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腦癱針灸療法

神經反射再成訓練法

治療小兒腦癱的方法中,功能訓練是最基本的治療措施,但是無數的腦癱患兒經過了多年訓練並沒有得到想要的效果。很多腦癱患兒的家長也在百思不得其解,看似一樣的康復訓練,為什麼就有不同的治療效果呢?很多家長也就是因為一聽說康復訓練就盲目的放棄了給孩子治療。殊不知我們的康復訓練是在我們康復醫師十多年的治療經驗下,總結出來的。我們給這樣的康復訓練稱之為“神經反射再成訓練療法”。
小兒腦癱即小兒腦性癱瘓,是由於發育中胎兒或嬰兒腦兒非進行性損傷所追持續性運動和姿勢發育異常、活動受限的一組綜合徵,腦癱常並發感覺、知覺、認知、交流、行為紊亂、癲癇、繼發性肌與骨骼問題。
神經反射再成訓練法是是指在運用特定的訓練手法和技巧,使得腦癱患兒在最短的時間內形成新的運動習慣和姿勢,以糾正由於腦部損傷而導致腦癱的症狀。通過不斷的重複訓練使得腦部神經樹突的生長形成新的通路,重新建立起一套正常的行為運動模式。是套用有目的的、經過選擇的康復訓練,對身體、精神、發育有功能障礙或殘疾以致不同程度生活自理能力的患者進行訓練,使其生活、學習、勞動能力得以恢復、改善和增強,幫助其重返社會的一種治療方法。
腦癱的康復訓練治療是在一定的環境下,以感覺、運動、認知和心理技巧為基礎,針對患兒在自理、遊戲、上學三個方面帶的功能表現進行訓練,以解決生活、學習機社會中所遇到的困難,取得一定獨立性和適應性。

神經反射再成訓練療法的作用

1.精神方面

(1)可以克服渙散,集中精神,提高患兒的注意力,增強記憶力。
(2)通過自己努力制出一件成品或獲得成果,使患兒在心理上感到一種收穫後愉快和滿足。
(3)宣洩性活動,給患兒提供一種適當而安全的宣洩感情機會,使患兒在心理上得到某些平衡。
(4)文娛性活動,可以調節情緒,放鬆精神,發展患兒的興趣愛好。
(5)通過集體和社會性活動,培養患兒參與社會的意識。

2.克服功能障礙方面

(1)能調節患兒的神經系統功能,改善機體代謝,增強體力和耐力。
(2)能增強患兒的肌力和改善關節活動度,尤其是對手的精細運動功能的提高,在獲得獨立生活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3)可以改善患兒運動協調性,增強體力和耐力。
(4)可以提高記憶力、注意力和思維能力。

3.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方面

通過日常生活活動訓練和使用自助具,能提高患兒翻身、起坐、穿衣、進食、洗浴、修飾、行走、用廁等日常生活能力。

神經反射再成訓練法訓練有

1.進食訓練攝食動作是為了攝取食物而進行的口腔器官(如舌、齒、唇)的活動,以及為了將食物運送到口中的上肢運動。攝取食物不僅為了維持生命,而且在生長發育過程中提供活動時所必須的營養和熱量。
2.更衣動作訓練:
更衣動作包括穿、脫上衣和褲子的基本動作,也包括穿鞋、襪子,戴帽子,手套及其他裝飾品時的動作。
正常小兒更衣動作發育
15個月,可以配合穿衣,如屈曲上肢等。
18個月,可自己脫下有兩個手指的手套及襪子,會摘小帽子
24個月,會脫下沒有鞋帶的鞋子,為其穿衣時可以配合,看見袖管可將上肢伸進去。
36個月,對脫衣服的動作很感興趣,也有能力脫衣服,脫襯衣和毛衣時需要少許的幫助。可用手將扣從扣眼中推出;穿衣服時不明白衣服的前後,容易將襯衣的前後穿反。穿襪子時不能正確地找到襪子的足眼。會穿鞋但不分左右,想繫鞋帶,但常系錯。
48個月,稍稍幫助即可穿、脫衣服,已經懂得前後,能正確地穿衣服。
60個月,完全獨立地穿、脫衣服。
72個月,會繫鞋帶。
幫助患兒獲得穿衣技巧通常需要大量時間與耐心,對於腦癱患兒更是如此。
3.如廁訓練
通過如廁訓練可幫助患兒保持身體的清潔和乾燥,對患兒的獨立與自尊發展十分重要。值得注意的是:正常患兒進行如廁訓練的年齡受地區、習慣、穿著衣服類型、家庭幫助程度等因素的影響而各不相同,但一般說來,到2-2.5歲時,多數患兒通過訓練能保持衣褲的清潔和乾燥。對腦癱患兒進行用廁訓練時,常犯的錯誤之一便是對患兒訓練得太早,因為,一些腦癱患兒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里都處於新生兒的膀胱(易受刺激,不受神經控制),如在此期間進行用廁訓練,勢必收斂甚微或沒有效果。
4.沐浴訓練
對於腦癱患兒洗浴絕非易事,小年齡兒尚且較易,隨年齡的增長則困難程度增加。重患兒不能再浴盆中專抓物而坐,即使可坐,平衡也不充分,必須始終給予扶持,否則無法進行洗浴。
腦癱患兒障礙情況不同,洗澡時所採取的體位也不盡相同。必須選擇一個舒適、穩定安全的體位,患兒才能順利完成沐浴動作。
5.學習與交流
除以上日常生活活動訓練外,還有其他日常生活活動,包括床上活動、轉移動作、個人洗漱、社交與學習能力、使用交通工具能力等。有些活動看起來簡單,但要訓練腦癱兒童區完成,往往顯得複雜而艱難。在訓練中,要充分考慮患兒的年齡、腦癱類型、嚴重性、畸形情況、智力水平、學習意願、現有的功能情況等因素,制訂切實可行的計畫,按照由易到難、由簡到繁、循序漸進、寓訓練於娛樂中的原則進行。訓練患兒使用交流輔助器具表達自己的願望、要求,完成書寫作業,與他人進行交流。
不同類型小兒腦癱運用不同的康復訓練體系
1.痙攣型康復醫師會運用不同的方法,改善患兒的肌張力,並協助患兒經歷正常的活動模式,作出有意義和功能性的訓練,如:伸出手到不同位置取對象,伸手接觸身體不同部分等。部分痙攣型患兒可能需要帶上手架或手托去預防手部關節變形或改善手部活動模式,如協助拿取物體時手腕向上,部分活動能力較弱的患兒,需要經常轉換姿勢,以防關節變形。
2.不隨意運動型提高近端穩定性,如頭部、軀幹和肩的穩定性,鼓勵患兒在中線活動,如在中間拿取和擺放物體。鼓勵對稱姿勢,如坐位時頭是否對稱等。提高遠端的穩定性,如鼓勵患兒握著台上的扶手以穩定身體,關節加壓對加強患兒關節的穩定性很有幫助。在保持身體穩定的基礎上,可進行雙手功能訓練。訓練醫師除了患兒的穩定性外,可在環境上加以協助,如放大書寫的格子,減少出界的可能。
3.肌張力低下型康復醫師運用專業技巧,令張力正常化,但低張型的兒童反應較慢,所以節奏要慢和有耐性,要等待他們的反應。
建立肩、軀幹和頭的穩定性,因為它們大大影響手指的靈活性;或送如俯臥時伸直手肘撐起上身抬頭、四點支撐、在大治療球上撐起上身等,是很有用的一些在關節上加壓或震盪的活動,對加強他們的肌張力很有幫助。部分肌張力低下型患兒需要帶上手架或手托以預防手部關節變形。
神經反射再成訓練療法是套用有目的的、經過選擇的動作訓練,對因腦部受損導致的身體、精神、發育有功能障礙,喪失生活自理能力的腦患患兒進行康復訓練,使其在運動能力和姿勢能力得以恢復、改善和增強的一套治療小兒腦癱的完整體系。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