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征西

簡介

征西:陝西鎮安人,1969年11月,廖征西應徵入伍;1974年廖征西被提拔為正連級幹部;1984年,年僅32歲的廖征西又被晉升為支隊政委;1990年廖征西晉升任總隊政治部副主任,三年半後又出任總隊副政委;1995年廖征西出任總隊代理政委,一年半後升任總隊政委,兩年後任總隊隊長;2000年11月調北京,任武警黃金部隊最高領導機構武警黃金指揮部參謀長;2003年7月晉升為武警少將警銜,2007年任指揮部副主任。

人生經歷

武警黃金部隊是中國,也是世界獨一無二的一支專業“找金”軍隊,他們叩開一座座金山的大門,為祖國甩掉“貧金”的帽子作出了巨大貢獻。廖征西將軍是武警黃金部隊高層領導之一,2000年11月被任命為武警黃金部隊最高領導機構武警黃金指揮部參謀長,授少將警銜,副軍職,2007年任武警黃金指揮部副主任至今。一個栗鄉農家孩子,是怎樣成長為擔負特殊使命的將軍?怎樣為祖國尋金探寶而踏遍千山萬水?怎樣為打造威武之師、文明之師、科技之師而嘔心瀝血的?

少年廖征西

廖征西出生於一個世代農民之家,兄妹六人,他排行第三。父親當了幾十年的村黨支部書記,公正無私,對子女教育非常嚴格。廖征西從小勤奮好學,成績優異。上國中後他尤其喜歡“泡”閱覽室、鑽圖書館,如饑似渴地閱讀古今中外文學名著。對魯迅著作,廖征西情有獨鍾,從《吶喊》《彷徨》《故事新編》讀到《朝花夕拾》《野草》以至《墳》《熱風》《華蓋集》……,班主任王德興老師和圖書館管理員杜望澄老師對廖征西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年紀小小,個頭不高,卻對文學巨匠的書讀上了癮,所思所想與年齡大不相稱啊!
廖征西讀國中三年級時,史無前例的“文化大革命”深入到了學校,打砸搶開始了,一切都亂了套。一天,一位小夥伴告訴廖征西,學校圖書館被造反派砸開,書都快被搶完了。廖征西是書迷,倆人趕緊奔往圖書館,只見一片狼藉。古典名著、當代小說都沒有了,只剩下外國文學著作沒人要,廖征西於是抱了二三十本回家。剛進家門,母親發現了,厲聲喝斥、細細盤詰,廖征西囁嚅著說明原委。母親叮囑他:“亂成這樣,學上不成了。你老老實實在家呆著,種地、砍柴,閒了讀書;不準參加造反派!”

新兵廖征西

1969年11月,廖征西應徵入伍,這時他年齡還不滿17歲,是破格。一塊兒當兵的,就數他年齡小。臨出發時,又數他特別:眾人是一身軍裝和清一色的用部隊發的被子打成的背包,廖征西卻還帶有一隻裝滿書籍的、沉甸甸的大木箱。
廖征西當的是蘭州軍區基建工程兵。當時中蘇關係劍拔弩張,部隊忙於搞戰備、修工事。廖征西被分在機加工連,當紅爐工,砸焦煤,掄大錘。那是激情燃燒的歲月,廖征西單薄的身軀蘊藏著用不完的力量,緊張勞作之餘,又為連隊編黑板報,寫宣傳稿,創作小劇本。當時部隊文化人才奇缺,廖征西所在連隊只有五六個國中生和一個高中生。他到了部隊可謂“英雄有了用武之地”。最害怕的是無書可讀。廖征西看完了自己木箱所帶的書後,想起了部隊倉庫里保管的一隻只大木箱,那裡面封存著“文革”開始被視為“封、資、修”的“禁書”。廖征西找保管員“打牙祭”、交朋友,終於說動了保管員,特許他鑽倉庫看書。每個星期天,凌晨5點,廖征西背上挎包與水瓶,挎包里裝著幾隻冷饅頭與一點鹹菜。保管員打開庫房讓廖征西鑽進去,又鎖上門,直到天黑再放廖征西出來。廖征西用鐵鍬撬開裝書的木箱,原是《世界通史》《中國通史》《簡明中國思想史》《中國哲學史》等高文典冊。他便一待一整天,一本本“啃”下去,還用筆記本作摘錄。在那文化荒蕪的年代,廖征西像一塊巨大的海綿,盡力地汲取知識的營養。入伍不到半年,勤奮好學的廖征西便被團領導看中,選入團部擔任新聞報導員;不滿一年,他便成為新戰士中第一批納新對象,1970年年底,廖征西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鏇即他被部隊派往陝西日報社理論部進修,當實習記者,採訪新聞,撰寫稿件。
1971年7月,廖征西進修歸來,剛遇上部隊提乾。和廖征西當年一道入伍的1700名新兵中,提乾僅三人:廖征西年齡最小,屬“初67屆”,即1967年畢業的國中生;另兩人是“高66”“高67”,即1966年、1967年高中畢業生。廖征西被提拔擔任部隊新聞幹事兼理論幹事,調入某飛彈基地,到部隊採訪寫稿。

“補台”廖征西

1974年,廖征西被提拔為正連級幹部,擔任連隊指導員。連長48歲,是1959年草原剿匪的有功之臣;廖征西作為指導員,年僅22歲,連連長年齡一半都不到,是部隊連級幹部中最年輕的。但這一老一少配合默契,把連隊工作搞得生龍活虎,有聲有色。廖征西誠懇謙虛,從不因連長沒文化而瞧不起連長,而是虛心學習連長堅定、勇敢、吃苦耐勞的精神。連長則在與廖征西共同帶兵的經歷中體悟到了“後生可畏”的道理。
不久,司令員到部隊視察,聽取師、團幹部和榮立二等功的英模匯報,廖征西當時被確定為“補台”——準備在立功人員發言之後作補充發言。匯報會上,立功人員發言完畢,師政委拿起與會人員名單一看,發現廖征西是年僅22歲的年輕幹部,於是點將:“廖征西,請你站起來給我們講講!”廖征西起立,走上講台,作了20分鐘的即興發言。這一發言雖是即興而為,卻高屋建瓴,深入淺出,條分縷折,切中肯綮。司令員和與會首長都聽得興趣盎然,頻頻頷首。當天晚上,司令員讓秘書給廖征西打來電話,通知兩件事:一是司令員讓秘書跟廖征西見習當兵一個月;二是問廖征西,願不願意到北京去工作。廖征西回答說:“一切聽從組織安排。”對於第二件事,廖征西沒有多想,因為常規都是師部以上機關的人員才有機會上調北京總部工作,自己不過是一個基層連隊幹部,年齡那么小,哪有可能呢?出乎廖征西意料的是:不可能發生的事很快就發生了。三個月後,一紙調令,廖征西從連隊直接調入北京基建工程兵總部機關,晉升為營職幹部,負責工業學大慶辦公室幹部部工作。

硬漢廖征西

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黃金年產量僅僅只有4.07噸,長期在低水平排徊,直到1979年才突破20噸大關。解放30年,我國共產黃金277噸,年均不到10噸。“貧金”的帽子壓得中國人喘不過氣來。改革開放之初,國家急需增加外匯和黃金儲備,總設計師鄧小平把這個重擔壓到了主抓黃金工作的王震肩上。王震相信中國地質學家的建言:“中國不貧金,中國缺少的是專業化的找金隊伍。”於是在1979年3月,由一部分基建工程兵和地方地質隊聯合組成了專業“找金隊”——中國黃金部隊。1985年,黃金部隊又歸入武警序列,改稱武警黃金部隊。
廖征西於1982年被任命為黃金部隊某支隊政治處副主任。一年半後主持支隊黨委工作,任黨委書記、副政委。1984年,年僅32歲的廖征西又被晉升為支隊政委,在整個黃金部隊屬很年輕的團級幹部了。1990年,廖征西晉升任總隊政治部副主任,三年半後又出任總隊副政委。1995年廖征西出任總隊代理政委,一年半後升任總隊政委,兩年後任總隊隊長。2000年11月調北京,任武警黃金部隊最高領導機構武警黃金指揮部參謀長,2007年任指揮部副主任。為給祖國尋金探寶,深入重點礦區和重點成礦區帶調研,視察,指導工作,廖將軍的足跡遍及黃河上下、大江南北、荒漠高原。
廖將軍見證了黃金部隊的創業史、成長史。30年前,技術手段原始而落後,“三件寶”不過是地質錘、羅盤和放大鏡;30年來不斷增加高科技手段———遙感解譯、衛星定位儀、地球物理、地球化學、礦床評價全過程的計算機化管理等等新技術都相繼派上了用場。黃金部隊下屬三個總隊十二個支隊,勘探範圍遍及全國25個省、市、自治區,先後發現河北省東坪、內蒙古洽達門溝、黑龍江金廠和砂寶斯、甘肅陽山、陝西金龍山、河南康山等一大批大型和中小型金礦床。中國黃金的探明儲量已經超過6000噸,其中相當大的份額正是黃金部隊所貢獻的。廖將軍擔任高層領導的這十年,成為黃金部隊組建30年來發展最快最好的時期,是部隊管理最順暢、最有效的時期,也是黃金部隊為國家勘探金礦貢獻最大的時期。中國成為正在崛起的黃金大國。黃金部隊官兵是尋金探寶、為國爭氣的硬漢,廖將軍是硬漢們的統帥之一,是硬漢們的典型代表。

“變調”廖征西

廖將軍“高調”作事,尋金報國。
他擔任團職領導時,獨當一面,雷厲風行,所領導的支隊連續三年評為先進支隊。他擔任總隊政委、總隊長時,高瞻遠矚,積極推行找大礦、找富礦的戰略,1997年命令十二支隊開赴川、甘、陝三省交界的甘肅文縣境內開展金礦地質勘查工作。陽山在歷史文獻中記載存在金礦,但是多年來就是找不到一點兒金礦。幾家地方地質隊幾進幾出,耗資巨大卻一無所獲。廖將軍和部隊專家深入探討,借鑑前人發現獲得認識上的重大突破,堅定陽山有礦的信心,科學決策,反覆勘查,架井打鑽。經10年拼搏,2007年9月終於在陽山探獲一座資源量高達308噸的超大型金礦,潛在經濟價值500多億元。成為亞洲第一、世界第六的陽山卡林型金礦,一舉改寫了我國沒有200噸以上超大型獨立金礦床的歷史。喜訊傳來,轟動中外。國土資源部一資深地質專家評價:“就憑這座金山,黃金部隊完全稱得上是中國西部的找金王!”
廖將軍“低調”作人,淡泊明志。
他出任黃金部隊領導,從團職到師職到軍職,率領部隊打了一個又一個硬仗,屢建奇功。但他從不居功自傲,而是謙虛謹慎,克己奉公,襟懷寬廣,淡泊明志。身邊工作的同志,從他的言行舉止中感受到的不只是將軍的膽識、氣魄和風采,更是良師益友的耳提面命、情真意切。將軍的故鄉陝西省鎮安縣是“國家級”貧困縣,曾經20多年中只有回龍金礦的稅收支撐著縣財政。回龍金礦就是廖征西出任團職時率領黃金部隊勘探發現的。後來鎮安金龍山金礦又成為鎮安縣的重要“財源”,金龍山金礦則是廖征西出任師職時率領黃金部隊勘探發現的。鎮安縣人民政府為表達感激之情,每年春節派人專程赴京招待京城處級以上鎮安籍領導幹部時,每次都給廖將軍送去了請帖,但廖將軍卻一次都未曾赴宴。不僅如此,每次回鄉,他也輕車簡從,不願驚動縣級黨政領導。他說:“勘探金礦,將礦權轉讓地方開發利用,為振興地方經濟做貢獻,為國家黃金工業快速發展提供保障,是黨和國家賦予我們黃金部隊的神聖職責與使命。我為家鄉做點兒奉獻是完全應該的,怎么能讓家鄉人民又來感謝我呢?”
從做事的“高調”到做人的“低調”,這一“變調”折射出廖將軍為國為民、赤膽忠心、鞠躬盡瘁、謙虛謹慎的高尚品格。

儒將廖征西

廖征西是一位儒將。
他酷愛學習,不下棋,不打牌,有空就讀書。從中國的經史子集,到《沉思錄》《君王論》《國富論》《道德情操論》《瓦爾登湖》等國外古今名著,從文學作品、政治讀物到黃金勘探的專業書藉,他都廣泛涉獵。讀書,豐富了他的智慧;讀書,增長了他的才華;讀書,開闊了他的視野。讀書與實踐相結合,使他不斷完善自己的知識體系與結構;讀書與實踐相結合,使他身處將位,胸懷全局,指揮若定,每戰必勝。
他酷愛藝術,欣賞繪畫,自學攝影,都達到了很高的水準。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率領黃金部隊東征西戰,探金尋寶,他走遍祖國奇山異水。到俄羅斯考察,他橫穿西伯里亞、高山、平原、丘陵、江河、湖泊,盡收眼底。登山則情滿青山,觀海則意溢於海。繁忙緊張工作之餘,他拿起相機,拍攝下一幅幅優美的風景照片。難得的家人團聚之時,他用相機,為孫女留下活潑可愛的倩影。“無情未必真豪傑,憐子如何不丈夫?”將軍原是性情中人,他有著一顆金子般的赤子之心。

抗災事跡

中國軍網訊孫娟、楊吉慶、吳國慶報道:(2008年)5月19日上午9時,武警黃金三總隊80餘名官兵在總隊長楊永強和副政委俞泳江的帶領下,一路艱辛跋涉來到都江堰市青城山鎮五里村,挨家挨戶巡視勘察,給災民看病,轉移重病傷員,進行防疫消毒,為災區民眾送水送糧、搭建帳篷,給大家講解災害防護知識、衛生急救常識、疏解心理壓力......災情就是命令,時間就是生命。地震發生後,武警黃金部隊第一時間做出反應,啟動應急預案,在指導官兵加強自我防護的同時,緊急調動精兵強將支援一線。指揮部由廖征西副主任(原任黃金指揮部參謀長)任組長、司政後各一名部門領導任副組長,並派出由孫振澤副政委、李高生副參謀長帶隊的前行指揮部趕赴災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