廟埡鄉[四川萬源市廟埡鄉]

廟埡鄉[四川萬源市廟埡鄉]

廟埡鄉位於四川省萬源市西南,距城區西南109公里。東接河口鎮,南與宣漢縣紅峰鄉、本市鷹背鄉相鄰,西與平昌縣鎮龍鎮接壤,北靠秦河鄉,總面積40平方公里,轄五個行政村,36個村民小組,現有2120戶,8882人,有耕地8275畝。其中:田6298畝,2005年全鄉GDP2319萬元。2006年全鄉GDP2548萬元,人均GDP2820元。

基本信息


鄉鎮概況

廟埡鄉廟埡鄉桑樹
全鄉地理位置東高西低,自東向西形成一層層大小不等的許多傾斜面,主要山峰有皇城寨、火烽山史家山,最高海拔1142米,最低海拔356米,境內梯田層層。交通十分方便,從萬源開往平昌縣麻石鄉,達州市開往鷹背鄉的客車每天經過此地往返,通村率100%,村社通車裡程120公里;通訊發展迅速,全鄉已開通移動聯通網路,程控電話安裝500餘門;農村住戶通電率100%。

鄉鎮建設

廟埡鄉廟埡村
廟埡鄉在第三批教育活動中緊緊圍繞"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主題,聯繫本地實際,採取"三重三抓"措施,積極開展"永葆先進性,建設新農村"主題實踐活動,確保了農村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開局良好、有序推進。
重開局,狠抓輿論宣傳。萬事開頭難。鄉黨委高度重視第三批先進性教育活動的啟動工作,利用會議廣播電視標語專欄村務公開欄宣傳手段,廣泛宣傳開展第三批先進性教育活動的重大意義、指導原則、目標要求、方法步驟,讓農村黨員和廣大民眾人人知曉、個個明白,廣泛發動民眾參與,接受民眾的監督和評議。同時,充分利用自身宣傳資源優勢,組織插花村腰鼓隊深入全鄉六個村進行義務演出,30多名黨員民眾身著鮮艷的特色服裝,興致勃勃地敲鑼打鼓,以舞獅子耍龍燈、扭秧歌等獨特方式向民眾宣傳先進性教 育活動,齊聲高呼先進性教育活動宣傳口號,用民眾喜聞樂見的方式表達對先進性教育活動的理解,抒發對黨的忠誠與熱愛,收到民眾普遍歡迎。全鄉共召開各種會議21次,書寫標語54幅,舉辦宣傳專欄7塊,出動宣傳車輛8台次,為第三批先進性教育活動順利開局營造了良好的輿論氛圍,有效避免了"上熱下冷"的現象,增強農村黨員參加先進性教育活動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廟埡鄉廟埡鄉領導班子
重覆蓋,狠抓分類指導。農村黨員居住分散、 外出流動多、文化程度低、年齡結構老化等是影響該鄉第三批教育活動"全覆蓋"的不利因素。為此,鄉黨委堅持實事求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狠抓分類指導,確 保農村黨員參學全覆蓋。一是"三集中"解決集中難。全鄉第三批共有農民黨員458名,分布在6個行政村,居住相當分散,交通極為不便,加之與農時農務相衝 突,組織集中學習難度較大,鄉黨委採取大、中、小"三集中"的方法,即"全鄉集中學"、"分村集中學"、"分片集中學",學習動員階段全鄉集中學習動員1 次,村支部集中學習12次,中心學習戶集中學習 次,從而解決集中學習難的問題。二是"黨員互幫"解決部分黨員書寫難。鄉黨委從第二批先進性教育活動中表現出的優秀學員中抽調出名黨員、入黨積極分子與名對文化程度低、無書寫能力的黨員結成幫學對子,主動上門送學,採取口頭表述和分析的方式,共同交流學習,並負責整理學習筆記、心得體會和黨性分析材料, 有效保證了農村黨員中文化水平低、不識字的黨員的參學質量。三是郵寄送學解決流動黨員學習難。採取組織找、黨員找、民眾找、親友找等多種形式,先後與 117名外出流動黨員取得了聯繫,千方百計摸清流動黨員詳細地址,建立流動黨員花名冊,把《公開信》、《簡明讀本》、學習筆記本等學習資料郵寄給外出流動黨員,並設計好《學習反饋表》,要求外出黨員將學習體會和對教育活動的建議、意見及時反饋回村黨支部。已有名外出流動黨員寄回了學習心得體會。
重效果,狠抓好事實事。鄉黨委堅持把農村" 學教"活動中承諾但未解決的問題與當前民眾急盼解決的問題結合起來,扎紮實實為民眾辦一些實事、好事,以此作為送給民眾的"見面禮",增強民眾對先進性教育活動的信心。各村支部按照鄉黨委的統一部署,在主題實踐活動中大搞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發動黨員民眾整修公路、整治病害塘堰,用實際行動取信於民。地處高山的雙星村2組村民一直盼望能有一條平整的公路從自家門前穿過,但全組250人中有90名青壯年長年在外務工的事實,使留在家裡的老人婦女兒童面對待修的公路只能"望洋興嘆",缺勞成為制約村民修路的"瓶頸"。面對民眾的熱切期盼,村黨支部及時組織了20多名參學黨員和入黨積極分子,加入到2組村民的修路隊伍中,修路進度大大提高。據統計,第三批先進性教育活動開展以來,各村黨支部邊集中學習,邊帶領民眾修路、治水、建設陣地,已新修村級公路3.5公 里,整修公路12公里,整治山平塘3個,修建人飲池8口;雙星村、廟埡口村、乾棠村、汪家洞村的村辦公樓修建進展順利,已完成修建任務的50%,確保了明年4月前村村都有標準化村級組織活動陣地目標的實現。一件件好事、實事辦起來,民眾看在眼裡,記在心裡,用實際行動支持先進性教育活動,主動參與公益事業建設

經濟產業

廟埡鄉廟埡鄉油菜
廟埡鄉位於武隆縣最西部,鄉政府駐地廟埡場,距縣城75公里,屬純農業鄉之一。鄉轄5個行政村,42個村民小組,3558戶13145人,其中勞動力7474人,農村基層總支5個,基層支部12個,機關,中學,中心校等3個直屬支部,有黨員454名,全鄉幅員面積35.9平方公里,是全縣幅員面積最小的鄉,屬中低山地帶。現有耕面積12420畝,其中田8208 畝, 土4112畝,中性土壤居多,林地覆蓋率為 33 %,適合多種糧經農作物生長。全鄉主要糧經骨幹產業為優質糧食蠶桑生豬勞務等項目,全鄉工農業總產值6500萬元,人均純收入2800元。
(一)、農業產業優勢突出 全鄉生產優質糧食8757噸,現有在地桑5500畝,年養4100張,實現產值179萬元,年出欄生豬 4萬頭,實現產值2800萬元,外出務工勞動力3108人,創收1087萬元。
(二)、科教興鄉氛圍濃厚 廟埡是一個建制較長的一個鄉,屬原涪陵第八區,區公所所在地,建制沿革歷史較早,多年以來保持了政府的建制,該鄉教育事業發展迅速,現有鄉級中學一所,中心校一所,村完校兩所,成人學校,女性素質學校,家長學校等各種學校為全鄉經濟社會發展起到了較大作用,教育教學和科學普及發揮了立鄉之本的作用。
(三)、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得到了長足發展鴨鳳公路縱貫鄉境、村、組道路網路基本形成,100%的村和85%的組通達公路,75%以上農戶飲用上了安全衛生的自來水,100%的農戶通電,電視電話入戶率達85%以上。沼氣池在全鄉成為全縣新農村建設的一大亮點,普及率達58%以上。農田灌溉率80%以上。全鄉正朝著新農村建設的總體要求邁進。
(四)、富民不富財政也是廟埡的一大特點該鄉是純農業鄉,無工業企業,全鄉人民在鄉黨委政府的帶領下,農民的腰包鼓起來了,但鄉財政稅收困難仍未解決,全鄉稅收任務為2萬元,鄉政府的正常運轉主要依靠縣財政轉移支付解決。

鄉鎮發展

科技興農
廟埡鄉鄉民種菜
“ 種油菜並沒有好多訣竅,但要獲得高產,就要注意栽種密度,最好用寬窄行種植(即寬行60厘米,窄行30厘米,退窩20厘米),便於通風透光、田間管理以及發揮邊際效應。”受廟埡鄉政府的邀請,西南農科院專家專程來蒲坪村,為該鄉政府幹部和部分油菜種植大戶傳授渝黃二號油菜種植及病蟲害防治技術。 幾個月前,廟埡鄉政府了解到油菜新品種——渝黃二號具有菜籽含油量更高、榨出的油色澤更好、蛋白質含量更高等優點,便及時引進重慶市利農一把手農業科技有限責任公司,以政府幹部承包村民小組並聯繫到農戶的幫扶形式,欲利用冬閒田發展渝黃二號訂單油菜5000畝。兩個月以來,該鄉按照“科技人員直接到戶、 良種良法直接到田、種植技術直接到人”的農業科技推廣理念,通過辦培訓班、進村入戶現場示範等形式,確保農戶稻田整理、油菜育苗100%完成。 “眼下是油菜移栽最好的時節,可我們遇到了麻煩。”廟埡鄉農業服務中心主任羅軍說,由於近段時間陰雨綿綿,導致很大部分田地積水,土壤過分濕軟,全鄉油菜 移栽的進展不好。同時,對種植這樣大面積、新品種的油菜,怎樣才能有效防治病蟲害、避免花而不實,大家心裡都沒底。 針對大家的疑慮,西南農科院專家在蒲坪村一名村民的院壩內,向前來“取經”的幹部民眾詳細講解:“由於渝黃二號油菜蛋白質含量高,所以它對微量元素硼特別敏感,只要在移栽後早施硼肥草木灰,或在油菜開盤期、抽台後10至15厘米時根外追施硼肥,就可以避免花而不實的問題。”“油菜生長前期,一般在雨水多時易生雙霉病,天氣長期乾燥時易生蚜蟲、菜心蟲。開花期時,易發菌核病。西南農科院專家還教大家怎樣識別油菜生長期間的各種病蟲,怎樣用藥治理。 當天,專家將這些油菜種植、病蟲害防治知識傳授結束後,幹部民眾們紛紛表示,這些知識很受用,要儘快地傳授給更多的民眾。幾十名鄉幹部還立即下地,盡力幫助廣大種植農戶將油菜在最佳時期移栽完成。 據西南農科院專家介紹,廟埡鄉土壤含泥豐富、保水度好、酸鹼度合適,很適宜種植油菜。該鄉把好了育苗關,為明年油菜的豐收打好了基礎。
教學督導
廟埡鄉教育局長親臨學校檢查
廟埡鄉中心校組成檢查組,對轄區內廟堡、雲叢兩所完校進行了教育督導評估自查。這次自查是根據上級有關部門要求開展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掌握各學校教育督導工作的落實和資料收集、裝檔情況。 在檢查過程中,各位成員認真按照評估細則進行徹查,傾聽各學校的自查報告,並對每所學校的各個板塊情況做了詳細的記錄,然後分別反饋給該學校,立即查漏補缺,並針對檢查情況提出了整改意見和要求。還現場對兩所學校存在的安全、衛生等問題進行了處理和落實。 這次自查使各學校明白了今後教育督導評估工作的方向,確立了學校的工作思路,同時,也落實了部分當前實際的問題。
生育關懷  
廟埡鄉以民眾需求為出發點,圍繞“五關懷”,不斷創新服務載體,拓展服務領域,豐富生育關懷內容,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是關懷困難的計畫生育家庭,促進家庭和諧。該鄉採取結對幫扶節日慰問募捐籌資等多種形式,為計生困難家庭、單親特困家庭、孤殘兒童、留守兒童家庭、空巢老人家庭等送去物資、現金、科普知識和情感關懷。全鄉共為21戶計生困難戶送去救助金1.5萬餘元。 二是關懷育齡民眾生殖健康,提升生活質量。鄉成人學校針對不同年齡人群開展各種形式和內容的生育知識講座;利用鄉計生服務站開展“送溫暖、獻愛心”下鄉服 務,2008年以來累計為已婚育齡婦女提供查環查孕、查病服務總計5200多人次、計畫生育技術服務96人次,免費金額達5340元。對查出的一些常見 疾病,進行定期隨訪。 三是關懷獨生子女身心健康,加強人口早教。鄉計生辦人員分別到學校開展各種形式的青春健康教育講座;各村國小開展了書法、繪畫比賽活動;鄉計生部門還與學校聯合開展了人口早教活動,幫助家長探索並掌握適宜的教育方法,努力營造有利於獨生子女身心健康的良好環境。 四是關懷女孩健康成長,加快轉變民眾婚育觀念。該鄉利用宣傳櫥窗、懸掛橫幅等形式大力宣傳消除性別歧視、促進家庭和諧,倡導社會各界共同關愛女孩的健康成長。 五是關懷基層計畫生育工作者,激發工作熱情。該鄉進一步完善了基層計畫生育隊伍建設的管理、用人、激勵機制,每年定期對村級計生管理員進行業務、保健等知 識培訓和指導;年終進行統一考核獎勵,充分調動了基層計生幹部的工作積極性;同時鄉計生部門還利用“愛心公益金”為5名村計生主任家屬參加了婦女健康保險

濃濃鄉情

廟埡鄉萬源區廟埡學校
廟埡鄉七旬老人捐贈祖業支持家鄉教育事業 “為家鄉的教育事業作出一點貢獻,這是我畢生的心愿!希望家鄉的孩子們多讀書,好好讀書!”10月13日上午,現身居萬源城區的廟埡鄉76歲高齡的曾環榮老人親手將一張3萬元的支票交給廟埡學校校長蘇維,以表達他對家鄉教育事業的一片關懷之情。 曾環榮夫婦小時候家境都十分貧困,加之曾環榮的母親長期生病,他剛上完初小就被迫輟學;妻子張大珍雖在解放初讀過書,但後來因交不起參角五分錢的學費,國小三年級讀了幾天也無奈地含淚離開了校園。長期以來,夫婦倆吃盡了沒文化的苦頭,特別是看到電視上那些因貧困而失學的孩子時,更是勾起了他們對自己童年的回憶。為此,曾環榮夫婦決定將原在廟埡鄉街上一間祖上留傳下來的房屋變賣後全部房款贈與廟埡學校,用於資助家鄉的貧困學生。

特色產業

1、生豬
2、肉兔
3、淡水養魚
4、土雞
5、蠶桑
6、西瓜
7、老鹹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