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珍稀海洋物種自然保護區

廈門珍稀海洋物種自然保護區

廈門海洋珍稀物種自然保護區位於福建省廈門市海域,總面積33088公頃。保護區由原有的廈門中華白海豚省級保護區、廈門大嶼白鷺省級保護區和廈門文昌魚市級保護區合併而成。保護區保護12種珍稀物種及其生境。是一個以中華白海豚、文昌魚等珍稀海洋生物及黃嘴白鷺等鳥類為主要保護對象的自然保護區。

廈門珍稀海洋物種自然保護區廈門海洋珍稀物種自然保護區
廈門海洋珍稀物種自然保護區位於福建省廈門市海域,地理位置為東經117°27′--117°52′,北緯24°22′--24°44′,總面積33088公頃。保護區由福建省人民政府1995年批建的廈門白鷺省級自然保護區、1997年批建的廈門中華白海豚省級自然保護區和廈門市人民政府1991年批建的廈門文昌魚市級保護區合併而成,是一個以中華白海豚、文昌魚等珍稀海洋生物及黃嘴白鷺等鳥類為主要保護對象的自然保護區

概述

廈門珍稀海洋物種自然保護區廈門海洋珍稀物種自然保護區

廈門海洋珍稀物種自然保護區位於福建省廈門市海域,總面積33088公頃。保護區保護區由原有的廈門中華白海豚省級保護區、廈門大嶼白鷺省級保護區和廈門文昌魚市級保護區合併而成。保護區保護12種珍稀物種及其生境,分別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中華白海豚,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文昌魚、黃嘴白鷺和岩鷺,以及(小)白鷺、大白鷺、中白鷺、夜鷺、池鷺、中背鷺蒼鷺和小杓鷸等8種鳥。其中有6種是國際雙邊候鳥協定的物種;白鷺是廈門市鳥,也是原來的省級保護動物。保護區是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中華白海豚的兩個主要分布區之一(另一個主要分布為珠江口海域),現有種群數量約40頭左右,但種群結構尚能保證其繁衍後代,具有極為重要的保護價值和研究價值。保護區還是國家二級重點保護生動物文昌魚的主要產地之一,文昌魚是無脊椎動物和脊椎動物間的代表類群,在動物進化研究和動物學教學方面具有重要的意義。此外,區內大嶼島,雞嶼等島嶼上還分布有黃嘴白鷺、白鷺等10種濱海鳥類,種群數量近3萬隻,並為黃嘴白鷺的模式種產地。

廈門珍稀海洋物種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由中華白海豚省級自然保護區(1997年建)、白鷺省級自然保護區(1995年建)和文昌魚市級自然保護區(1991年建)聯合組建而成。 中華白海豚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有“海上大熊貓”之稱。廈門和港台俗稱媽祖魚。剛出生的幼仔體長約100~105厘米,渾身鉛灰色、腹部稍乳白色;中年成體乳白色並有黑灰色大斑塊或小斑紋;壯年或老年粉紅色或乳白色,成體體長200~265厘米,體重150~250公斤 大嶼-雞嶼島白鷺自然保護區範圍包括大嶼島和雞嶼島及其灘涂。主要保護對象是黃嘴白鷺、岩鷺(均為國家2級保護)、白鷺、大白鷺、中白鷺、夜鷺、池鷺、蒼鷺、牛背鷺等鷺科鳥類和它們的自然生存環境。
廈門自古以來被稱為“鷺島”,鷺鳥資源十分豐富。中國共有白鷺屬鳥類5種:大白鷺、中白鷺小白鷺、岩鷺、中國白鷺,廈門有齊全的這5個種類。鷺類的食物主要是魚、蛙、水生軟體動物和水生昆蟲。白鷺在3-5月繁殖季節頭部有繁殖羽,十分美麗。 廈門文昌魚自然保護區包括黃厝海區、南線至十八線海區、小嶝島海區和鱷魚嶼海區等四個區,總面積63平方公里。廈門珍稀海洋物種自然保護區還是國家二級重點保護生動物文昌魚的主要產地之一,文昌魚是無脊椎動物和脊椎物間的代表類群,在動物進化研究和動物學教學方面具有重要的意義。此外,區內大嶼島,雞嶼等島嶼上還分布有黃嘴白鷺、岩鷺、白鷺等10種濱海鳥類,種群數量近3萬隻,並為黃嘴白鷺的模式種產地。由於保護區位於沿海經濟高度發達地區,建設和管理好該保護區,不僅對珍稀物種地保護具有重要意義,而且有助於保護廈門市的生態環境和促進廈門市的經濟發展。

區域範圍

廈門珍稀海洋物種自然保護區由陸域、海域及其底土組成,包括:

廈門珍稀海洋物種自然保護區廈門海洋珍稀物種自然保護區

1、陸域部分:北至前浦村南三叉路口(北緯24°28′19″,東經118°10′22″),南至白石頭(北緯24°25′33″,東經118°08′00″),東至岸緣,西至環島公路。

2、海域部分:

(1)黃厝海區,即以下各點連線和海岸線所封閉的區域:

北緯24°27′35″,東經118°10′25″;

北緯24°27′35″,東經118°11′00″;

北緯24°26′15″,東經118°09′00″;

北緯24°24′35″,東經118°09′00″;

北緯24°24′35″,東經118°11′00″。

(2)南線至十八線海區,即以下各點連線所封閉的區域:

北緯24°30′45″,東經118°14′00″;

北緯24°31′45″,東經118°19′45″;

北緯24°30′45″,東經118°20′00″;

北緯24°28′25″,東經118°14′40″。

(3)鱷魚嶼海區,即以下各點所封閉的區域:

北緯24°36′30″,東經118°09′40″;

北緯24°36′30″,東經118°10′53″;

北緯24°35′05″,東經118°09′40″;

北緯24°35′05″,東經118°10′53″;

(4)小嶝島海區,即以下各點所封閉的區域:

北緯24°34′05″,東經118°24′10″;

北緯24°33′10″,東經118°25′00″;

北緯24°32′00″,東經118°21′30″;

北緯24°31′20″,東經118°22′10″。

保護對象

1、黃嘴白鷺、岩鷺:

廈門珍稀海洋物種自然保護區白鷺

廈門海洋珍惜物種黃嘴白鷺、岩鷺都是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黃嘴白鷺是國際瀕危物種。岩鷺是中國11種高度瀕危鳥類之一,在中國已難得一見,處於瀕危狀態。 廈門位於亞熱帶,海洋生物區系是西太平洋沿岸亞熱帶該養生物區系的典型。黃嘴白鷺是Robert Swinhoe(英)1860年在廈門採集到的新物種。廈門是黃嘴白鷺的模式種產地,在動物分類學上具有特殊的意義。在廈門東海岸(隔海與台灣的金門澎湖島相望)一帶,近幾年來所發現的岩鷺為灰黑羽色,與中國大陸其他地方及港台所見的岩鷺羽色相同,具有亞熱帶地區的代表性。

2、廈門文昌魚
廈門文昌魚體型細長,兩端尖,外形似魚但不是魚,身體側扁,半透明。由於它在進化系統中位於無脊椎動物到脊椎動物的過渡類型,是五億年前脊椎動物的始祖,素有“活化石”之稱,是研究動物進化的一種珍貴材料。廈門的劉五店鱷魚島附近曾流傳著一個傳說;古代,文昌皇帝騎著鱷魚過海時,在鱷魚口裡掉下許多小蛆,當這批小蛆落海之後,競變成了許多象魚樣的動物,為紀念文昌帝君的緣故取名為“文昌魚”。嗣後這些動物在那海域繁衍昌盛,當地漁民也以捕文昌魚為生了。

3、廈門中華白海豚
廈門中華白海豚身體修長呈紡錘型,喙突出狹長,生的白海豚約1米長,性成熟個體體長2.0~2.5m,最長達2.7m,體重200~250kg;背鰭突出,位於近中央處,呈後傾三角形;胸鰭較圓渾,基部較寬,運動極為靈活;尾鰭呈水平狀,健壯有力,以中央缺刻分成左右對稱的兩葉,有利於其快速游泳。眼睛烏黑髮亮,上、下頜的每側都有32~36枚圓錐形的牙齒,齒列稀疏。吻部狹、尖而長,長度不到體長的十分之一。喙與額部之間被一道“V”形溝明顯地隔開。

保護現狀

廈門市珍稀海洋物種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在2003~2005年3年間,

廈門珍稀海洋物種自然保護區廈門海洋珍稀物種自然保護區
對生態安全及保護區的珍稀物種中華白海豚、文昌魚和鷺鳥的生態安全進行了評價研究。主要評價方法與步驟是:綜合運用問卷調查、專家座談、文獻分析和專業分析等多種調查方法,選取種群數量及分布面積、外來種入侵、人均GDP、保護區管理水平、公眾對保護區的了解態度、區域可持續發展戰略規劃情況等24個指標進行定量加權求和並賦值標準化。並按分值大小將生態安全劃分為四個評價等級:優(安全狀態)、良(較安全狀態)、中(警戒狀態)和差(重警狀態)。

評價結果顯示,廈門市自然保護區生態安全處於警戒狀態。其中,處於不安全狀態及重警狀態的指標有:公眾對保護區的了解程度、失業率人口自然增長率、抵達保護區的難易程度以及種群的數量和分布面積。調查發現,公眾對保護區情況的認知程度較低,對保護區的情況不太熟悉,使保護區工作的有效順利開展缺少有力基礎。其次,廈門市近年來人口增長率持續增長,根據廈門市第五次人口普查,廈門市總人口為2053051人,與第四次人口普查相比,經過10年4個月,廈門市人口共增加877497人,增長了74.65%,年平均增長率為5.73%,對生態環境產生了極大的壓力。同時,廈門市民較容易抵達保護區,對於珍稀物種也造成較大影響。另外,種群的數量直接反映了珍稀物種保護的狀況,種群分布面積直接反映了珍稀物種的生存狀況,兩者都是衡量物種安全狀況的核心指標。廈門市自然保護區內的3種珍稀物種,中華白海豚、文昌魚和鷺鳥,不論是種群數量還是分布面積,都呈現逐年遞減的趨勢。當前中華白海豚的種群數量在55隻左右,已接近可存活最小種群數,比較上世紀60年代數量也是大大減少。2000年大嶼島的白鷺數量,從1996年的13786隻驟減到572隻。

生態安全程度不高直接影響了保護物種的健康水平。在對保護區中的3種珍稀物種的物種健康生態安全評價中,選取了種群數量、種群結構、種群分布面積和繁殖力四個指標進行評價。評價結果顯示,雞嶼島和大嶼島作為白鷺在廈門的繁殖棲息地的生態安全程度均處於安全等級,雞嶼島的生態安全程度高於大嶼島。廈門白鷺的覓食生境總體來看處於較安全等級,但沒有一處覓食地是屬於安全等級。評價公式計算結果表明,保護區保護物種的生態健康處於亞健康狀態。其中除了種群結構處於健康狀態之外,其它3項指標都處於亞健康狀態。而單就3種個體而言,中華白海豚處於不健康狀態,文昌魚處於亞健康狀態,僅白鷺處於健康狀態。

管理狀況

廈門市珍稀海洋物種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由原中華白海豚省級自然保護區(1997年建立)、白鷺省級自然保護區(1995年建立)和文昌魚市級自然保護區(1991年建立)聯合組建而成,是一個以中華白海豚、文昌魚等珍稀海洋生物及黃嘴白鷺等鳥類為主要保護對象的自然保護區。2000年4月4日國務院批准該保護區成立,同年9月通過了保護區的總體規劃。廈門市海洋管理處是保護區的主管機關,保護區管理機構是保護區的綜合行政管理部門,負責日常工作。其主要職責是:貫徹執行國家有關海洋自然保護區的方針、政策;執行管理辦法,根據管理辦法制定保護區管理措施和規章制度並監督實施;、制定保護區總體建設規劃和年度計畫,並組織實施;組織開展保護區的調查監測和科學研究;保護和恢復保護區生態環境,建立工作檔案。

在保護區內的開發利用活動實行許可證制度(包括科學研究、教學、考察,以及從事生產經營的各種開發利用活動)。在保護區從事科學和教學等活動的單位和個人,均應將取得的成果(包括圖表、照片錄像資料論文等)副本或影印件交保護區管理機構存檔,標本的採集應按保護區管理機構的規定進行。許可證由保護區管理機構頒發。保護區實行核心區、實驗區、緩衝區分級管理。核心區包括黃厝海區、南線至十八線海區和小嶝島海區,實行封閉式保護。嚴禁任何危害文昌魚資源及其棲息環境的開發利用活動。實驗區為鱷魚嶼海區,進行有控制的開發和科學研究。緩衝區為保護區陸域部分。在該區內進行開發建設應先徵得保護區管理機構及市政府主管機關同意。

在保護區內禁止任何單位和個人從事下列活動:

廈門珍稀海洋物種自然保護區福建廈門海洋珍稀物種自然保護區

(一)興建排污口,傾倒廢物或排放有毒、有害物質;
(二)投擲爆炸物品;
(三)未經許可捕撈、採集文昌魚;
(四)擅自移動、搬遷和損壞保護區設施和標誌物;
(五)擅自設定建築物及其他永久性設施;
(六)其他直接或間接破壞海洋生態環境,損害海洋生物資源的行為。
(七)凡破壞文昌魚資源及其生態環境,損壞保護區設施,妨礙保護區執法管理人員執行公務者,保護區管理機構可根據情節輕重分別給予:警告、責令具結悔過、限期改正、沒收工具、罰款、吊銷許可證。構成犯罪的由司法機關追究刑事責任。
(八)對違法捕撈的單位和個人處以捕獲物實際價值5-10倍的罰款;對污染保護區生態環境的單位和個人處1000-5000元罰款;對損壞保護區設施和標誌物的單位和個人處500-5000元罰款。所罰款項上繳市財政。

相關詞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