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甸鎮

巨甸鎮

巨甸鎮位於雲南省麗江市西部,玉龍縣城西北部,地處金沙江畔,東與香格里拉縣上江鄉隔江相望,南與金莊鄉相接,西與魯甸鄉相連,北與塔城鄉相鄰,總面積347.1平方千米,下轄8個村委會,119個村民小組。鎮政府所在地巨甸村委會,海拔1860米。境內居住有納西、漢、傈僳、藏、白族等多個民族,是一個民族雜居的,集乾熱河谷壩區、山區、半山區為一體農業大鎮。巨甸,納西語稱“固堆”,有些史料記載“固”是九,“堆”是地方,意為九個區域,故名。唐代稱巨甸為“九賧”,元初改稱為“巨津”,有渡口之意。清初更名為“巨甸”,沿用至今。據正德《雲南志》卷十麗江府日:“花馬山,在巨津東南150里,名花馬國者本此。”

基本信息

(圖)巨甸鎮巨甸鎮

人口情況

(圖)巨甸鎮少數民族舞蹈

巨甸鎮總人口21 362人,其中,農業人口19 646人,非農業人口1716人。男10,700人,女10 662人。納西族7996人,漢族7995人,白族587人,傈僳族4279人,藏族79人,彝族338人,普米族33人,其他民族55人。人口自然增長率5.8‰,人口密度56人/平方公里。全鎮實有勞動力12 874人,其中農業從業人員10 724人,工業從業人員545人,建築業從業人員290人,商業及飲食服務從業人員488人,文化教育及衛生體育從業人員608人。

城鄉概括 

(圖)巨甸鎮豐收景象

巨甸鎮轄巨甸、金河、武侯、路西、阿樂、古渡、後箐、德良8個村委會,119個村民小組。年末農業人口19514人,非農業人口1716人,勞動力12423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9830人。全鎮國土面積360.46平方公里,海拔 1870米,年平均氣溫14 ℃,年降水量 840-865毫米,適合種植小麥、玉米、水稻、烤菸等農作物。有耕地面積25980.7畝,人均耕地1.33畝,林地383745 畝。2006年全村經濟總收入4946.14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707.6元。農民收入主要以第一產業為主。

文化教育

(圖)巨甸鎮巨甸鎮

巨甸鎮建有完小9所,校點8個,校舍建築總面積53122平方米,擁有教師139 人,在校學生2525人。現在,整個鎮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 3314人,其中小學生2525 人,中學生 789人。入學率100%,鞏固率100%。共投入資金70萬元新建和改善武侯、後箐、中心校等學校硬體設施。投資7萬多元在德良完小、紅頂完小安置“四位一體”的清潔能源設備。撤併了大部分山區校點。
鎮內有文化站1個,工作人員1名。圖書室1個、業餘文娛宣傳隊9個。有衛星地面接收站2座,有線電視網路1個,電視覆蓋率70%。年內,成立書畫協會、古樂隊等。

農村經濟

(圖)烤菸——巨甸支柱產業烤菸——巨甸支柱產業

2006年,巨甸鎮農村經濟總收入4946.14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3298.95 萬元,占總收入的66.70%;畜牧業收入911.98萬元,占總收入的18.44%(其中,年內出欄肉豬 3100頭,肉牛13 頭);漁業收入 0.45萬元,占總收入的0.009 %;林業收入 73.332萬元,占總收入的1.48%;第二、三產業收入661.429 萬元,占總收入的13.37%;工資性收入129.84萬元,占總收入的2.625%。農民人均純收入1707.6 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等為主。全鎮外出務工收入76.8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863 人(占勞動力的6.95%),在省內務工 805人,到省外務工58人。

特色產業

(圖)巨甸鎮巨甸鎮

巨甸鎮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主要銷售往省內。2006年主產業全鎮銷售總收入3298.95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66.70%。該鎮目前的特色產業為烤菸、芸豆、雪桃等,計畫加大力度發展這些產業。擁有企業 1個,其中縣級龍頭企業 0個;專業合作組織1個,其中,已登記註冊0 個;參加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農戶數190 戶。

基礎建設

(圖)巨甸鎮巨甸鎮活動場所

截止2006年底,巨甸鎮已實現通路、通水、通水、通電視、通電話五通,無路燈。全鎮有4188戶通自來水,有 260戶飲用井水,有115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有4746 戶通電,有1231 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3548 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97.88 %、25.39 %和 73.17%);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 800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 578戶(分別占總數的16.35 %和11.92 %)。
巨甸鎮進鎮道路為柏油路路面,建有集貿市場 1個。全鎮共擁有汽車195輛,拖拉機186 輛,機車47輛。全鎮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25192.6畝,有效灌溉率為96.97 %,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25192.6 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1.291 畝。到2006年底,全鎮共建有沼氣池農戶 31戶;裝有太陽能農戶341 戶;建有小水窖0 口;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的農戶0 戶。全鎮有8個村委會已通自來水,有4188戶已通自來水,有260戶飲用井水,有115戶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有8個村委會已通電,通電戶數為4746戶;有 8個村委會已通路;有8個村委會已通電視,擁有電視機的戶數為3548戶,安裝有線電視的為1231戶;有8個村委會已通電話,裝有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為2744戶,其中有1861戶擁有行動電話;有 0個村委會已通路燈。該鎮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74 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270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 4485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還有97戶居住於其他結構的住房。

公共衛生

鎮內有衛生院1個,病床98張,萬元以上醫療設備210台,衛生技術人員90人,專(兼)職防疫員11人,保健員12人。全年門診48207人次,住院1969人次。兒童預防接種2924人次,預防接種率100%。有村醫務室8個,鄉村醫生15人,衛生員15人;有個體診所10個。年內,繼續擴大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試點工作,全鎮人、戶兩項參合率均在99.3 %以上。

資源環境

(圖)巨甸鎮巨甸鎮

巨甸鎮全鎮有耕地總面積25980.7 畝(其中:水田 9175畝,旱地16805.68 畝),人均耕地1.33畝,主要種植小麥、玉米、水稻、烤菸、藥材等作物;擁有林地383745 畝,其中經濟林果地10209.1 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523畝,主要種植板栗、核桃、桃子等經濟林果;水面面積4659.5 畝,其中養殖面積0 畝;草地11160 畝;荒山荒地20737.59 畝,其他面積 63390.58畝。

人文地理

(圖)巨甸鎮巨甸鎮金山旺進村路

巨甸地處江邊河谷地區,氣候溫暖、土地肥沃、物產富庶,被成為“金沙江畔的明珠”、“麗郡明珠”。越來越多的研究成果與考古發掘證明,巨甸在歷史上相當輝煌。巨甸,納西語稱“貢地”,唐時稱“九賧”,宋末名“花馬國”,元時叫“巨津”,清改為“巨甸”並一直沿用至今。
巨甸因地處香格里拉縣、德欽縣、維西縣、玉龍納西族自治縣四縣交界處,是雲貴高原通向青藏高原的咽喉,因而成為歷史上著名的“南方絲綢之路”——“茶馬古道”的重要站口,在燦爛的茶馬古道文化中占有顯赫的地位。它是納西族、漢族、藏族、白族、普米族文化的交匯點,儘管有過戰亂頻亂的幾經磨難,金沙江邊的風水寶地留住了南來北往天下客在此定居和發展,創造了讓後人探究不完、發掘不盡的文化寶藏。巨甸負載著厚重的歷史,講述著無數個民族和睦相處、友好交往、與時俱進、共建美好家園的動人故事,產生了使歌唱者心跳加快、聽者眩暈的獨特文學樣式——江邊民歌,出現過大喇嘛郭活佛、大東巴和文質、和才等名人。

歷史背景

(圖)巨甸鎮古香古色的街道

巨甸鎮歷史悠久。據《大元一統志》記載,早在漢晉之際,蒙醋醋一系納西族先民就在這裡繁衍生息,建設家園。到唐代,巨甸上下一帶的金沙江兩岸,已成為納西族重要聚居區之一。這裡北連康藏,南通大理,是自古以來各民族交往的走廊,也是兵家必爭之地。隋朝將軍史萬歲、蘇榮曾帶兵到這裡,唐代吐蕃南詔、唐王朝幾大勢力曾在這一帶角逐,著名的神川之戰就發生在這裡。南宋末年,忽必烈征大理國,由兀良合台率領的西軍路在巨甸一帶用革囊渡江。明代,木氏土司和這裡的納西土酋勢力多次發生控制與反控制的鬥爭。清代設打金壩汛。有清兵駐軍營盤。1936年,中國工農紅軍第二方面軍紅軍長征經過巨甸,是紅軍橫渡金沙江的五個渡口之一。1950年至1968年,中國人民解放軍步兵第四十二師一二六團在此駐防。

科技興農

在巨甸鎮鎮黨委、鎮政府的關心和支持下,巨甸鎮開展了大量的科技下鄉活動。近年來,有些村委會主任、副主任還帶頭搞起了科技開發,如:雪桃種植、開發藥材種植基地、開發無煙炭等。為農民科技創新起到了先鋒模範的作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