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市第17中學

廣州市第17中學,其前身是大中、嘉應中學兩校,自1929年創辦以來,至今已有73年的歷史。該校是一間全日制完全中學,在71年的發展中,湧現出不少的革命家、政治家以及各行各業的優秀人才。

基本信息

光輝的歷史

1、校史
十七中學的前身是私立大中中學和嘉應中學,後兩校合併,改為公辦,始用今名,至今已經有75年的歷史。
1929年7月原中山大學附中一部分有志於開發民智、培育英才的教師:溫展鵬、張兆標、羅光穎、沈瓊樓、周懷甫、盧乃笏、區子博、區子滌、麥秩勤、衛以鋆、吳元始、吳榮熙李慶榮、沈少良、陳亨等人自行籌集銀元30多萬元創辦大中中學,由羅光穎任校長。
學校草創,校舍分散,校本部和高中部設在仰忠街,國中部設聚賢坊和榨粉街,分別由衛以鋆和沈瓊樓負責。創辦之初,經費無著,校舍簡陋,教學設備奇缺,但教師們節衣縮食,艱苦辦校,甚得社會人士讚許,校譽日隆,學生日眾,由創辦之初幾百人發展到1930年已有千餘人,成為當時廣州教育界的後起勁旅。
1932年開始籌建新校,擇址城北蟹崗之麓,濂泉古澗之濱。新校舍由著名建築設計師林克明先生籌劃設計,l933年2月動工,1934年6月建成,現3、4號樓是當時之建築。新校落成,原租用的仰忠街和聚賢坊校址撤銷,只保留榨粉街校址,初一學生在榨粉街就讀。學校設圖書館、物理、化學實驗室,生物標本室,運動場地也較多,籃球、排球場、小型足球場、桌球室,還設有播音室、各教室有線廣播,各種通知能發布到課室,在當時是比較先進的。
由此學校進入穩步發展時期,1934年——1937年學生人數達到1300——1500人,是廣州市三大私立學校之一,學生來自各縣占有1/3強,除珠江三角洲和四邑外,還有來自陽江、陽春、湛江、合浦等地區。
大中中學創辦人羅光穎、溫展鵬等人領導辦學,堅持民主進取,教師教風嚴謹,學生思想進步。30年代不少學生積極投身抗日救亡運動。1931年至1935年間學生紛紛組織“讀書會”,閱讀進步書刊,傳播中國共產黨的抗日救亡主張;“—二?九”運動前,廣州有黨的地下外圍組織“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同盟”活動,大中中學亦發展了一批盟員。1935年12月31日,大中中學許多學生參加了中山大學學生髮起的抗日救亡示威大遊行和“六?二三”沙基慘案遊行。
1936年3月——9月間大中中學亦建起了黨組織,地下黨活動雖不公開,但不受限制。在黨組織的教育下,許多學生奔赴抗日前線,先後為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如:原海南省省長梁湘、暨南大學副校長梁奇達、市體院院長董世揚、中央文史委員會主任黃森、省體委主任盧動、輕工廳廳長葉澤權、輕工廳處長梁均儀就是當時大中中學的進步學生。
抗戰期間,學校分散合併,校址多變。1937年7月9日,廣州首次被日機轟炸,當局要求各大學、中學遷出廣州,避免日機轟炸犧牲,大中中學在南海縣九江鎮設立分校,由校董區萃嵛負責主持。在廣州小北的大中中學,校園當時屬市郊,周圍是田地和山崗,較易躲避,仍堅持開課,但常受轟炸影響,時開時停,九江分校則上課安定。
1938年8月,以校董李慶榮為首,在香港新界粉嶺租賃校址,開辦香港大中中學,設立國中、高中各班,學生除一部分舊生外,另招收一批由廣州轉到香港的學生,總人數可以百計。10月21日,日寇陷羊城,廣州和九江大中中學分別停辦,部分校董轉移到香港,壯大了香港大中中學的教師隊伍。香港粉嶺大中中學,由於遠隔市區,不便學生走讀;1939年2月在香港般含道和九龍城侯王道分設校址,粉嶺大中中學遷至市區。1939年7月結束般含道校址,學生統—集中到九龍城侯王道校址上課,同時還在九龍城太子道,租有學生宿舍,為赴港就讀學生住宿。在太子道校舍,還增設附屬國小,辦1----6年級。
1940年夏,大中中學在台山開平—帶的學生,由於抗戰未能完成學業,要求在當地建立分校,解決就地就讀。時由開平縣籍的體育老師吳榮傑負責籌備開平赤坎大中中學,將開平赤坎土埠的東南大戲院和鄰近一座私墊租作校址。香港大中中學派校董沈瓊樓到赤坎主持校務工作,當時開平赤坎大中中學有初、高中各三級,全校有300多人,學生以台山和開平兩地為主,陽江、陽春和湛江地區亦有一部分。後日軍侵占香港,香港大中中學停辦。開平赤坎大中中學,雖鄰近淪陷,依然上課。
1942年3月3日,日軍侵入開平赤坎,赤坎大中中學西遷陽春縣的河朗墟。由於當地封建惡勢力不斷干擾,只辦了一個學期,於1942年6月停辦。至此大中中學完成抗日期間歷次遷校維持教學的歷史任務。
在抗日戰爭期間,大中中學學生結合時代需要,走向社會,走向農村,肩負起喚起民眾抗日救亡的責任,開展抗日宣傳,宣講日軍暴行和歌唱抗戰歌曲,激發民眾,同仇敵愾共舒國難的熱情。在開平赤坎的校友,經常歌唱“延安頌”等進步歌曲,使革命的歌聲常繞校園。每逢節日,演出抗日街頭劇,圍觀民眾爆滿,收效甚大。
1947年,大中中學各分校相繼遷回蟹崗道復辦。次年嘉應五區縣(梅縣區、興寧、五華、蕉嶺、平遠)在穗知名人士陳伯威、李伯鳴、曾魯、劉偉崧、劉飛航等人在毗鄰大中中學的小北路朱紫寮嘉應山莊創辦嘉應中學,李伯鳴任董事長兼校長,校園面積約2000平方米,學生約300人。
1949年廣州解放。改組嘉應中學校董會,由郭翹然秦元邦,李潔芝、林君績、陳方綏等民主人士為常務董事,原廣東省文史研究館元陳方綏任校長。此時的嘉應中學可為群英畢集,雅賢同聚。如著名愛國民主人士郭翹然、李潔之、古漢語名家、中國第一部斷代詞典《宋元語言詞典》編者龍壽潛、作家歐嘉年、詩人羅冠群等。
1953年7月——10月大中中學、嘉應中學因時勢要求聯合辦學,改名為“大中、嘉應聯合中學”。校長陳方綏出任,教導主任郭俊臣擔任。學校利用嘉應之財力在蟹崗道和錦華坊購置了三幢大樓作為教工宿舍和女生宿舍。陳方綏校長開明豁達,團結兩校教師為提高教學質量和開創學校新局面奠定了良好基礎。
1953年10月14日 “大中、嘉應聯合中學”改為公立學校,命名為“廣州市第十七中學”,開始了十七中學的新紀元。
教育局派原地下黨員賴奕輝任校長,賴奕輝校長任職四年團結全體教工、艱苦奮鬥,興建五號教學樓 、學生飯堂、征農田開闢田徑場、足球場、籃球場、擴大校園面積,逐步建立和健全各項規章,形成了較好教學秩序。這一系列工作,改善了教學環境,為以後十七中進—步提高教學質量打下很好的基礎。
到“文革”前,進一步加強了基礎建設,改進了校園校貌,充實了教師隊伍,組建黨、團、工會、學生會、少先隊等一系列組織,形成了十七中的優良傳統。各項文、體課餘活動十分活躍,在教師的組織引導下,絕大多數學生分別參加了無線電、航模、生物、地理、化學、教具製作,文學等活動小組,其中數學、物理、地理活動小組課餘製作的教具在市教育系統的科技展覽會上多次獲獎。體育方面更為突出,足球隊多次獲得市級比賽冠軍,全市馳名;市團體操比賽兩次奪魁;男、女子桌球隊曾分別獲團體總分第一名, 司徒碧芳同學曾獲全軍女子桌球冠軍,女子壘球獲全市第二名。當日市體委和教育局指定足球、體操、桌球、壘球為十七中傳統項目。
這一時期湧現了很多先進人物比較突出的有:數學科組長陳中恕,1960年出席了全國群英會(全市教育系統只有兩名代表,我校占一名);李鐵英編導的學生團體操在市屬中學團體操比賽中兩次獲得第一名;何藻華老師發明的活動立體幾何教具模型,獲省、市教具創作獎,並推薦全國發行。
“文革”是教育的災難,也是十七中學的災難,學校的發展幾乎處於停滯狀態。“文革”結束,十七中學迎來了春天,學校開始重新整頓。為“文化大革命”和歷次政治運動中蒙冤受屈的教職工落實黨的知識分子政策,徹底平反冤,假錯案,恢復名譽,大力整頓校容、校紀,重建一系列教學秩序和各項規章制度,努力提高教學質,合力開創十七中新局面。
1980年到1984年,劉海彰任校長,學校進—步整頓,面貌大為改觀,良好校風重新恢復。1983年、1984年被評為廣州市教育系統先進單位;1983年評為廣州市先進單位,獲市人民政府嘉獎;1984年評為廣州市文明單位,獲市教委和市府嘉獎。
1984年黎明志就任校長,十七中學開始了快速發展時期。學校不斷端正辦學思想,更新教育觀念,明確管理目標,相繼提出:“立志、成才、做人”的培養方向, “追求、勤奮、探索、拼搏” 校訓; 1997年針對師德建設提出十七中人的精神是“敬業愛校、團結進取、敢於開拓、樂於奉獻”, 十七中學教工形象是“文明有禮、端莊大方、誠懇真摯、為人師表”。學校先後完成了同時加強了三個三年規劃。創造條件爭創市一級學校,教學教育質量上了一個檔次,培養了一批名教師、努力使校園文化建設和教學設施達到一流水平,並創立了“能動教育模式”。此外學校還制定了《廣州市十七中學章程》,等一系列規章制度,規範了學校的各方面工作,使學校走上了嚴格依法辦學的軌道。
這個階段也是學校基礎建設投入比較大的時期,學校先後改建了教師宿舍,體育場、體育館,各類實驗室、科學園等設施,美化了校園。學校布局合理,教學區、運動區、休閒區、生活區、行政區得到合理布局。
學校開展教育教學改革,不斷取得新成績,多次獲得上級領導部門的表彰,並於2000年成為市一級學校。
2001年,學校抓住創建教育強區的機遇,按照省一級中學的標準進一步改造校園,並實施第四個“三年發展規劃”,即到達教育模式能動化、學校管理規範化、教學手段信息化、後勤服務社會化。2003年1月,學校被廣東省教育廳批准為省一級學校。
學校十分學生的思想道德建設,重視學生良好行為規範的養成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精心培育良好校風的形成。堅持實施一個完整的,有檢查、有評估的德育管理制度和體現分層教育的《德育系統實施方案》作支撐的德育系列,並且形成了學校、家庭、社會、共建單位密切聯繫的德育全方位管理網路。
學校樹立精品意識,努力打造自己的品牌。2003年8月學校制定了《強化教學管理、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堅定不移地抓好教學常規管理,努力提高教師的業務水平,深入持久地開展課堂教學改革,普及信息技術教學手段,認真抓好兩個畢業班的工作,實現了 “低進高出、高進更高出”的培養效果。我校國中畢業班連續8年獲得一等獎,國中的教學質量享有盛譽。如在2004年國中升高中招生考試中,初三(5)班的張航同學,在全市13萬考生中,以總分737分的好成績名列全市第二名,比第一名只差一分。其中700分以上越秀區共有22人,十七中就有8人。高中畢業班中,這幾年升學率不斷上升,多年來,均獲得高中畢業班工作二等獎以上。高中畢業生升大學率達到98.2%,本科率達到60%,重點率達到20%。
學生參加各項競賽,也取得優異的成績。廣東省華美杯中學生物理創意設計活動比賽二等獎;第八屆全國青少年美術書法攝影大賽書法金獎;榮獲2001年中國.新加坡國際少年兒童美術書法攝影比賽銀獎;2002年"第三屆全國中小學生電腦製作活動"廣東省初賽獲高中組程式設計二等獎;第三屆手拉手中國青少年作文大賽二等獎;廣東省第三屆青少年電腦機器人競賽中學團體二等獎;2004年全國國中數學競賽三等獎2個;2005年獲得廣東省第五屆青少年電腦機器人比賽高中足球賽冠軍、國中足球賽冠軍等。
此外學校還積極實施科研促發展戰略,參與各類教育教學科研活動,提高學校教學水平。同時學校還加大現代化設備的建設,建成了先進的校園網系統,給全體老師都配備了電腦,教師全部安裝了教學平台,連線了網路,實現了信息技術和學科教學的鄭和。學校的信息化建設居廣州市前列。
近年來,學校的發展呈現出一種強勁的勢頭,進入了前所未有的良好的狀態。最近幾年我們所獲得的榮譽和稱號有:廣東省一級學校、廣東省綠色學校、廣東省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廣州市高中新課程實驗樣本學校、廣州市發展性教學評價實驗學校、廣州市青少年集郵示範基地、《2003年廣州市普教系統現代教育技術先進單位》、《2004年越秀區精神文明單位》、《2004年廣州市教育工作先進單位》、《越秀區文明示範校園》、《越秀區科普教育基地》、《2003年—2004年越秀區科普工作先進單位》、《2001年少先隊全國紅旗大隊》 、《2002年學生軍訓工作先進單位》、《2003—2004年民航招飛先進單位》、《2004—2003年度廣州市無償獻血先進集體》等。
十七中學改為公辦以來,培養了大批優秀人才,他們中的佼佼者有現任廣東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朱小丹、廣州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廣州電視台台長李錦源、原越秀區副區長江豪、全國勞模、人大代表林風仙、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陳碧川、原子能物理工程師陳賀能、無線電專家沙次文、腦顱專家徐佛山、曾參與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溫控設計的葉國興、著名藝術家蔡衍芬、杜熊文、羅航烈、李莜蓀、冼勵強、蔡余文,還有南粵優秀校長原廣雅中學校長郭乃正、原省實驗中學校長禤錦科、原廣州冶金高級技工學校校長吳偉成,等等。他們猶如璀璨的星星,散射出十七中的榮光,照亮了自己所屬的天空。
時光荏苒,十七中學已經有70多年的歷史了,今天的十七中占地21997平方米,建築總面積約18676.5平方米,初、高中共有六個年級,共38個班,在校學生2040人,在職教職工170餘人,正向現代化的一流學校邁進。

嘉應中學(1948—1953)

嘉應中學是嘉應五區縣(梅縣區、興寧、五華、蕉嶺、平遠)在穗知名人士陳伯威、李伯鳴、曾魯、劉偉崧、劉飛航等人於1948年發起創辦的。辦學經費由各縣同鄉會認捐、各地同鄉募捐和嘉應會館撥款。學校選址小北路朱紫寮嘉應山莊,占地面積2000平方米,學生人數300人。
3、嘉應中學常務董事——郭翹然先生簡介
郭翹然原名郭文恩,1901年農曆十月初一生於廣東省梅州市梅縣區丙村,1921年畢業於梅州中學,在梅州金盤培荃學校任教員、校長四年,1949年郭翹然同志曾被聘任為嘉應中學常務董事。
郭翹然同志是著名的愛國民主人士,中國共產黨的親密戰友,從大革命時代開始,他就投身於民主革命事業和民族解放運動,抗戰以後,積極從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工作,在解放戰爭期間,為組織和發展華南民主革命運動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為推翻三座大山爭取中國革命的全面勝利,解放全中國作出了應有的貢獻,解放後,他始終堅定不移地相信、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風雨同舟,為鞏固發展愛國統一戰線,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無私奉獻鞠躬盡瘁。
1949年月12月民盟中央在北京召開第一屆第十次中央委員會,被選為中央委員;
1950年任廣州市人民政府委員,列席全國政協一屆三次會議
1951年任民盟廣州支部主任委員,民盟廣東省支部付主任委員;
1951年——1954年任廣州市政協付主席、中國人民外交學會理事、中國人民保衛世界和平大會廣州分會幹事;
1952年第三屆赴朝慰問團第五分團付團長
1954年——1958年任廣州市付市長、第二屆、五屆全國政協委員、廣東省政協第二、三屆委員、第四屆常委、第一、六屆付主席、廣東省社會主義學院付院長、民盟第一、二、四屆中央委員、第三、五屆常委、中央參議委員會常委、民盟廣東省委名譽主委。
展出資料①毛澤東單獨接見郭翹然“照片”
照片說明:
一九五一年十月三十日毛澤東主席在北京懷仁堂接見廣州市各界人民代表會議協商委員會付主席郭翹然。接見歷時45分鐘,所談及的問題,至今仍是一個謎,直到一九八九年他去世前其兒子問及仍不說,該照片是接見結束時毛澤東為郭翹然簽名留念的情景,現簽名的小本子和主席簽名時所用派克鋼筆已放進博物館。
②本人照片
③“郭翹然“書兩冊。
4、嘉應中學常務董事——秦元邦先生簡介
秦元邦先生於1899年1月出生,廣東省梅州市梅縣區人,早年就讀於日本早稻田大學,並於早稻田大學研究院畢業。
1927年秋加入民革組織,曾任中山大學、東吳大學、勷勷勤大學、文化大學教授並從事民主運動。
1949年聘任嘉應中學常務董事,解放後歷任廣東省人民政府委員兼文教廳副廳長、省人民政府副秘書長兼省文教辦公室主任、省體委主任、省五屆政協常委、民革華南臨時工作委員會常委、民革廣東省分部籌委會常委、民革廣東省第一、二屆常委、第三、四、五、六屆副主委、第七屆顧問,一九九一年二月逝世。
5、嘉應中學常務董事——林君績先生簡介
林君績先生(1896—1965年)原名盛傳,廣東省蕉嶺景新鋪人。雲南陸軍講武堂第十五期畢業。歷任粵軍第一師軍士教導營排長,東路討賊軍第八旅連長。
1925年第一次東征,任第一師蔣光鼐團副營長,國民革命軍新編第二師二團營長。
1932年任十九路軍七十八師教導隊教官、團長,參加“一二八”淞滬抗日之役,抗日戰爭爆發後,任一五一師補充團長。
1938年10月,惠州博羅之役,在福田與葉植南團共同阻擊日寇一旅團,獲勝授予勳章。
1939年起,任第二十六師補充旅少將旅長,十二集團軍第六十二軍參謀長。
1942年任第七戰區韓江挺進縱隊司令。
1949年任廣東第六區保全司令部副司令,5月與李潔之等率部起義。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廣東省交通廳公路處長,廣東省參事室參事。著有《從第一次東徵到討伐南路軍閥》、《抗日戰爭南線巡迴》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