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遙南大街

平遙南大街

平遙南大街始創於鹹豐六年(1856年),歇業於民國二年(1913年),歷時58年。又稱明清街,自古以為就是平遙縣最繁華的商業中心,街道兩側的店鋪都是具有明清風格的建築。2009年6月,世界文化遺產平遙古城的南大街入選了首批“中國歷史文化名街”。

簡介

(圖)平遙南大街平遙南大街

平遙南大街又稱明清街,是平遙古城對稱式格局的中軸線,北起東、西大街銜接處,南到大東門,以古市樓貫穿南北,是平遙古城在明清時期最繁華的商業中心,也是平遙古城歷史文化遺產的精華之一。

現在,南大街整條街道保留著完整的傳統格局和獨特的歷史風貌,街道兩側現存有大量百年以上、獨具明清風格的“前店後寢”式傳統老字號和古民居建築,清朝時期南大街控制著全國百分之五十以上的金融機構,被譽為中國的“華爾茲街”。

歷史文化

(圖)平遙南大街平遙南大街

平遙南大街在歷史上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有過重要影響,發生過重要歷史事件,有代表性的傳統產業,能集中反映地方、民族的風貌特色;文化要素。擁有鮮明的歷史文化特色,有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並有其傳承;保存狀況。

文物古蹟、歷史建築保存豐富,保留著較完整的傳統格局和獨特的歷史風貌,具備一定的規模;經濟文化活力。對原有的歷史文化和社會生活有一脈相承的延續性,至今仍維持著其原有的社會功能和經濟文化活力等等。

布局特點

(圖)平遙南大街平遙南大街
南大街是正對南門(迎薰門)方向的南北大街,它與東面的東城牆和西面的沙巷街不但平行,而且距離相等。古代“尋龍點穴”的“金外”就在這條街上,“金片占樓”橫跨街心;南大街是這座城的脊樑。它蘊藏著豐厚的古城文化精髓,寸至今門,這裡依舊足古城的繁華鬧市。

南大街南起興國寺(俗稱小寺廟,位居南門瓮城內側,今不存)門前,北至東、西大街的銜接點,全長690米(從南城牆算起為738米)。兩旁高屋連脊,密排著78座古店鋪,眾商雲集,招幌如林,在興國寺門前出現了明快的節奏在北上雞市口的道路兩旁,建築物井然有序;久享盛譽的老字號——翠成海爐食鋪,現在生意依舊興降;現代公眾建築電影院取代了古代奉祀風俗神的二郎廟;在許多紙紮作坊里,雖少見精品,卻多了花樣;盛極一時的魁泰煙店舊址,進駐了新興的行業。

從塢市口往北才是南大街的傳統概念,全長422米。在清代中葉,商業隆盛,票號興起,在這物華大寶、人傑地靈的黃金地段上,諸如同益慶、魁成裕、崇豐厚、協順隆、永隆號、長泰永、興隆信,以及後期的義聚恆、瑞豐祥等名號老店,都是商戰中的強手,因他們創立過非凡的業績而聲名洋溢,晉商的頌歌相傳世代而不衰。

中國首批10條歷史文化名街

歷史文化街區是歷史文化名城的有機組成部分,是特殊類型的文化遺產,又是廣大民眾日常生活的場所。首批“中國歷史文化名街”於2009年6月11日在北京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揭曉。這十條“名街”分別是北京國子監街平遙南大街、哈爾濱中央大街蘇州平江路、黃山市屯溪老街、福州三坊七巷、青島八大關、青州昭德古街海口騎樓老街、拉薩八廓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