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山淫羊藿

巫山淫羊藿

巫山淫羊藿原植物為小檗科植物巫山淫羊藿(EpimediumwushanenseT.S.Ying)的乾燥地上部分。其性味辛、甘,溫。歸肝、腎經。有補腎陽,強筋骨,祛風濕之功效。用於陽痰遺精,筋骨痰軟,風濕痹痛,麻木拘攣,更年期高血壓。巫山淫羊藿特產於陝西、四川、貴州等地,是中國藥典2000年版收載的淫羊藿藥材的植物來源之一。

基本信息

分布

巫山淫羊藿巫山淫羊藿

巫山淫羊藿分布於兩個分離的地區,其一為四川東部、重慶北部、陝西南部,湖北西部也有少量分布;其二為貴州東南部,廣西北部也有少量分布,分布區域比較狹窄,目前發現有明確分布記錄的有四川南充市和蒼溪縣,重慶的萬源縣和巫山縣,陝西安康市、平利縣和鎮坪縣,貴州的雷山縣、獨山縣、從江縣、三都、凱里縣和台江縣。巫山淫羊藿生活于海拔750~1300 m的山坡灌草叢中。

採制

傳統選擇夏秋季間莖葉茂盛時采割,除去粗梗及雜質,曬乾或陰乾。切絲生用或羊脂油(煉油)炙用。最新研究表明,巫山淫羊藿所含總黃酮四月份最高,隨後下降,在開花後3個月趨於穩定,含量接近4月份。此時,植株生長成熟,為最佳採收時期。

生境

巫山淫羊藿主要生長於遮蔭度較大、石灰岩土壤、土層較薄、腐蝕性黑土較厚、環境濕度較大的地方,多見於林下、灌木叢、溝渠邊及陰濕山谷中,但實際考察中也發現許多陽坡生長的巫山淫羊藿。巫山淫羊藿在黑土、黃土、沙土層中均可生長,只是濕度越高,腐蝕層越厚,其地上部分長勢較好。巫山淫羊藿在海拔500-1400m均有分布,植株一般為20-50公分,生長於平利鳳凰鄉的巫山淫羊藿有的植株高達80cm以上,邊緣刺硬而多,葉寬達6 cm以上,葉長達10 cm以上,葉面肥厚。採集巫山淫羊藿生長土壤研究表明,巫山淫羊藿立地土壤的值為中性,酸性、鹼性土壤均可生長,只是長勢有所差別。

生物學特徵

巫山淫羊藿為常綠草本,

巫山淫羊藿巫山淫羊藿

高20-80cm。根莖結節狀、質硬,表面被褐色鱗片,四周多鬚根.一回三出複葉,基生或莖生,具長柄,初生葉柔軟,葉片革質,披針形至狹披針形,長9-23cm,寬2-6cm,先端漸尖或長漸尖,基部心形,邊緣呈鋸齒,至三年生長期刺變硬。頂生小葉基部具均等的圓形裂片,側生小葉基部的裂片偏斜,內側裂片小,圓形,外側裂片大,三角形,漸尖,下面被綿毛或禿淨;長莖具2枚對生葉.葉長成即開花,花自下而上依次開放。圓錐花序頂生,長15-30cm,偶達50cm,具多數花,花序軸無毛;花梗疏被腺毛或無毛;花白色至淡黃色,直徑3.5cm;外萼片4,近圓形,長2-5mm,寬1.5-3 mm,內萼片橢圓形,長3-15mm,寬1.5-8 mm,先端鈍;花瓣呈角狀距,淡黃色,有時基部帶紫色,長0.6-2 cm,雄蕊長2-4;心皮斜圓柱狀,有長花柱,含10-12顆胚珠.蓇葖果長約1.5cm.花期三月底至4月初,果期6月,其繁殖為須狀根的無性繁殖,生長率高。

基本內容

巫山淫羊藿巫山淫羊藿

產地生境:產於四川、貴州、湖北、廣西。生於林下、灌叢中、草叢中或石縫中。海拔300-1700米。

用途:

藥用部位:乾燥地上部分。

藥用功能:補腎陽;強筋骨;祛風濕。

顯微構造

1 根莖橫縱切面觀 (直徑5mm)

表皮為一層不規則長方形扁平細胞,外有角質層,內充滿黃棕色物質。表皮以內兩層細胞呈切向延長不規則形,壁呈波狀彎曲,含有眾多的黃色物質。向內是兩層石細胞組成的環帶,石細胞三面加厚,外切向壁未加厚,呈u形,緊密排列。再向內是薄壁細胞,偶見矽質細胞、草酸鈣簇晶、澱粉粒。維管束20多個排列成環,每個維管束上方有呈帽狀的纖維束復蓋著韌皮部。維管束的形狀、大小、排列都相似。韌皮部狹窄,韌皮射線非木化,為薄壁細胞。木質部外側是壁較厚的木纖維,後生木質部導管直徑大,縱切面觀為網紋具緣紋孔、梯紋導管;原生木質部是螺紋、環紋導管,木射線壁次生加厚,木化,壁孔明顯。射線細胞徑向長方形,4-8列,內含眾多的澱粉粒,有單、復粒兩種,單粒圓形,臍點點狀位於中心(直徑0.20- 0.60 u m ),復粒由3-8個單粒組成(直徑0.85-1.85 u m)。髓細胞呈5-6角類圓形,壁木質化,次生加厚,壁孔、胞間隙明顯。髓細胞內含有澱粉粒,眾多的草酸鈣簇晶(直徑0.75-5.25 um)與少數方晶。

2 莖橫切面觀 (莖中部,直徑2.4mm )

類圓形。表皮為扁平長方形細胞,有角質層,向內有1 -2層木化、次生加厚的細胞,內含黃色物質。其次為5--10層厚壁細胞,縱切面觀是纖維束,其中向內的細胞大,壁較薄,木化不顯著。20多個維管束呈輻射狀排列,向外者較小,木化顯著。其性狀、木質部、韌皮部的組成、排列幾乎無差異。維管束徑向長橢圓形,由維管束鞘包圍。韌皮部狹窄,形成層不明顯。後生木質部導管為梯、網紋或具緣紋孔,圍成馬蹄形;原生木質部導管直徑小,木薄壁細胞少,木纖維多。射線和髓的細胞壁木化,射線由2 -6列類圓形細胞組成。髓細胞類圓形,中心常呈空腔。

3 葉柄橫切面 (中部,直徑1.2mm )

內部構造與莖相似,但維管束數目少(約10多個),髓中央破裂。

4 葉表面觀

上表皮細胞波狀彎曲,無毛茸和氣孔,下表皮細胞形狀同上。氣孔下陷,毛莫科型,疏被多細胞非腺毛,由3-9個細胞構成,長350-950 u m,直徑多為12.5 u m,有的毛中有1-2個細胞溢縮,直徑小至l0um,膨大者可達20 um,壁薄而平直,多數先端一個細胞長超過其餘細胞長之和,此細胞常易斷裂,內有黃色物。

5 通過葉主脈的葉片橫切面 (近葉基橫切,直徑0.7mm )

巫山淫羊藿巫山淫羊藿
巫山淫羊藿巫山淫羊藿

主脈下方半圓形突出,上表皮由壁木化、次生加厚的類圓形細胞組成,下表皮細胞近等徑形,有角質層,表皮以內是木化、次生加厚的厚壁組織,向外的細胞壁厚,木化程度強。維管束5個,呈扇形排列,其形狀和構造與莖中維管束相似,僅木化程度較弱。

葉片的上表皮由一層扁平長方形細胞組成,下表皮細胞近等徑形,均被角質層,葉肉由疏鬆排列的薄壁細胞組成,無柵欄、海綿組織之分。

6 花梗上的腺毛

腺頭呈類橢圓形或長圓形,由9-16個細胞組成,長75—110 um,直徑35-60 um,內有許多黃色顆粒狀物(呈蘇丹III陽性反應),壁略呈波狀。腺柄長250-450 um,直徑14-25 um,4-7個細胞,多數由4個細胞組成,其單位細胞近等長,等寬,細胞呈長方形,僅基部較寬,呈高梯形,由其它細胞數組成的柄,鄰近頭部或基部細胞較小,呈矮梯形,中部4個細胞同上。頭部直徑是腺柄直徑的2倍或更大些(不包括基部),腺頭長度略長於中部4個細胞的長度。

另外,施大文等將取自巫山淫羊蕃的中間小葉片以中部主脈部分作橫切片,觀察到其主脈維管束有7個,柵欄組織細胞1-2列。地上部分的粉末特徵顯示有非腺毛細胞3-9個,長350-910 um,直徑10-19 um,部分細胞溢縮或膨大呈球狀,頂端細胞長而細,柔軟彎曲。細胞壁薄,外壁常具龜裂狀紋理。

掃描電鏡觀察

1 花粉形態

近球形或長球形,極面觀鈍三角形或三裂圓形,大小32.5 (27.5-35) X 27.5 (20-28.5 ) um。具三溝,溝長,部分花粉三溝相通匯合於極點或近極點,溝寬3.1 um,中間寬向兩端漸變窄,溝淺,溝膜上的顆粒略高於表面,在溝緣旁邊整齊排列一列棍棒狀或顆粒狀紋飾,其餘部位的紋飾疏散,分布不均勻,中部較密。在光鏡下,外壁呈顆粒一細網狀紋飾。在掃描電鏡下,外壁為細網狀紋飾,網眼小,大小不一,類圓形,網脊平坦,上偶有擾狀突起。

2 葉片

葉下表面角質層平坦,上有蠟被和不規則大網路細條索。氣孔器長圓形,構成氣孔的保衛細胞表面上的角質層平滑。非腺毛基部細胞表面近光滑,向上的細胞四周隆起,表面具較密集的縱向細條索狀突起,有時還分布有不規則疙瘩狀突起物。

化學成分

現已分得11種化合物,分別為:金絲桃苷,Quercetin 3 -rhamnoside、淫羊藿苷、寶藿苷VI、寶藿苷I、寶藿苷II、淫羊藿素、淫羊藿新苷A、朝藿定B、柔藿苷、巫山淫羊藿苷。

巫山淫羊藿巫山淫羊藿

藥理學研究

近年來針對巫山淫羊藿的藥理研究主要有以下方面:

巫山淫羊藿巫山淫羊藿

巫山淫羊藿多糖多相脂質體(ESPS)能明顯提高老齡動物紅細胞及肝組織中SOD的活性,提高老齡小鼠紅細胞GSH-Px的活性;能明顯降低老齡動物血清及肝組織中LOP的含量,降低老齡小鼠心肌脂褐質的含量。從巫山淫羊藿中提取的淫羊藿多糖(EPS)和淫羊藿總黃酮(EPF)均能明顯提高老年大鼠下丘腦和皮質中β一End含量和血清中T、FSH、LH含量,並使老年大鼠IL-2,NK細胞活性明顯增強,降低E2/T比值。這說明淫羊藿多糖和總黃酮都能提高機體神經內分泌免疫系統的整體功能而延緩各機能的衰退,只不過EPF較之EPS作用環節更廣泛。巫山淫羊藿總黃酮正丁醇提取物能明顯促進脾臟抗體形成細胞的功能,但沒有協同ConA誘導脾細胞增值作用,只有提取物濃度在1000 µg/mL時,有一定抑制作用,並且對24小時培養脾細胞存活率無明顯影響。

淫羊藿的研究歷史較早,但巫山淫羊藿的藥理作用報導不多,尤其是有關巫山淫羊藿植株不同部位、巫山淫羊藿與淫羊藿屬其它植物的藥理學比較至今未見報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