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針灸療法

因此,人體出現的生理失調及病理改變,均為人體內平衡調控系統失衡的反應。 平衡針灸學的療效不是取決於醫生,而是取決於病人自身的平衡系統調節能力。 平衡針灸不過於強調穴位的定位,而是要求針刺到相應的穴位即神經相應的節段上而出現針感即可。

平衡針灸療法介紹

平衡針灸技術;的理論來源於祖國醫學的;心神調控學說;和現代的;神經調控學說;,其治療定位在於人的大腦高級中樞指揮系統,病因定位在於人的大腦高級中樞的調控系統和心理適應系統。創新的定位是中樞神經反應在周圍神經學上的密碼定位,3秒鐘完成一個針刺過程,70%的病人3秒鐘見效,50%的病人可一針治癒,臨床涉及病種達到400種。
主穴頸痛穴具有舒筋活血、消炎止痛、調節神經的功效,配穴偏癱穴功能為益氣壯腎、化痰祛風、醒腦開竅,可用於治療對側肢體的偏癱、疼痛麻木等不適;腰痛穴上星穴平刺則可治療頸椎的病變。三穴相配在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方面可達到相互協同,提高療效的目的。
患者在治療期間,囑其糾正不良體位,後期配合頸項肌功能鍛鍊,能夠改善頸部脊柱的生物力線與活動度,增強頸椎頸外源性穩定因素,鞏固和提高療效。患者康復後,囑其堅持功能鍛鍊,並做到持之以恆,就能夠有效的預防頸椎病的反覆發作。

平衡針灸的特點

突出人體自身平衡 平衡針灸學的理論核心就是突出人體自身平衡。這種自身平衡系統的實質就是人體內的自我調控功能,這種平衡機制就是大腦高級調控中樞。針灸就是調整、完善、修復這個系統,來激發、調動機體內的物質能量,促進機體在病理狀態下的良性轉歸。第二,這個平衡系統還具有被動加強的特性,能夠接收外界給予的合理良性刺激。因此,人體出現的生理失調及病理改變,均為人體內平衡調控系統失衡的反應。平衡針灸的目的不是去直接治療病人的疾病,而是把針刺作為一種人為的外因刺激手段,通過患者自身調整達到恢復機體的平衡,間接地依靠病人自身來治療自己的疾病。平衡針灸充分地發揮了機體自身調節平衡的獨立性,同時產生異向思維,將過去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改為頭痛醫腳,腳痛醫手的平衡取穴方法
突出人體信息系統 平衡針灸學充分利用了人體的信息系統。人體信息系統傳統醫學稱為經絡系統、現代醫學稱為神經系統,這兩個系統的共同點都以信息傳遞為主。平衡針灸就是通過直接針刺神經乾或神經支,將針刺神經的信息通過人體信息高速公路,反饋到大腦高級中樞,通過神經信息高速公路來完成對機體各系統的調控支配作用。據有關資料報導,針刺神經乾的傳導速度為每秒鐘00米。因此,平衡針灸取穴原則選擇了最佳捷徑即人體信息高速公路來完成信息傳遞。
突出單穴療法 單穴療法原則上是一病一穴,一症一穴,80% 以上的病症均可採用一個穴位。因為平衡針灸的目的不是直接去治療患者的疾病,而是利用一種人為的外因刺激手段間接依靠患者自身不斷修復、不斷完善,恢復患者機體內的平衡系統去治療自己的疾病。平衡針灸取穴總計38個平衡穴位,不足傳統穴位的/0。
快速針刺 亦稱三快針法,即進針快、找針感快、出針快,整個針刺過程控制在3秒鐘之內。如果人體解剖層次清楚,針刺穴位準確,不足3秒鐘即可出針。由於病人的個體差異,穴位選擇不一定都那么準確,因此留出3秒鐘的時間把穴位找準確。 因為不同穴位有不同的針感要求,只要把要求的針感扎出來即可出針。但對一些老年人、慢性疾病患者,如不怕針刺而喜歡留針,可以給予留針,以滿足患者的心理要求。
突出即時效應 即時效應亦稱一針見效。80%以上的病人3秒鐘即可見效。對發病時間短、症狀輕、體質好、年齡小的病人經一次性治療即可臨床治癒,即使發病時間長、症狀重、年齡大、體質差的病人不能達到預期效果,也可使症狀改善,減少病人痛苦,提高生存質量,延長病人生存時間。
平衡針灸學的療效不是取決於醫生,而是取決於病人自身的平衡系統調節能力。其中發病時間的長短、病情的輕重、年齡結構的大小、體質的強弱直接決定療效的好壞。
突出針感效應 針感是反映平衡針灸療效的重要標誌。因為效應來源於針感,針感產生於效應。不同的穴位有著不同的針感要求,只要將要求的針感扎出來即可產生治療效果。此外平衡針灸在針刺手法中不過於強調針刺手法,也不要求採用補法、瀉法、平補平瀉,只強調一個提插手法,通過提插手法將不同的針感扎出來即可。從某種意義上講,有了針感就是有了療效。
突出離穴不離經 平衡針灸不過於強調穴位的定位,而是要求針刺到相應的穴位即神經相應的節段上而出現針感即可。平衡針灸要求針刺的是神經乾或神經支,因為神經分布有它一定的客觀規律,不可能是一個點,而是一條線。在實際臨床中不可能對每個人的取穴都十分準確,所以針刺穴位的部位只能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因此,進針後一旦取穴未準,可根據自己的判斷,利用針體的提插從左右或上下方向來尋找針感,如肩痛穴針刺的腓淺神經上下0厘米內均可。
突出穴名通俗化 平衡針灸學的穴位名稱通俗易懂,易於普及。其主要特點是以部位、功能、主治來命名,一聽就懂,一看就會,一用就靈。如治療頭部病變的平衡穴位叫頭痛穴,治療腰部病變的平衡穴位叫腰痛穴,治療胸部病變的平衡穴位叫胸痛穴,治療糖尿病的平衡穴位叫降糖穴,治療半身不遂的平衡穴位叫偏癱穴。傳統穴位由於產生於不同的歷史時代和歷代醫家,穴名繁多各異,五花八門,給臨床普及帶來一定困難。
突出安全無副作用 安全無副作用是平衡針灸學最根本的要求。在針刺患者時最為常見的副作用是暈針,而採用平衡針灸治療,最長時間不超過3秒鐘, 所以患者來不及暈針,針體就迅速退出,針體出來以後患者立即解除了緊張害怕心理。針刺過程中常見的醫療事故是刺傷臟器,而平衡穴位均分布於四肢安全部位。
突出臨床實用性 平衡針灸來源於臨床,套用於臨床。先有臨床實踐,後有科學理論,然後根據這種平衡調控理論指導於臨床。先後經過國內80餘期培訓班培訓、3000多家醫院,6000餘名平衡針灸骨幹的臨床套用,證明了平衡針灸是一門經得起重複,深受患者歡迎的實用臨床醫學。特別受到開設特色醫院、特色門診的醫生、西醫離退休醫生、出國醫生、來國內參加中醫院校學習的外國醫生的歡迎。

平衡針灸療法的理論來源

平衡針灸學理論主要來源於傳統醫學的心神調控學說和現代醫學的神經調控學說。這兩個調控學說闡述的就是人體內固有的自我平衡系統——大腦高級指揮系統,也是一種高度精密的自動化控制系統。這種平衡系統是天生的、高效的、自然的、神奇的、強大的,這種系統也是人類適應內外環境繁衍生息的物質基礎。傳統醫學的心神調控學說通過陰陽五行、氣血津液臟腑經絡來完成對機體子系統的管制作用;現代醫學的神經調控學說是通過神經、內分泌、免疫三大系統(NEI)網路中心來完成對機體子系統的調控作用。傳統醫學是從巨觀來認識的,現代醫學是從微觀來認識的,中西醫學是一個有機整體,都存在一個平衡系統,只是從不同角度來進行闡述。具體講人體的平衡系統就是人類大腦高級指揮中心對待一切事物的認識而產生的本能反應,平衡針灸學就是充分利用了人體的這個平衡系統核心原理,通過人為的外因刺激,促使患者機體達到人體自我平衡,從而達到扶正祛邪之目的。
平衡針灸還是心理學、哲學、化學、生物學、生理學、病理學、力學等多學科交叉滲透的現代針灸學,其學術思想充滿了資訊理論、相對論、系統論、調控論、耗散結構論、矛盾論、實踐論、整體論、平衡論。其理論主要從心神調控學說、神經調控學說、陰陽整體學說、心理平衡學說、生理平衡學說、生態平衡學說6個方面進行闡述。
心神調控學說 人的心理活動實質上是精神意識和思維活動,均是大腦的生理功能。中醫學則把大腦生理功能活動歸屬於心,心既是生理上的心,又含概了大腦的思維功能。祖國醫學認為,人體是一個整體,人體的各種生理功能活動統歸於五臟。《素問?宣明五氣論》說:;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腎藏志。;五臟化生五氣,五氣化生喜、怒、思、憂、恐五種情志。但五志過極能損傷心神,引發出神志病變,所以;愁憂恐懼則傷心;(《素問?邪氣臟腑病形》),;憂愁思慮則傷心;(《素問?本病論》)。古人把心 作為0;五臟六腑之大主;,是與心藏神而主神志的功能分不開的。所以明代醫家張介賓在《類經》中指出:;心為臟腑之主,而總統魂魄,並該意志,故憂動於心則肺應,思動於心則脾應,怒動於心則肝應,恐動於心則腎應,此所以五志淮心所使也;。從以上論點來看,人的大腦思維活動從現代醫學講直接影響到五臟的生理功能。心主神志的生理功能正常,則精神振奮,神志清晰,思維敏捷,能對外界信息作出及時的正常反應。相反,心主神志的生理功能異常則可出現精神意識活動的異常,思慮多夢,神志不寧,甚則譫狂,或出現反應遲鈍、健忘、精神萎靡,甚至昏迷等各種病理表現。中醫講的心神調控學說是人對無數外界客觀事物或現象通過大腦的思維活動進行分析判斷所採取的態度反映。人類生活在社會環境中必然要進行一定的社會活動,外環境如何必然影響到內環境的平衡,它給人的心理狀態、精神面貌、情緒變化及對疾病的發生髮展和預後都有重大的影響。
神經調控學說 神經調控學說是以神經高級中樞指揮系統對內外事物的變化,而採取相應的應急措施來保持體內生理的相對平衡系統而稱之。調控系統就是指大腦的最高指揮部和總開關。人類與高等動物都是具有形成條件反射的功能。但人類最具有高度發達的大腦皮層,有思維和語言功能,這是人類與動物在條件反射上的本質區別。實質上是人類參與社會活動後逐漸形成的這種調控功能,也就是人類通過對外界環境事物和現象進行抽象概括、產生概念、進行推理判斷,做出合理正確的結論來認識一切事物,藉助語言來表達思維,通過行為來進行思維活動。
機體的神經調控系統是在大腦高級中樞神經的參與下,完成對機體內外環境刺激規律的應答。科學研究發現,人的大腦高級中樞系統每分鐘可接收6000萬個信息,其中來自視覺信息400萬個,來自觸覺信息3000萬個,來自聽覺、嗅覺味覺的信息600萬個。這些信息都貯存在神經細胞的化學反應器上,通過感受器、 傳入神經、神經中樞、傳出神經、效應器來完成對環境刺激的應答。簡而言之,在一定的外界刺激作用下,首先使感受器發生興奮,興奮以神經衝動的方式經傳入神經傳到中樞,通過大腦高級中樞的分析與綜合作用,產生的興奮或抑制過程再經傳出神經,到達效應器的過程。平衡針灸的作用原理就是利用針刺神經乾或神經支,通過神經信息高速公路傳入大腦高級中樞神經系統,高級中樞神經系統對接收外界給予的較強信息立即作出應急反應,充分調動體內所貯能量物質——中樞遞質,以最快的速度、最佳捷徑,通過信息高速公路——傳出神經和一切可利用的其他信息通道,到達病變的子系統。
陰陽整體學說 陰陽是傳統醫學心神調控學說的理論基礎,陰陽平衡學說是一種哲學的概念,是對自然界相互關聯的某個事物或現象及人的機體相互對應、相互統一、保持相對平衡的高度概括。因此陰陽是信息,是物質,是能量,是功能,是矛盾,是整體,.是平衡。按照系統制動促動原理,陰陽的功能與現代醫學的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功能是相吻合的。
現代醫學講,陰陽的生理平衡是在大腦中樞調控系統作用下,通過大腦皮層及皮層下中樞、下丘腦體內交感中樞(陽)及副交感中樞(陰)系統完成對機體的調節管制作用。相反,大腦中樞調控系統平衡失調,造成子系統的平衡失調,甚至破壞,發展為陰陽失調病理過程。陰陽代表了自然界的一種客觀規律,是一切物質運動變化的總綱,也是貫穿於人類生、長、老、亡整個生命過程中作用的結果,進一步證明了0;人生有形,不離陰陽;(《素問?寶命全形論》)的理論。
心理平衡學說 心理平衡是指每個人通過神經調控系統對一切客觀事物產生的一種正確認識和反應。人作為一種高級動物,具有高級的心理行為能力,參加社會活動,從事生產勞動,具有明顯的社會屬性,這是人與其它動物的本質區別所在。平衡醫學研究的主體是人,人的研究主體是心理(也指人的大腦高級指揮系統),心理的研究主體是與心理因素相關的其它因素。如年齡、性別、文化、職業、遺傳、體質、生活習慣、職業行為、性行為、道德規範等,都將不同程度地對心理平衡產生反效應。心理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工程,是通過人體的感覺、聽覺、味覺、感受器初步接受外來刺激,迅速將刺激轉換為信息,然後通過信息系統快速反饋於中樞調控系統。由於每個人的心理素質不一樣,所以對待工作中的得失、同事的誤解、同行的嫉妒、工作的失誤、事業的挫折、親人的亡故、無端的是非等,都會不同程度地給心理帶來創傷,時間久了必將造成生理上的功能失調,甚至造成亞健康狀態或器質性病變。
生理平衡學說 生理平衡學說是反映人體機能活動規律的一門科學。人體的組成由結構和機能不同的組織器官和系統構成。無論從完整的機體內在或在完整的微小細胞中,都能反應在結構上嚴密組織,機能上密切配合、協調,適應著生存環境的變化。人體內的這種調節機制就是生理平衡系統。具體講這種平衡是人類進化幾百萬年來在地球表面生存,通過呼吸、飲食、代謝等活動,反覆調節機體來適應外界環境的需要,進而使人體與地球表面物質交換和能量交換達到相對的動態平衡,例如元素平衡系統,酸鹼平衡系統,體溫平衡系統,體液平衡系統,免疫平衡系統,血糖、血脂、血壓、生化、肝功、腎功等正常生理值的波動範圍。
環境平衡學說 環境平衡主要是指生存環境,狹義上講是指人的生態環境。生態環境廣義地講是指地球生物因素動植物和微生物之間,與非生物因素的氣候、水、土、光、熱之間相互賴以生存和相互制約的關係。作為以人類為主體的生物群所處的生存環境主要維活動進行分析判斷所採取的態度反映。人類生活在社會環境中必然要進行一定的社會活動,外環境如何必然影響到內環境的平衡,它給人的心理狀態、精神面貌、情緒變化及對疾病的發生髮展和預後都有重大的影響。

平衡針灸療法作用原理

平衡針灸學的作用原理,主要是通過針刺神經乾或神經支,給予患者一種適當的良性刺激信號,這種刺激信號既不針對病原體,也不直接針刺病變部位的組織器官,而是把醫生的指令性信息通過針刺神經直接輸給信息高速公路,以最快速度、最佳路線輸送到高級中樞系統。這種來自人為的超強刺激信號,迅速傳遞於大腦中樞調控系統,大腦中樞調控指揮中心積極接收了醫生給予的指令性信息,迅速對高級中樞指揮系統進行應激性調整,調動體內貯存的中樞遞質,再通過神經指揮系統對失調與病變部位的子系統進行對症性調控,釋放大量的能量物質,提高機體免疫功能,提高機體的鎮痛效應,增強機體消炎和代謝作用等。對原來失調的病理狀態和物質代謝紊亂過程,進行間接干預,通過自我修復達到一個新的平衡狀態。這種平衡狀態的形成是利用針灸外因刺激手段激發調動患者機體的平衡調控系統的功能來實現的。
平衡針灸學取穴原則
傳統針灸以循經取穴辨證取穴為基本原則。平衡針灸主要採用定位取穴、交叉取穴、對應取穴為基本原則。臨床中也配合男左女右取穴、左右交叉取穴、雙側同時取穴等取穴原則。
定位取穴原則
定位取穴原則主要是指針對某一病變的部位來選取特定穴位。如腰痛穴(BP-HN)、升提穴(BP-HN)、精裂穴(BP-LE8)、痛經穴(BP-A)等。也就是說通過針刺特定部位的特定穴位達到治療另一部位疾病,同時又不能用交叉、對應來解釋的取穴原則。
交叉取穴原則
交叉取穴的原則主要是指左右上下交叉取穴。如臀痛穴(BP-UE)、升提穴(BP-HN)、膝痛穴(BP-UE)、踝痛穴(BP-UE7)、肩痛穴(BP-LE6)、肘痛穴(BP-LE4)等穴位主要分布於上下肢,上肢的病變取下肢的相應穴位治療,下肢的病變取上肢的相應穴位治療。
對應取穴原則
對應取穴原則主要是指前後、左右、上下對應的取穴原則。如乳腺穴(BP-B3)為前後對應取穴,偏癱穴(BP-HN4)鼻炎穴(BP-HN6)為左右對應取穴。
男左女右取穴原則
男左女右取穴原則主要是指在人體上治療疾病的穴位有兩個,男性取左側穴,女性取右側穴,而且一次性治療可以治癒疾病的取穴原則。如感冒穴(BP-UE0)、頭痛穴(BP-LE)、腹痛穴(BP-LE5)。
左右交替取穴原則
左右交替取穴原則主要是指未定性疾病,又不能一次治癒,而且是人體有兩個穴位的情況下採取的取穴原則。如痔瘡穴(BP-UE3)、癲癇穴(BP-LE7)。
雙側同時取穴原則
雙側同時取穴原則主要是指急症,又是人體有兩個穴位的情況下採取的取穴原則。如降壓穴(BP-LE)、精裂穴(BP-LE8)。
此外,對非炎症性、滲出性、外傷性、疼痛性疾病,以麻木為主的病症可採取局部取穴原則。如指麻穴(BP-UE)、耳聾穴(BP-LE)以局部取穴為主。
臨床常用平衡穴位
臨床常用的平衡穴位共38個。其中頭頸部平衡穴位9個,上肢部平衡穴位個,胸腹部平衡穴位3個,脊背部平衡穴位3個,下肢部平衡穴位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