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文化

“那”(壯語:na),意為“田”和“峒”,泛指田地或土地。那文化,即土地文化,以及與此相關聯的文化。在珠江水系流域地帶,都分布著冠“那”的地名,其中又以廣西壯族自治區的左右江、紅水河、邕江流域最為密集。壯族先民適應江南主要是珠江流域的自然地理環境和氣候特點,把野生稻馴化為栽培稻,是我國最早創造的稻作文化之一,所以壯族是稻作民族。壯侗語民族中稱水田(稻田)為“那”。據“那”而作,依“那”而居,據此孕育的文化稱之為“那文化”。

解釋

“那”,即壯族語:na,意為“田”和“峒”。最初可能指水稻田,而峒,指周圍有山的一片田。那,後來便泛指田地或土地。那文化,即壯族的土地文化,以及與此相關聯的文化。

概述

在珠江水系流域地帶,都分布著冠“那”的地名,其中又以廣西壯族自治區的左右江、紅水河、邕江流域最為密集。壯族先民適應江南主要是珠江流域的自然地理環境和氣候特點,把野生稻馴化為栽培稻,是我國最早創造的稻作文化之一,所以壯族是稻作民族。壯侗語民族中稱水田(稻田)為“那”。據“那”而作,依“那”而居,據此孕育的文化稱之為“那文化”。

來源

“那文化”這一概念是由壯族著名學者王明富提出,得到了原中央民族大學副校長、中國稻作文化專業委員會主任、博士生導師梁庭望教授的論證肯定,主要是指壯侗語民族地區稻作生產引發出來的社會生活、民俗事象,包括因稻作耕種而產生的民間生活和習俗,據“那”而作,依“那”而居,以“那”為本。遠在新石器時代,隆安壯族先民就遺留下了豐富多彩的“那”文化習俗和各式各樣的文化遺產。

土地情結

在稻作民族的心目中,土地是最寶貴的財富,誰擁有土地,誰就富有。因此,誰都想擁有屬於自己的土地,並希望種好這個土地,從而獲得好收成。為此,人們的生產和生活,都以土地為轉移,以農耕為一切行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其最明顯表現,便是以田定居,以田論人,用田取名,為田設神,等等。

畈/曼

據《康熙字典》、《辭海》和《現代漢語詞典》等的解釋,“畈”是方言,即成片的田,經過開墾能蓄水的稻田。稱田為畈,是古越語,是壯侗語的基本辭彙。“壯族稱其居住的聚落為‘板”(或畈、曼),是源於其先民所開墾耕種並賴以生存的‘田’,這是因為壯族及其先民的聚落的出現緣自人們的定居生活,而其定居生活的前提條件是稻作農業的產生和發展。稻作的主要載體是人們開墾的水田,為了方便耕作與管理,人們必須依田而居,據田而作,故而形成了有田就有人居住的聚落……並且構成了田即上村、村即是田的形象性類比思維模式和地名的命名方式。故而傣族聚居的西雙版納(與板、那同音同義)將二者合稱為‘版納’,而且稱為‘布那’(種田的人),泰國的泰族則稱村落為‘布板’(種田人聚居的地方),其義相同,以‘板’作為聚落名,與壯族地區常見的以‘那’(亦指‘田’)冠村名的來源和含義是相同的,皆來源於其先民開墾耕種並賴以生存的稻田。”(注:覃彩鑾《壯族乾欄文化》第40~43頁,廣西民族出版社,1998年。)

當代保留下來的以這種方式命名的地名很多,特別是廣西壯族聚居的地方,可以說是比比皆是,大至縣市鄉鎮,如那坡、那馬、那陳,小至村屯弄場,含“那”字的地名,廣西有1200多處。這種以那命名,多來自那的特點和性質,如那翁(na ong),即濫泥田;那江(na jiang),地處中間的田;那波或那(na bo),泉邊的田;那雷(na do:i),土嶺田;那達(na ta),河邊田;那六(na lok),水車(灌溉)的田;那樓(na lou),我們的田;那班、那曼、那板(na ba:n)村寨田;那官(na kun),官田;那馬(na ma),養馬田;那昌(na tsang),工匠田;那筆(na plt),養鴨田;那懷(na vai),養水牛的田,等等(注:覃乃昌《壯族稻作農業史》第68~69頁,廣西民族出版社,1997年。)。

這些地名皆離不開“那”和“板”字,從中可以看出,地名與耕種的田地總是聯結在一起的,可以說,沒有這些可耕種的田,也就沒有這個地名。為這些地方命名的人,是最先開墾這些田的壯族先人,他們約定俗成,無論在何時何處為地方、村寨命名都遵循著這同一的法則,依據著同一的模式,即以“那”為冠,或以“畈”為首。

那文化中心

廣西隆安縣廣西隆安縣

廣西隆安縣作為那文化的聖地之一,具有豐富的那文化遺址和民俗遺存,具備了打造那文化中心的先決條件,在那文化中占據的重要和主導地位是不可忽視的,這也為那文化產業的開發和文化藝術的創作等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近年來,梁庭望教授、謝壽球專家等國內知名民族文化專家和考古專家相繼到隆安進行實地考察、論證和評估,挖掘那文化證據鏈,充分肯定了隆安那文化在世界稻作文化中的地位,有以下證據可以說明:

1、隆安縣有新石器時代稻作文明的標誌文物。6500年前,駱越先民就在隆安創造了大石鏟文化,隆安大龍潭大石鏟文化區擁有中國新石器時代最相近的稻作工具,出現了大規模的有組織的水稻生產。

2、以隆安大石鏟分布區為中心的地區是廣西普通野生稻多樣性的中心。我國的水稻種植起源於華南。廣西野生稻有兩個多樣化中心,一是大明山西南側的隆安、扶綏和邕寧交界處的左右江和邕江河谷地區,一個是象州、來賓、武宣和貴港的柳江、黔江、鬱江及邕江交界處附近。而大明山西南側的隆安、扶綏和邕寧交界處的左右江和邕江河谷地區正是貝丘稻作文化和大石鏟稻作文化的中心區域,這就表明以隆安大石鏟分布區為中心的喬建、那桐等地區是世界栽培水稻的主要起源地。

3、隆安有獨特豐富的那文化遺存。那文化圈以稻作為主要的農業生產方式,有豐富多彩的那文化遺存,它們都與稻作文化有著密切的關係,可以說是那文化的獨特表現形式。一是有眾多的那地名遺存。隆安所在的壇洛平原是那文化圈中“那”地名最集中的地方,全縣有122個鄉鎮和村屯以那命名,如那桐、那重、那元、那門、那朗、那灣、那降、那料、那營、那昆、那可、那婁、那瓜等。二是有眾多的大石鏟祭祀遺址。據不完全統計,隆安有數十個大石鏟祭祀遺址,是世界“那文化”圈中大石鏟祭祀遺址最密集的地區。其中大龍潭遺址是世界最大的大石鏟祭祀遺址,作為廣西區博物館鎮館之寶的束腰齒肩形大石鏟就出土自大龍潭遺址。三是農曆“四月八”農具節習俗。著名的“四月八”農具節習俗原名為浴佛節,形成於明朝萬曆、天啟年間,距今已有300多年歷史。它實際上是古老的大石鏟祭祀的傳承,古代駱越人在水稻插秧農事活動結束後,要舉行洗梨耙收存的祭祀儀式,祈求農業祖神賜予豐收,後來就演變成了過農具節的習俗。四是保留了最原生態的農業祖神祭祀等稻作文化習俗。那桐的三界神祭祀是最原生態的農業祖神祭祀,祭祀的對象是保佑稻穀豐收的天公、地母和創造了原始農業的人王。喬建鎮等地還有過婭王節的習俗,婭王是駱越古國的始祖王,也是創造了原始農業的始祖王。在古老的《布羅陀經書》中就有“婭王造雞鴨,吃谷來生蛋”、“雞鴨祭祖婆,豬羊祭婭王”的記載,後來婭王演變成了水神龍母。此外,隆安還有添糧增壽、以米占卜、吃五色糯米飯、做蕉葉糍、請師公贖谷魂、向龍母求雨等習俗,這些習俗都與“那文化”有關。

首屆那文化旅遊節

舉辦地點與時間

廣西南寧市隆安縣於2012年4月26日至5月3日在隆安縣舉行首屆那文化旅遊節。

活動主題

首屆“那”文化旅遊節將以“弘揚‘那’文化聚焦‘那’山水”為主題,主要安排3個板塊12項活動,包括有開幕式、“那”文化論壇、山水旅遊節3大聯誼載體,美食一條街、商品展銷交易會、投資洽談活動3個經貿平台,大型文藝晚會、書畫攝影民俗作品展、千人稻神祭表演、千人大石鏟表演、千人農具表演、百人排歌表演6項民俗文化活動。

活動內容

整個節慶活動凸顯“民族化、本土化、大眾化、集貿化和多樣化”等“五大特色”,將全新的面貌和絢麗的風采展現給海內外嘉賓和遊客。另外,屆時將有數百位境內外行政官員、數千名境外遊客、近萬名國內遊客雲集隆安,50多家境內外新聞媒體進行全程採訪報導或現場直播。

內容安排

4月26日,在那桐鎮那桐社區舉行千人農具表演,開展“四月八”農具節系列活動。

4月26日-5月3日,分別在縣城和那桐鎮舉辦美食一條街、商品展銷交易會和投資洽談活動,期間舉行嘗千條捲筒粉、烤千隻叮噹雞等活動。

4月27日-5月1日,在縣城舉辦書畫攝影民俗作品展。

4月29日上午,在蝶城文化廣場舉辦開幕式,開幕式上進行千人稻神祭、千人石鏟、百人排歌等精品民俗展演;下午在縣城舉辦“那”文化論壇;晚上在蝶城文化廣場舉辦大型文藝晚會。

4月29日,在縣城江濱路舉辦稻神祭、千家宴等民俗活動;在布泉鄉、綠水江和龍虎山風景區根據各自特點推出特色旅遊項目,分別舉辦布泉山水民間民俗遊樂、綠水江漂流開漂儀式及漂流競速比賽、龍虎山第六屆森林旅遊節等活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