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船

工程船

工程船是水上水下工程作業船舶, 不同於運輸船舶。根據《財政部稅務總局關於港作船、工程船的解釋》第二條規定,工程船是指裝有特種機械,在港區內或航道上從事修築碼頭,疏通航道等工程所使用的專用船舶。如挖泥船、打樁船、破冰船、測量船、電焊船等。

簡介

工程船工程船
用於近岸海區及江河湖泊水域工程施工的海軍勤務艦船。包括:用於築港的起重船打樁船管柱施工船水下基礎整平船、多用途作業平台、鑽探船爆破鑽孔船混凝土攪拌船潛水工作艇、 拋石駁和拋沙駁等。

類型

工程船工程船
用於疏浚的耙吸式、絞吸式、 鏈斗式、 抓鬥式挖泥船,鏟石船,泥駁和石駁等。大型工程船排水量為1~2萬噸,最小的僅幾十噸。多為非自航箱式船型,主甲板上設有多台移船絞車,用以移動船位。施工機械有起重機打樁機鑽機、抓鬥和鏈斗挖泥機鏟石機泥漿泵耙吸泥管整平機等。機艙設有為施工機械提供動力的柴油機、發電機和液壓泵站等。控制操縱室內設有監視儀器、儀表,有的還裝有自動作業系統。工程船的主要作業內容是:修建軍港、助航設施、補給設施、水下試驗場和水下工事,疏浚港池、航道和錨地,設定或排除水中障礙物。

其它工程船

布纜船
1972年,中日實現邦交正常化以後,為了加強中日兩國通訊聯繫,經兩國政府商定,1973年5月,在北京簽訂關於建設中日海底電纜的協定。中日海底電纜從中國上海市南匯縣至日本熊本縣苓北町,全長872公里,擁有480條電話線路。
1976年,布纜船由708研究所設計、中華造船廠建造。首制991型布纜船“郵電1”號於1975年2月開工。施工中最關鍵的設備是布纜機,它必須能與船速同步放纜。該船採用由魏虎仁設計、梧州機械廠試製的液壓隨動自控布纜機。布纜系統由:雙滾筒布纜機,輪胎式挖纜機,艏吊架,鋼絲測速裝置,埋設犁,25噸絞車,艉吊架,信號電纜絞車等組成。該船於1976年2月建成。其主要尺度與性能:總長71.0米,型寬10.5米,型深5.2米,吃水4.6米,滿載排水量1327噸,航速14節,總功率1641千瓦(2200馬力)。採用鋼質船殼,頭部突出,艏柱前傾,近似方型的船艉,雙機雙流線平衡掛舵,船艏部有側推裝置,起錨系纜絞盤。艏艉均能布纜,但以艏部撈纜及艉部布纜為主。平時可以為中國海上各島嶼之間敷設電纜、打撈及修理海底(淺海)的電纜。
在1979年至1981年,又陸續為海軍建造991型布纜船6艘,在中國海上各島嶼之間從事敷設、打撈及修理海底電纜。布纜船991—Ⅱ型獲1978年全國科技大會獎。
壓樁船
1973年4月,全國計畫會議後,遵照國務院總理周恩來“一定要在三年內改變港口面貌”的指示,上海造船公司在同年5月向東海船廠下達建造築港用壓樁船計畫。壓樁船的技術設計和施工設計由上海船舶設計院承擔。
船廠組成壓樁船戰鬥指揮部和青年突擊隊,於1973年7月正式開工。丁偉擔任建造師。6艘150噸壓樁船的製造任務中,關鍵設備是每艘船上的13台甲板絞車(其中20噸絞車2台,5噸絞車11台),6艘船共78台絞車全部由東海船廠製造,其中鑄鋼件,江南、滬東、上海等船廠協作解決。東海船廠大力改革工藝,採取用牛頭刨床代替大型插床加工78隻齒輪。全廠“一盤棋”,加工絞車的零部件。船體車間工人還革新成功“活絡框形胎架”,每艘船節約胎架鋼材24噸,節省工時68小時。1973年12月完工交船2艘。首船命名“三航樁5”號。1974年完工交船4艘,同型船共建造6艘。
壓樁船主要尺度與性能:總長46米,型寬14米,型深3米,設計吃水1.9米。該船系非自航的壓樁、打樁兩用船,並可兼作起重船用。工作地區以黃浦江為主,兼顧華東沿海港口施工。能壓植及錘擊樁重不超過25噸、長度不超過34米的長樁,也可作40噸及70噸的起重船用。
消防船
上海港務局為加強水上消防工作需要,委託上海船舶設計院設計984千瓦(1320馬力)消防船。東海船廠負責施工設計並建造。李明尚任建造師。1975年3月,開工建造。
該船配備主消防泵2台,副消防泵1台。甲板上架設的曲臂式液壓升降平台,系參考英國消防雲梯技術,上海船舶設計院設計,東海船廠試製,該裝置中的內擺線油馬達,工廠用自製設備試製成功完全符合設計要求(該裝置中有9種閥件,其中16隻閥也是該廠試製中取得成功並鑑定通過)。該升降平台,裝船使用功能良好。
首制船,於1976年1月完工交船。至1979年,同型船共建10艘。第10艘消防船,船東要求修改甲板兩舷為雙護木,作為消防、拖帶兩用船,為南京港務局用。
消防船的主要尺度與性能:船長37.5米,型寬8米,設計吃水3米,航速13節,定員28人。該船為鋼質、單甲板、球艏、單機、可變螺距單槳柴油機港口消防船。主要任務是擔負上海港(銅砂至吳涇航區)的水上消防工作。配備有水、低倍數空氣泡沫及“1211”滅火劑等三種消防系統。配有相應的登船施救消防設備。適用於2.5萬噸級以下的船舶消防搶救,並對港口沿岸設施提供消防保護。
引航船
該船由上海船舶設計院設計,東海船廠施工設計並建造。顧人邦任建造師。1984年6月開工。施工時,該廠起重設備起吊能力受限,船上又裝置中央空調,造船周期延長。試航時,發現船體震動過大,後經設計院修改設計,加強結構後,始解決震動問題。船殼光順,外表美觀。全船管系及塗裝都從放樣、製造、安裝等工序提高質量,得到驗船師和船東讚揚。1985年6月,完工交船。船名:“滬監引3”號。其主要尺度和功能:總長86.63米,型寬13.8米,設計吃水4.4米,航速13.95節,船員50人,總噸位2123.94噸。上海港監使用。主要用於長江口錨地,晝夜為進出上海港的船舶接送引航人員服務。被譽為引航員工作、生活基地。
該船1985年10月6日,應日本海上保全廳邀請,出訪日本,當時改名為“滬監巡54”號,代表交通部海監局訪問東京、神戶、廣島三地港口,歷時20天。
浮船塢
800噸浮船塢 1950年10月,上海船舶修造廠為解決修理長江船舶水線以下部位的塢修場地,利用美國剩餘物資360隻浮箱,俞樂山主持設計了800噸浮船塢,12月開工建造,1951年5月建造完工。
該浮船塢主要尺度:總長65.58米,型寬17.08米,甲板以上最大吃水6.10米,最大沉浮6.80米,最大沉深時排水量約1870立方米,舉力800噸。該船塢是上海解放後首建浮船塢,1952年底,該塢連同附屬設備移交漢口長航局使用。
120噸自航浮船塢 60年代中期,海軍4805工廠設計並建造120噸自航浮船塢,1967年,完成技術設計和施工設計後,開始建造。1970年6月27日,浮船塢順利下水。船名“809”浮塢。1970年8月31日,銅工車間工人,在未經請示,也未做好安全措施的情況下,擅自打開“809”浮船塢通海閥門,進行違章操作,造成該浮塢沉沒的重大事故。後撈起修理,經濟損失12萬元。1970年10月,開始主輔機碼頭試驗和航行試驗,各項技術指標均符合設計要求。1970年10月中旬,浮船塢進行沉浮試驗,10月中旬作進艇試驗,全符合設計要求。其主要尺度與性能:總長41米,設計水線長30米,型寬12米,型深7.1米,設計吃水1.41米,滿載排水量518.17噸,載重量120噸,主機採用3Д12型柴油機2台,航速8.5節。在港灣、島嶼附近海域充當海上浮動修理所。
1971年浮船塢出廠,交付福建基地使用。命名“海塢809”。經多年使用,性能良好,為基地修船作出了貢獻。
“長山”號浮船塢 1976年,上海船舶修造廠設計建造1艘舉力1.3萬噸3節組合式浮船塢“長山”號。該塢有28個壓載水艙,設有中央控制室、空壓機間、船體、木工、電工、油漆、起重、電焊等各種艙室。建造總裝工作由該廠祝源鈞主持,全廠職工同心協力,克服缺乏大型起吊設備和場地狹小的困難,在黃浦江上完成總裝工作。“長山”號的子塢、母塢均按計畫提前於1976年3月25日下水。其主要尺度和性能:總長189.5米,塢牆長167.5米,型寬38米,內淨寬28.2米,上甲板距基線15.0米,抬船甲板至基線4.0米,空塢吃水1.03米,空塢排水量6678噸,工作吃水3.5米,工作排水量2.295萬噸,最大沉梁12.70米,最大沉深時排水量3.532萬噸,在水艙總數28個。
1977年3月1日建成,交江陰澄西船廠使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