學生自主發展、合作學習的課堂教學結構。國家課程按規定授課。根據學校小班發展特色,以“西關文化”為核心,開設廣州話等六門校本課程,以出外活動實踐形式開設六個專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

現年,實施小班化招生,每年招收6個班,均衡編班,每班約25人。班級整體布置呈現簡約舒適的人文氣息,學生的課桌椅以花瓣形小組圍坐,按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編組,每組4-5人。

課題班學生原則上是全天封閉式管理。全部中午在校搭飯、午休(由專人看管,配置午休室,每人一床,配有空調,不收費);派位班學生可在校午休(由專人看管,配置午休室,每人一座位,配有空調,不收費)。下午課後25分鐘均留校自習(不收費)。

班級文化以“我愛我班”為主題,每個班都有自己的班徽、班歌和口號,每個學生都有工作責任。

學校設有一系列獎教、獎學、扶困的基金。學校對貧困學生實行資助,對成績突出、獲得競賽獎項的學生給予獎勵。

領導班子

校長 蔡鐵山

副校長 黃健紅 李志榮

其他 蔡寶玲、黃敏東、李艷萍、李戈、李百靈、汪艷等等

其他信息

地區 中國廣東省廣州市荔灣區

校址 紙行路39號之一 ;人民中路390號

郵碼 510180

廣州中學名錄

廣州,簡稱穗,別稱羊城、穗城、穗垣、仙城、花城;解放前舊稱省城。地處中國南方,廣東省南部,珠江三角洲的北緣,西江、北江、東江水道在此匯合,瀕臨南中國海,珠江入海口,毗鄰港澳,地理位置優越,廣州也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被稱為中國的“南大門”。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與此同時基礎教育事業蓬勃發展,建立了許多教育優良的中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