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中學

巴蜀中學

巴蜀中學是重慶市教委直屬重點中學,是全國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全國德育先進學校、國家考試基地、重慶市文明單位、重慶市首批文明禮儀示範學校、重慶市教育科研實驗基地、重慶市民主管理示範學校。坐落在宏偉壯觀的黃花園立交橋畔,背靠枇杷山麓,對千香四季,這裡是育人的沃土,成才的苗圃。

基本信息

學校簡介

重慶巴蜀中學,座落在宏偉壯觀的黃花園立交橋畔,背靠枇杷山麓,面對千里嘉陵江,江山環抱、綠樹成陰、芳草萋萋、花香四季,這裡是育人的沃土,成才的苗圃。

基礎設施

全校現有121個教學班,學生7000餘名,是全國中學辦學規模最大的中學之一。除本部外,還有占地1萬平方米的巴蜀中學龍湖花園分校,有占地3萬多平方米、金科花園分校,有占地9萬多平方米的巴蜀中學渝東分校,占地3萬3千多平方米的附屬龍湖巴蜀國小部。
新校區魯能校區是魯能星城花費2.6億元引進的。該校區包括巴蜀幼稚園,巴蜀國小,巴蜀中學。2006年,再度追加投資1.6億元,巴蜀中學魯能校區從80畝擴增到158畝.。全校占地195畝,綠化面積近5萬平方米,占總面積36.6%。 學校的硬體設施一流。有全國中學罕見的近萬平方米室內體育館,包括體操房,四個籃球場、50張球檯的桌球館、羽毛球場、網球場、六條百米跑道。上層地面有11700平方米塑膠田徑場、足球場、兩個標準籃球場,三個羽毛球場。另外還有1650平方米的三個中心籃球場。現代技術教育中心——逸夫科技樓擁有全國最先進的理化生專用實驗室、多媒體語音室、一千兆網路計算機管理
中心、多功能教學廳、學術報告廳、演播廳和考試監控中心等。每間教室裝有兩台櫃式冷暖空調、29寸彩電、班班通電教設施。高規格學生公寓,每間寢室有空調、電話、寫字檯、壁櫃、浴室等。師資一流。學校擁有一支觀念新、業務精、師德好、科研型的教師隊伍,管理和辦學理念一流。學校有一個目光遠大、思想先進、銳意。

學校歷史

重慶巴蜀中學重慶巴蜀中學

從1933年建校以來的70年時,人才輩出,群星璀璨。學校培育出遍布海內外數以萬計的各類英才,有兩院院士、將軍、博士導師、高級工程師、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各門專家、學者,有藝術家、運動健將、企業家、勞模、英雄、有省市級直至中央的領導,有為國捐軀的熱血男兒和在平凡崗位上無私奉獻的勞動者。特別是1997年重慶市直轄以來,教育教學科研和改革創新碩果纍纍,教育質量突飛猛進,鑄就了巴蜀中學教育歷史上的一個又一個豐碑。與時俱進的巴蜀中學從歷史名校跨入21世紀現代中華名校,獨具巴蜀特色與風範,補譽為重慶普教戰線的一面旗幟。重慶巴蜀中學是重慶市教委直屬重點中學。全國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全國德育先進學校,重慶市教育科研實驗基礎,重慶市民主管理示範學校。

辦學條件

巴蜀中學巴蜀中學

全校現有121個教學班六七千學生,是全國中學辦學規模最大的中學之一。除本部外,還占地1萬平方米的巴蜀中學龍湖校,有占地3萬多平方米,設計精美的巴蜀中學多科分校,占地3萬3千多平方米的龍湖巴蜀國小部。全校占地195畝,綠化面積近5萬平方米,占總面積36.6%。學校的硬體設施一流。有全國中學罕見的近萬平方米室內體育館,包括體操房,四個籃球場、50張球台的桌球館、羽毛球場、網球場、六條百米跑道。上層地面有11700平方米塑膠田徑場、足球場、兩個標準籃球場,三個羽毛球場。另外還有1650平方米的三個中心籃球場。現代技術教育中心——逸夫科技樓擁有全國最先進的理化生專用實驗室、多媒體語音室、一千兆網路計算機管理中心、多功能教學廳、學術報告廳、演播廳和考試監控中心等。每間教室裝有兩台櫃式冷暖空調、29寸彩電、班班通電教設施。高規格學生公寓,每間寢室有空調、電話、寫字檯、壁櫃、浴室等。

師資力量

總體師資

巴蜀中學巴蜀中學

師資一流。學校擁有一支觀念新、業務精、師德好、科研型的教師隊伍,其中享有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1人、國家級骨幹教師10人、重慶市學科帶頭人25人、中國數、理、生、化、信息學奧賽高級教練16人,高級、特級教師、研究員共100餘人,先後有10餘人赴美、英、澳、加等國家學習交流。教師中有全國人大代表、黨的十五大代表、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及省市勞模等。管理和辦學理念一流。學校有一個目光遠大、思想先進、銳意改革、勇於開拓新的領導班子。

名師風采

全國十佳卓越校長:王國華
全國十佳卓越校長:王國華
王國華,巴蜀中學校長,校黨委副書記,中學高級教師,重慶市骨幹教師,中學化學奧林匹克競賽高級教練,渝中區優秀教師,全國十佳卓越校長,歷任重慶市化學化工學會化學教育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特邀委員。在巴蜀中學三本核心辦學理念基礎上,創新提出踐行“善為根,雅為骨,志為魂”德育理念,創新構建“131”校本課程體系,首創踐行“責任立己,制度立校”管理理念,正帶領巴蜀中學朝著“國內一流,世界知名”的受人尊敬的偉大學校的願景大踏步前進!
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傅唯泉
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傅唯泉
1982年8月至今在巴蜀中學工作,現任政協重慶市第二屆委員會常委、市政府兼職督學、魯能巴蜀中學董事長。歷任總務處副主任、副校長、校長。2000年被重慶市人民政府授予“重慶市先進工作者稱號”,2000年獲“重慶市十佳校長”稱號,2000年獲得國務院頒發的“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及證書,2001年獲國家教育部、人事部聯合授予“全國教育系統先進工作者”,2003年獲“重慶市2002年度振興重慶爭光貢獻獎”,2004年被全國科教文衛體工會授予“全國師德先進個人”,2006年榮獲中華全國總工會頒發的“全國五一勞動獎章”,2007年獲“重慶直轄10年建設功臣”榮譽稱號
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張 勇
張勇,男,生於1954年,中共黨員,中學物理研究員,重慶市教育學會物理專委會副理事長,現任重慶市巴蜀中學校黨委書記、副校長。2010年被授予“全國先進工作者”稱號、2008年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章”、2008年被評為“重慶市安全穩定工作先進個人”、2005年被評為“重慶市先進工作者”、2004年獲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2004年被評為“重慶市教委首屆優秀骨幹校長”、2002年獲得“重慶市勞動創新獎章”、2001年被評為“重慶市優秀工會工作者”,“重慶市教育工會校務公開先進個人”、2000年被評為“重慶市全心全意依靠教職工辦學優秀黨政幹部”、1993年被評為“全國優秀教師”。

辦學理念

巴蜀中學巴蜀中學

核心

確定以“人的發展”為核心的“三本”理念:教育以人為本,校長以教師為本,教師以學生為本,核心是注重人的終身可持續發展。

素質

學校對素質教育有獨特的理解,素質教育以發現發掘學生潛能,培養學生個性愛好及特點為出發點,注重學生人格塑造的情商開發,張揚個性又有團隊合作精神的教育。巴蜀有獨具一格的辦學特色,緊追隨時代潮流,以及現代社會需求的“三會”為培養目標,要求學生會熟練掌握一門外語,具有交際能力,樹立國際意識、現代意識,適應國際經濟一體化的需求;會熟練掌握使用計算機,具有快速高效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適應信息社會的需要;會閱讀,精通閱讀技巧,全面解讀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的能力,培養終身學習與發展的能力,適應學習型社會的需要。學校高揚素質教育的旗幟,培養具有現代意識,創新意識,現代才能的特長的現代人才。

成效

以十六大代表曹黎楓老師為代表的一大批德才兼備的優秀老師的辛勤勞動換來了豐碩的辦學成果。走自己的路,辦好國中,為高中輸送優質生源,從國中九五級到初二零零級,連線六年獲得全市重點高中聯考第一,成為全市中的一面旗幟。國中基礎紮實雄厚,高中出彩奪魁,高96級高考上級人數乎次升位,高98級進入全市前三強。近幾年數、理、化、生參加各科競賽,2000年到2003年,共有近500人次獲全國一、二、三等獎,17人進入數、理、化冬令營,一人進入國家集訓隊。其中高2001級數、理、化三競賽的全市第一均由巴蜀中學奪得。學校還成立了以校長為組長的“課改”領導小組,並派出10多名骨幹教師赴北京等全國各地參加培訓,回校後開設30多門選修課,自編教材,具有多樣性、科學性、實用性特點。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自選研究課題。高2004級自選100多項課題,將其成果向全市40多個區縣匯報展示受市教科院和各方好評,獲研究性課程一等獎。高2005級124個課題,初2004級和初2005級共170餘項研究性學習成果。現場會也在巴蜀召開,充分展示了巴蜀中學國中學生超一流的能力和水平。高中教學,連年獲得市教育頒發的高中工作優秀獎,特別優秀獎。高2001級實現歷史性突破,據市招辦統計數據,巴蜀的專科、本科、重點各段上線率均居全市第一,26名學生升入北大清華。高2002級再創輝煌,除多項指標保持全市第一外,27名學生升入北大清華,而且包攬了重慶市文理科雙狀元。巴蜀中學辦學水平、辦學實績已進入全市最先進水平,被社會公認為發展最迅速、影響最大的一所普通高中。“巴蜀現象”搶眼奪目,媒體將巴蜀譽為“全市普教系統的一面旗幟”。2003年再創新高,繼2002年雙狀元之後,文科狀元又花落巴蜀,20名優秀生考上清華北大,為普教戰線的旗幟再添光輝。巴蜀中學2003年中考多項指標全市第一:上巴蜀中學高中分數線(518分)175人,為全市第一;上550分高分段達53人,為全市第一;在學科競賽中獲全國一等獎25人次(數學9人、英語9人、物理2人、化學3人,信息學2人),為全市第一。自2000年以來,學校黨委在學生中發展了黨員20多名,受到中央及地方黨政表彰和媒體關注,“宏志班”被中宣部、中央電視台《焦點訪談》專題報導。教育部和國家體育總局授予巴蜀為“西洋棋傳統學校”。校西洋棋隊在全國中學生中居頂尖水平,歷屆全國比賽獲冠軍之多,為重慶市其它項目所不及,校園際象棋隊隊員黃茜升為國際大師,多次在世青賽中奪冠,為最年輕的國家隊隊員。學校還培養出在中學時代已出書兩部的全國最年輕的作協會員龍艷,現就讀於中央戲劇學院。2003年是巴蜀萬人歡慶的巴蜀學校七十華誕,人們不會忘記巴蜀的歷史,不會忘記重慶直轄以來各級領導和社會各界對巴蜀中學的大力支持,不會忘記為巴蜀書寫輝煌的每一個人。擁著厚重的文化積澱、先進的辦學理念、日漸雄厚的辦學實力和務實求真的治學精神,巴蜀中學的明天一定會更加輝煌。

教學成果

巴蜀中學巴蜀中學

以十六大代表曹黎楓老師為代表的一大批德才兼備的優秀老師的辛勤勞動換來了豐碩的辦學成果。走自己的路,辦好國中,為高中輸送優質生源,從國中九五級到初二零零級,連線六年獲得全市重點高中聯考第一,成為全市中的一面旗幟。國中基礎紮實雄厚,高中出彩奪魁,高96級高考上級人數乎次升位,高98級進入全市前三強。近幾年數、理、化、生參加各科競賽,2000年到2003年,共有近500人次獲全國一、二、三等獎,17人進入數、理、化冬令營,一人進入國家集訓隊。其中高2001級數、理、化三競賽的全市第一均由巴蜀中學奪得。學校還成立了以校長為組長的“課改”領導小組,並派出10多名骨幹教師赴北京等全國各地參加培訓,回校後開設30多門選修課,自編教材,具有多樣性、科學性、實用性特點。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自選研究課題。高2004級自選100多項課題,將其成果向全市40多個區縣匯報展示受市教科院和各方好評,獲研究性課程一等獎。高2005級124個課題,初2004級和初2005級共170餘項研究性學習成果。現場會也在巴蜀召開,充分展示了巴蜀中學國中學生超一流的能力和水平。高中教學,連年獲得市教育頒發的高中工作優秀獎,特別優秀獎。高2001級實現歷史性突破,據市招辦統計數據,巴蜀的專科、本科、重點各段上線率均居全市第一,26名學生升入北大清華。高2002級再創輝煌,除多項指標保持全市第一外,27名學生升入北大清華,而且包攬了重慶市文理科雙狀元。巴蜀中學辦學水平、辦學實績已進入全市最先進水平,被社會公認為發展最迅速、影響最大的一所普通高中。“巴蜀現象”搶眼奪目,媒體將巴蜀譽為“全市普教系統的一面旗幟”。2003年再創新高,繼2002年雙狀元之後,文科狀元又花落巴蜀,20名優秀生考上清華北大,為普教戰線的旗幟再添光輝。巴蜀中學2003年中考多項指標全市第一:上巴蜀中學高中分數線(518分)175人,為全市第一;上550分高分段達53人,為全市第一;在學科競賽中獲全國一等獎25人次(數學9人、英語9人、物理2人、化學3人,信息學2人),為全市第一。

特色辦學

自2000年以來,學校黨委在學生中發展了黨員20多名,受到中央及地方黨政表彰和媒體關注,“宏志班”被中宣部、中央電視台《焦點訪談》專題報導。教育部和國家體育總局授予巴蜀為“西洋棋傳統學校”。校西洋棋隊在全國中學生中居頂尖水平,歷屆全國比賽獲冠軍之多,為重慶市其它項目所不及,校園際象棋隊隊員黃茜升為國際大師,多次在世青賽中奪冠,為最年輕的國家隊隊員。學校還培養出在中學時代已出書兩部的全國最年輕的作協會員龍艷,現就讀於中央戲劇學院。2003年是巴蜀萬人歡慶的巴蜀學校七十華誕,人們不會忘記巴蜀的歷史,不會忘記重慶直轄以來各級領導和社會各界對巴蜀中學的大力支持,不會忘記為巴蜀書寫輝煌的每一個人。擁著厚重的文化積澱、先進的辦學理念、日漸雄厚的辦學實力和務實求真的治學精神,巴蜀中學的明天一定會更加輝煌。

社會榮譽

巴蜀中學有著七十多年的文化積澱,有著“公正誠樸”的治校風尚,有著精益求精的教書育人的指導思想,一直保持著優良的教育品質。特別是近幾年,在先進的教育理念的指引下,加之以科學管理,連年取得突出的教育教學佳績。2001年-2008年,國中的各項綜合升學指標在全市遙遙領先,高中歷年升學率都保持在95%以上,重點大學升學率60%以上,20%以上升入全國排名前十位的一流重點大學和國際一流大學,其中有288名同學升入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和香港中文大學、美國維吉尼亞大學等世界著名高等學府,並且在近六年中產生了4個重慶市文科狀元、2個理科狀元。同時在素質教育、創新教育、特色教育方面也大獲豐收:巴蜀中學學生在國內外中學生學科奧林匹克競賽中屢創佳績,共獲全國獎1567項,其中國際金牌1名,亞洲金牌1名,進入國家集訓隊19人次,進入冬令營33人次,全國一等獎258人次;近兩年學生參加科技創新活動獲世界銀獎1名,獲全國金獎2名,獲重慶市金獎6名及一等獎20餘人次;我校作為國家體育總局授牌的全國西洋棋高水平後備人才基地,積極培養人才,近八年里,校西洋棋隊先後產生了女子國際特級大師3名、大師4名、國家運動健將2名、國家一級運動員14名、國家二級運動員16名,並獲2項世界女子冠軍、14項全國團體冠軍、29項全國個人冠軍。
巴蜀中學建校以來,為國家和社會輸送了數以萬計的優秀中學畢業生。一大批校友在教育科研部門、重點企業、國防單位和政府機構擔負了重要工作,成為學術大師、興業英才和治國棟樑,為國家和社會作出了貢獻,為巴蜀中學爭得了榮譽。原國務院副總理鄒家華、著名表演藝術家王曉棠、著名經濟學家吳敬璉、中國科學院院士張煥喬、世界跳傘冠軍劉德欣、世界西洋棋大師黃倩等世界級名人先後畢業於巴蜀中學。
2009年高考
1.該校有65人被清華、北大、港大及美國
前50所大學錄取,創巴蜀歷史新高;
(1)上清華、北大錄取分數線54人,實際錄取44人
(2)美國綜合排名前50所(世界綜合排名前100)大學錄取11人
(3)香港三所大學錄取10人
2.該校文科李浩加分後666分,居全市第一;
3.該校理科李博遠加分後709分,居全市第一;
4.該校文科被北大錄取14人(全市共錄取24人),居全市第一;
5.該校高考上線率達98.2%
6.該校保送北大、清華11人,居全市第一,其中劉令琦的保送考試成績居全市第一。李曉聃保送北大小語種(全市唯一)。
1.該校五科競賽冬(夏)令營11人(全市20人),居全市第一; 2.該校五科競賽一等獎57人,63人次(全市172人),居全市第一 3.該校創新大賽取得歷史最好成績: ①獲機器人國際奧賽搬運賽全國冠軍,國際銀牌; ②獲“明天小小科學家”全國三等獎(重慶最好成績), ③獲科技創新市長獎。
1.該校樊雨鑫、李紫分別以總分1080(全國第一)、1069(全國第三)的好成績被清華美院錄取; 2.該校藝術特長生曾文(小提琴)、劉晶(聲樂)被北大錄取 3.參加清華藝尖測試,成績突出。 附:2005年考入清華北大51人; 2006年考入清華北大38人; 2007年考入清華北大44人; 2008年考入清華北大53人; 2009年考入清華北大44人; 以上均含保送人數。
2010年,重慶巴蜀中學成功保送清華北大17人,並在2010年的高考之中,有36人考入清華北大,總計53人,舉重慶之首。
2012年,重慶巴蜀中學有45人考入北大清華,是全市唯一一所上40人的學校,居重慶第一,實現三年冠。並有104人被世界著名大學錄取。

歷任校長

王國華校長2010年至今
王國華校長
傅唯泉校長1994年—2010年
夏進林校長1984年—1994年
周維校長1966年—1984年
王霞量校長1957

劉西林校長1950年—1957年
周勖成校長1933年—1950年
巴蜀學校董事長王纘緒1933年—1950年

知名校友

吳天一

男,1935年6月25日生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伊犁地區,原籍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塔什庫爾乾,中國工程院院士、環境醫學(高原醫學)專家。1956年畢業於中國醫科大學。曾任研究員、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第五屆全國委員。現任青海高原醫學研究院研究員,衛生部高原病研究重點實驗室主任,科技部高原醫學研究國際重點實驗室主任。
在青藏高原長期從事高原醫學研究。在人類高原適應學科領域,開拓了"藏族適應生理學"研究,通過對不同海拔和不同群體的大量對比,提出了機體對高原低氧適應依靠器官水平功能適應和細胞水平組織適應兩種途徑的論點。並從整體、器官、細胞和分子幾個水平上,證明藏族對高原的適應與其它群體(如移居漢族及南美印地安人)有著差別,藏族具有最完善的氧傳送系統和最有效的氧利用系統,這是長期"自然選擇"遺傳適應的結果,為人類低氧適應建立起一個理想的生物學模式,引起國際高度關注。在國內首次組織國際阿尼瑪卿山學術登山隊,獲取大量高山生理學資料,獲得國際貢獻獎。對發生在青藏高原的各型急、慢性高原病從流行病學、病理生理學和臨床學作了較系統的研究。在國際上首先證實青藏高原存在Monge病。所提出的慢性高山病量化診斷標準被接納為ISMM國際標準。提出了符合我國高原實情的高原病防治措施,取得良好實效。
成就及榮譽
主要論文發表於HighAlt.Med.&Biol.J.Appl,Physiol等雜誌。
主編和參與編著高原醫學專著5冊。
2001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2008年6月榮獲中國第七屆光華工程獎。青藏鐵路生命"守望者"——記吳天一院士高原四月,春色芳菲。記者在青海高原醫學科學研究院見到了中國工程院院士吳天一。這位年過7旬的科學家對青藏鐵路建設中“高原病零死亡”紀錄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1937年,吳天一出生在新疆伊犁一個塔吉克族知識分子家庭。通過刻苦學習,1951年他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中國醫科大學。畢業後,吳天一與妻子隨中國人民志願軍到朝鮮平壤醫院工作了兩年。1958年夫婦倆回響黨中央支援大西北的號召來到青海。紮根高原46年,他成為青海省地方科研院所里走出來的第一位中國工程院院士,同時也是塔吉克族的第一位院士。
藍天、白雲、雪山、草原……初到青海,身為軍醫的吳天一無心貪戀高原美景,他看到許多初到青海的內地建設者出現了高原反應甚至嚴重的高原病,許多人心慌,胸悶,頭疼欲裂。救治病人和探索病因成了他主要的工作內容。在當時,對於高原環境的特發性疾病,國內與之相關的研究甚少。
1980年,為了全面掌握各種急慢性高原病,吳天一帶隊深入高海拔牧區調查牧民體質特徵。從此,吳天一12年的科研工作都是在風雪嚴寒的高海拔缺氧環境中進行的。
牧民們散居,戶與戶之間離得很遠,從這家帳篷到那家帳篷,調查隊員常常要騎馬走上好幾十里地,在忍受高寒缺氧的同時,也要消耗大量體力。青藏高原夜晚的氣溫能達到零下30多攝氏度。吳天一和隊員們住在單薄的帳房裡,數日不能洗臉,煮熟的羊肉凍成冰坨子,用刀割下就著冰碴吃,渴了,就到牧民家討碗茶喝。
為研究青藏高原藏族人群“高原低氧適應生理特徵”這一主攻課題,精通英語、俄語、塔吉克語、漢語的吳天一,還學會了藏語。20多年的科研工作,吳天一走遍了青海、西藏、甘肅、四川4省區的大部分高海拔地區,診治過上萬名牧民民眾,整理了大量的臨床資料。藏族牧民親切地稱他為“馬背上的好曼巴(好醫生)”。
1991年,青海省高原醫學研究所建成了全國最大的高低壓氧艙。吳天一成為第一個模擬試驗者。氣壓從海拔5000米的高度開始下降,由於降速太快,瞬間,吳天一頭疼欲裂,鼓膜被打穿……但他摸清了艙體運轉的安全係數。
2001年,吳天一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同時,青藏鐵路開建,高寒缺氧對鐵路建設者的身體健康是一個嚴峻的考驗,這是建設高原鐵路的一大世界性難題,對高原醫學提出了新的挑戰。
吳天一多年的研究成果被立即運用於拯治青藏鐵路建設者中的高原疾病上,他和同事們共同研製的抗缺氧藥物、保健品發揮了作用,他主導開設的高原病科也為西進的建設者們提供了完善的搶救治療環境,他撰寫的《高原保健手冊》和《高原疾病預防常識》被送到最前沿的施工者手中。他參與指導下,青藏鐵路建設工程沿線建立了三級醫療機構,五年建設期間未發生一例因高原病死亡,創造了高原醫學史上的奇蹟。
親臨工地指導科學施工,他的汗水也滲進入一個個工程奇蹟。原青藏鐵路中鐵二十局工地醫院院長丁守全說,風火山隧道海拔4905米,沒有吳天一,我們就不可能創新式地採取科學舉措,解決施工人員缺氧難題,打通這一世界第一高隧就不可能如此順利。
今天,坐在青藏鐵路的列車上,一本吳天一主編的《青藏之旅健康行》又讓廣大旅遊者在進入高原之前對自己身體有了科學了解和充分自信。

李里

29歲,重慶人,現為四川師範大學視覺藝術學院國學教授。他自從14歲開始平日裡穿著長衫,因此被人稱為“長衫先生”。他出生於一個書香之家,自幼便對中國傳統文化有著濃厚的興趣,琴棋書畫、詩詞歌賦令他備受薰染,四書五經爛熟於胸。26歲那年,李里被四川師範大學聘請為視覺藝術學院的老師。去年末,“長衫先生”走進央視《面對面》,王志對他的訪談,開始使這位特立獨行的年輕人名揚天下。
青年國學學者李里回母校巴蜀中學講國學

華龍網訊(記者郭曉靜實習生葉小霞)一襲長衫、一杯清茶,昨天下午,著名的青年國學學者李里回到久別的母校巴蜀中學,面對自己國中時代的幾位老師,他誠然下跪,行了八拜之禮,並為巴蜀中學數百名高中學生講起了“中國人與中國文化”。
“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在巴蜀中學小禮堂里,幾百名學生齊聲背起了《論語》,他們以這樣特殊的方式歡迎學長李里登台講國學,而李里上台後的第一件事就是一一拜謝當年曾教過他的老師。行完大禮之後,李里不緊不慢地說:“中國傳統文化講求尊師重道,除天子要三叩九拜之外,對老師要行八拜之禮……”
從上古伏羲到春秋孔子,從遊牧文化到華夏文明,李里博古通今、信手拈來,他儒雅溫和敦厚的氣質令人折服,前來聽講座的高一女生柳皓雲說:“李里教授講的內容和考試一點關係都沒有,但我並不認為這是在耽誤時間,相反,我覺得他講的東西很有意思。”
李里說,巴蜀中學是他上過的最後一所“學堂”,國中畢業後,他便沒有再受過正規教育,但至今,李里已經成為四川省社科院特聘教授、四川師範大學藝術學院教師,被首家國學公立學校———文翁書院聘為“形象大使”。13歲就開始穿長衫的他遊歷天下研習國學,17歲在重慶羅漢寺藏經閣整理經書,20歲尋根師承季羨林、張岱年等國學大師,從2000年22歲時起又開始個人祭孔。李里著有《旅途記游》、《游遍西秦》等,張岱年老先生曾為他的書稿《國學通觀》題詞。多年來,他一直義務講學,“用我們中華民族燦爛的文化來樹立我們的民族自信。”李里這樣描述他推崇國學的目的。
李里先生來我校談國學
西政新聞網訊我校渝北校區4120教室擠進了300多同學,聆聽來自四川大學的李里先生所作的題為"國學的精神"的講座。講座由教務處主辦、學生教學信息中心承辦。
講座中,身著灰色長衫的李里先生從"祖國"的概念開始講起,又用經、史、子、集來闡述國學。他說,經是國學的魂魄,史是國學的血肉,子是國學的筋絡,集是國學的皮毛。
在講國學的形成時,李里先生闡釋了文化在"符號、文字、思想"的發展歷程,描畫了人、男、女、婦、易等字在古代的寫法,並做了現場示範。接下來,李先生從"禮、誠、明、恕"和"仁、義、勇、忠"這兩條線索闡述了國學的思想,並對國學與人、社會的關係發表了自己的觀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