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福

常福

常福,號珏子,書法家、畫家、篆刻家,1956年生於北京,現為北京芥子園畫院院長兼秘書長,中國徽派書畫院副院長,中國民族藝術聯合會常務理事,中國國畫家協會理事,國家一級美術師。常福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培訓中心《中國畫精品集》篆刻刊頭印“畫苑”。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六十周年之際,篆刻作品《成於苦》被中國集郵總公司印製成郵票限量三萬枚全國發行。常福作品《映日荷花》、《紅荷》入編2010年《中國畫收藏年鑑》;《萬山紅遍層林盡染》、《秋實》、《以到從荷談起》等作品刊登於2011年、2013年兩會專刊;《秋策楓葉紅》被首都博物館永久收藏。

基本信息

簡介

常福常福
畫家常福簡介,號珏子,書法家、畫家、篆刻家,1956年生於北京,現為北京芥子園畫院院長兼秘書長,中國徽派書畫院副院長,中國民族藝術聯合會常務理事,中國國畫家協會理事,三國文化會館名譽館長,國家一級美術師。常福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培訓中心《中國畫精品集》篆刻刊頭印“畫苑”。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六十周年之際,篆刻作品《成於苦》被中國集郵總公司印製成郵票限量三萬枚全國發行。常福作品《映日荷花》、《紅荷》入編2010年《中國畫收藏年鑑》;《萬山紅遍層林盡染》、《秋實》、《以到從荷談起》等作品刊登於2011年、2013年兩會專刊;《秋策楓葉紅》被首都博物館永久收藏。

藝術成就

常福作品常福作品
《成於苦》被中國集郵總公司印製成郵票限量三萬枚全國發行;

《映日荷花》、《紅荷》入編2010年《中國畫收藏年鑑》;
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映日紅荷》等作品曾刊登於2011年兩會專刊;
《秋策楓葉紅》被中國首都博物館永久收藏。

為慶祝建國65周年篆刻《復興盛世傳世國璽》

個人榮譽

國畫作品《秋策楓葉紅》被首都博物館永久收藏、《已到從荷談起時》被刊登在2013年兩會專刊。篆刻作品《成於苦》被中國集郵總公司印製郵票限量三萬枚全國發行。

個人作品

《秋策楓葉紅》、《已到從荷談起時》、《英雄壯舉》、《成於苦》、《眾志成城·戰勝非典》,《蘇東坡詞·赤壁懷古》

媒體報導

秉性由天成卓爾不群

文/劉子默

常福作品常福作品
常福,號珏子,書法家、畫家、篆刻家,1956年生於北京,現為北京芥子園畫院院長兼秘書長,中國徽派書畫院副院長,中國民族藝術聯合會常務理事,中國國畫家協會理事,三國文化會館名譽館長,國家一級美術師。在談到對中國畫的認識,常先生說到;中國畫在世界畫壇中最超凡脫俗的表現是“格調”,這是許多西方繪畫望塵莫及的事情,而這種格調主要是由中國畫家的藝術修養決定的。作為中國畫家最基本的修養應該是詩文、篆刻書法,而後則是繪畫本身。中國畫藝術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博大而精深,全面繼承中國畫藝術的優良傳統,並不斷創新,是當代美術工作者的歷史責任。北京芥子園畫院院長常福先生就是一位將書法、篆刻與繪畫統一起來,並不斷創新的藝術家。

常福先生.年方56歲,自幼喜好書、畫、篆刻、並鍥而不捨,數四十載如一日,練就了其紮實的基本功。最神奇的事情是,常福先生並沒有跟隨某師某家去學,一切源於天性。但是,他又吸納眾家之長,補齊自身之短,其作品卻又很難找出他人的影子,著實卓爾不群。
認識常福先生是前些年在芥子園畫院組織的一次筆會,出於客情給常先生畫一把扇子,無奈卻忘記帶印章,正當我蹙眉之際,常先生卻問我字號,然後又安排我畫一幅小品。當小品完成之際,卻見常先生拿起扇面讓我觀看,兩款篆有我姓氏與字號的印章躍然紙上,觀其形式,有漢印之樸拙,又不失齊派的大氣。於是,我欣然笑納了兩方印章,之至今日,還時常會用到這兩方印章。這是我印象中的篆刻家常福!

常福作品常福作品
自古以來,書法與篆刻是不分家的,但是,我之前並未見過常福先生書法,直到去年春節去芥子園畫院裱畫,看到長案上的一幅手卷,瞬間被其墨趣吸引。常福先生的書法:有筆致、有書質、有畫態、有古意、有新情。這與他的天資聰穎、用功勤苦、及憨厚、誠懇和質樸的氣質分不開的。書品出自人品,他對人類美好事物的讚美和對人生價值的正確態度以及對藝術的獻身精神,使他的書品與人品達到同步昇華的境界。他善寫多種書體,更以行書最為見長。書法家要創作一件藝術品,就必須經過嚴密、艱苦的思考過程。而每一種藝術品的創作成就的高低,完全取決於書家的修養、表現手法及對藝術創作的主宰能力。藝術修養是浩瀚無邊的,藝術的表現手法也是多彩多姿和變化多端的,常福先生的書法汲取眾家之長,通過反覆的藝術實踐得到理性的梳理和昇華。他的行書融隸、篆體勢和筆意.結字嚴謹端莊且秀美新奇,筆法靈動多變,線條拙樸而流暢.剛柔相濟、動靜結合、神形兼備,充分表現了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對時代審美取向的準確把握。這就是書法家的常福。
翻開常福先生的的畫冊,夏之燦爛,秋之靜美躍然紙上。他的繪畫主要是以彩墨為主,在傳統國畫基礎上重色和墨進行巧妙結合,彩墨呼應,相得益彰,色彩厚重而斑駁。看他的山水畫使我想起了對中國現代美術史有特殊貢獻的林風眠大師,林風眠先生作為二十世紀"中西融合"這一藝術理想的倡導者與開拓者,他兼收並蓄,融合中西,既吸取中國傳統繪畫藝術的精髓,同時又將西方現代藝術的色彩、構圖等形式美的一些元素引入水墨,創作了獨具特色的"林風眠格體"。他的畫既具東方神韻,又處處洋溢著鮮明的現代審美氣息,為我們培養出一種現代性的關照世界的新的觀念與美感,為中國現代繪畫提供了切實可行的發展思路和風格典範,在常福先生的山水繪畫中著實見到了林先生的影子。而在花鳥畫中,卻透漏著“荷痴”黃永玉大師的氣質,因為常福先生的花鳥畫中大部分都是在畫荷,並且創作了一批獨具風貌的彩荷系列作品,並不斷進行著新的探索。荷花是君子之花,更是時代風華的寫照。畫荷的背後,其實是畫家的精神氣質和思想品格。而觀常公之荷,雍容大度,氣象萬千。天光雲影之間,荷塘已成為繪者的精神聖場,觀者的藝教之場。心性和詩意交融,繪畫性與裝飾性互動,意境高雅,沁人耳目,淨人心靈。而這種彩荷會成為中國當代藝術市場中的獨特面貌,會被越來越多的觀眾和收藏家所珍愛。這是我看到的畫家常福。(李丹)(劉子默)

氣韻生動隨類賦彩

常福作品常福作品
欣賞常福先生的作品,如同走進天籟之境:大膽的色彩形成了他重彩繪畫的個性,使壯美的江山,娟娟溪流,薄霧輕煙,覓食嬉戲的生靈,枯榮待發的草木,無不怡情藏境,清雋淡泊,誇張性地散發著質樸明晰的大自然的勃勃生機!觀看他的作品會給人一種強烈的視覺衝擊,濃重的色彩讓人記憶深刻。
常福先生的山水畫氣韻生動、骨法用筆、隨類賦彩、巧妙地運用了色彩與意境的結合。不但傳達出畫家恢弘的胸襟,豐富的想像力和旺盛的生命力,還能讓觀者獲得一種回歸自然的精神洗禮,感受到一種強烈向上的激情,深度感知他對大自然的無限熱愛與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
畫的最高境界是畫家把心靈中的影像充分的表現在畫面中。他以大膽用色強烈對比的技法兒聞名。在景物的處理上他將繪畫的焦點透視立體縱深效果與東方式的漫遠遼闊巧妙的加以靈活運用。讓我們不僅看到作品比例的真實,也感到了視覺衝擊力,看到了樹木的蔥蘢,也聞到了流水的清音,領略到了萬壑松風,也聽到了生靈的歡唱!他的作品中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只只覓食嬉戲的生靈都流淌著和諧相融的心靈跡象。
善畫者至善至美”,境界巨大,作品的力度之大。常福先生的作品色彩濃烈,樸實厚重,體積感強,構圖飽滿,功底深厚,沉穩端莊,剛毅勁健,氣勢沉雄,敦厚超邁!一如他本人內在品質和外在形象。這種境界的產生是畫家人生歷練,生命體驗和自然生機感悟全部融入到筆墨中的文化修煉。
畫之妙道,神採為上,感人者莫過於情。常福先生的作品形神兼備,一切都在自然變化中顯露和諧之美,情感之美,藝術之美。讓人觀之如雨後彩虹、如東方日出。天才的詮釋:聰明不如智慧,智慧不如順勢而為!這幅幅形美韻美意美的“風水寶地”,一如常福先生理想追求和高尚人格的的展現,那份簡約、那份平淡,那份超然豪放、那份積極向上、那份虛懷若谷的精神以及那種物我兩忘的終極情懷,讓我們的心靈得到了洗禮和淨化。
常福先生現為北京芥子園畫院執行院長兼秘書長,文化部老藝術家書畫院常務理事,中國國畫家協會理事。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培訓中心《中國畫精品集》篆刻刊頭印“畫苑”。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六十周年之際,作品被中國集郵總公司印製成郵票限量三萬枚全國發行。作品《映日荷花》、《紅荷》入編2010年《中國畫收藏年鑑》,《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映日紅荷》等作品刊登於2011年兩會專刊。(文/李丹)
常福作品常福作品

繪心中之美,畫天下之事
——訪著名畫家北京芥子園畫院院長常福

記者:鄭寶美術評論員:孟凡亮

常福院長,一位在中國文化之都——皇城根腳下成長起來的,在藝術道路上耕耘了幾十年的藝術家,殊榮不斷,且歌且笑。
拜訪常福院長那天,給記者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他創建的北京芥子園畫院。大門上方懸掛著著名藝術家王琦先生題寫的金字牌匾《北京芥子園畫院》,外牆用書法寫的是滿壁唐詩還鑲嵌很多他親自篆刻的古今名家印章。沒進屋就讓人感受到了濃濃的藝術氣息,從這一點便可看出他對傳統文化的尊重和推崇。進入畫室牆壁上掛滿了常院長和畫院其他藝術家的作品,窗下堆滿了各種書籍,有《美術研究》、《中國古代書畫史》《當代西方美學》等千餘本,我們到時他正拿著一本津津樂讀……
賓客落座我們開始採訪常福院長,說起芥子園畫院常院長侃侃而談,說了個笑話同時也回答了我們的問題。他說:要說芥子園畫院得從芥子園說起,芥子園是清代中國著名文學家,戲劇家李漁的私家園林,因為園子不大所以取名芥子園有小和謙虛之意<芥菜籽是蔬菜種籽中最小的>。因為李漁女婿家中存有一批舊畫稿,在李漁幫助下,後又請人增編,出了一套畫傳定名《芥子園畫傳》。《芥子園畫傳》是中國傳統繪畫的經典濃縮。我們想用芥子園作為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符號,註冊芥子園作為畫院的名字,申報到工商局,工作人員說不能批,說這是“毒氣彈”,他們把芥子園當成了芥子氣,這是多磨可笑。後來又讓我寫了有關芥子園的說明,結果還是不能批,理由《芥子園畫傳》是古代名書的名字,他們又把《芥子園畫傳》和芥子園混在一起了。我給他們解釋說,《紅樓夢》是名書紅樓不是,《水滸傳》是名書水滸不是。就這樣說服了他們後才註冊了北京芥子園畫院。通過此事可看出傳統文化不能丟,要好好繼承和發展才行。
當談到什麼樣的畫是好畫這個話題時,常院長說:這一點很難界定,但是就國畫而言最少要具備三點,一要跟隨時代,與時俱進。二要繼承傳統,有紮實的功力。三要有作者的思想。
談到關於創作思想的問題時,常院長舉例說:在2013年兩會前,《中國政協》雜誌約我一幅畫要刊登在《兩會專刊》上,我畫一幅荷花取名《已到從荷談起時》從字面上不難理解,意思是已經到從荷花談起的時候了,荷花是君子之花,君子正人也,荷花出污泥而不染,象徵清廉。通過這幅畫表達出我的思想。那就是腐敗,廉政的問題已經到了不抓不行的時候了。
最近我創作一方印,創作思想是用漢代瓦當的格式,從印學上講瓦當是可以入印的,印文是,中間一個夢字,夢字外邊是圓圈,圓圈外是一正一反中國二字,圍繞中國二字是四條龍代表中國人民,印的四角各一個福字,整個印面是內圓外方,象徵著天圓地方。意思是當今習近平主席倡導中國夢,如果圓了中國夢,定會造福四方,造福人民,造福人類。

常福作品常福作品
常院長說:好的藝術作品是有深遠思想的,它記載了當時社會現象。我的老師黃永玉先生在文革時期畫了一幅貓頭鷹,眼睛睜一隻閉一隻,結果被批鬥,因為他反應了文革時期的黑暗面,可是後來這幅畫名聲大造人人皆知。五十年代豐子愷先生畫的一幅漫畫“家家扶得醉人歸”特別形象的描繪了當時人民的喜悅心情,舊社會人們吃不飽穿不暖,現在家家有酒喝還能喝醉,這是多幸福的社會。畫家用先活的畫面記載了歷史,表達了畫家自己和大眾的心愿。從古到今眾多藝術家用他們手裡那支筆描繪著他們的思想,記錄著他們的歷史,傳承著民族的技藝。
回首成名路,在艱辛貧困的家庭背景下從學童時期就建立起了努力學習改變困境的決心,他在藝術方面有獨特的天分,他天性好學喜書、畫、篆刻,孜孜不倦,鍥而不捨。求教百家,受益匪淺。閒暇之餘,無它嗜好,以習字畫、篆刻度光陰,數十載未間斷,偷閒之筆,以為雅趣。之所以略有長進,歸於眾師長指點,自博覽、琢磨、慎思,凡遇古今佳作,均盡覽於心,靜思神會,爾後習作,細心品味,以通性情,結生活所觀之物,加名師所作之筆,和成自家小品,自娛、自樂。
常院長自年輕時期就聲名遠播,他的作品,屢獲嘉獎,深受國內外各層人士喜愛。在八十年代,他有幸結識各路名流,倍受裨益。九十年代棄職創立墨石齋畫廊,芥子園畫院,在當今畫壇領域,鶴立雞群!
談起常院長的繪畫天分與經歷,他淺意相述,低調謙遜。他自幼酷愛繪畫,注重研究與創新。在不知不覺中,作品形成自己的藝術風格,書法、繪畫、篆刻無不能。多年來,他在文化積累、知識提高方面積澱了一般人不具備的修養,使他在創作中更能厚積薄發。
採訪中,常福院長說:“要想畫好畫,必須在傳統的基礎上創新,傳統是根本,是靈魂,要先繼承後發展,深入生活,生活是源泉。要有生活氣息、民族氣息、時代氣息,要既有裝飾性又有藝術性。這樣才有看頭,有亮點,防止俗氣、匠氣和怪氣,要高雅、脫俗、靈動、鮮活,這樣才有感染力和生命力!”
多年來,常院長主攻花鳥和山水畫。今天,欣賞他的作品,像大旱之望雲霓,不免讓人有種久違的振奮與激情。他的作品濃墨重彩,對比性強,用色大膽,清新高雅、筆含奇秀,意境雋永,可圈可點。著名書法家王祥之先生評價他“胸中文氣,筆底煙雲”。著名書畫家蕭寬先生評價他“常把江山潑重彩,福至翰林魅丹青”。賞析常院長的作品,時刻能夠淘洗靈感、心靈美奐。例如作品《多利》,筆法細膩,線條優美,色彩濃烈,具有強烈的視覺衝擊力。作品真實感強,給人一種憐香惜玉的感覺。作品《秋實》系列,樸實生動地將現實生活中的美展示出來,給人一種可愛、真實、親切、生動的感覺;他的山水作品更是氣韻生動,他筆下壯美的江山,娟娟溪流,薄霧輕煙,覓食嬉戲的生靈,枯榮待發的草木,巧妙地運用了色彩與意境的結合。不但傳達出畫家恢弘的胸襟,豐富的想像力和旺盛的生命力,還能讓觀者獲得一種回歸自然的精神洗禮,感受到一種強烈向上的激情,深度感知他對大自然的無限熱愛與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
多年來,儘管常福院長在藝術上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他並沒有停止前進的腳步,面對成績,只是微微一笑,仍然深入研究,靜心創作,在他心裡,藝術是永無止境的,一生走在學習的路上。今後還將用他手中的畫筆繼續耕耘他的藝術田地,創作出無限的美景。
我們但願常福院長在藝術旅程中,宜傾心若喜,前程碩果滿堂紅,求美近乎勇。正是:尚待奇人卓千載,亘古風流話常福。江山不悔才子情,文德書畫笑談中。常福院長的作品將來必定會有傳世的收藏價值!

自述

常福作品常福作品
余幼無師,天性喜書、畫、篆刻。鍥而不捨,求教百家,受益匪淺。閒暇之餘,無它嗜好,以習字畫、篆刻度光陰,數十載未間斷,偷閒之筆,以為雅趣。之所以略有長進,歸於眾師長指點,自博覽、琢磨、慎思,凡遇古今佳作,均盡覽於心,靜思神會,爾後習作,細心品味,以通性情,泛起神韻,結生活所觀之物,加名師所作之筆,和成自家小品,自娛、自樂。
八十年代,有幸結識各路名流,倍受裨益。九十年代棄職創立墨石齋畫廊,芥子園畫院,多年在眾多書畫藝術界師長,及各界名流雅士的大力幫助支持下,現結壹歪果。
今斂集部分作品,展示於眾,自愧眼高手低,拙筆不才,意請各界典示,以豐不足,值此僅對曾予關心、支持的各界師長,朋友表示誠摯感謝,作品訛誤之處恭請匡正。

外界評價

胸中文氣筆底煙雲、常把江山潑重彩福至翰林魅丹青。

山水四季畫山水四季畫
英雄壯舉英雄壯舉
已到從荷談氣時已到從荷談氣時
此處秋風能醉客此處秋風能醉客
東方紅東方紅
魚戲芙蓉聲細浪魚戲芙蓉生細浪
山水清音圖山水清音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