崗後洋村

崗後洋村

崗後洋村海拔1000米,夏涼秋寒,常年溫差-5℃~37℃,晝夜溫差大,雨量豐沛,日照時間長,具備香菇生長的優越地理氣候條件,是人工栽培香菇的理想場所。自南宋吳三公發明人工栽培香菇技術以來,村民的先祖們就與香菇結下了不解之緣,代代都有制菇的行家、能手,但是由於本地缺少菇木,建村300餘年來,90%的村民猶如候鳥般一到冬季就攜兒帶女到福建、江西、安徽等省的深山老林去制菇,這一狀況一直延續到1987年。

基本信息

(圖)崗後洋村崗後洋村
崗後洋村位於浙江省慶元縣東部,距縣城39公里。慶(元)壽(寧)省際公路從村前穿過。全村在冊戶數52戶,190人,海拔1028米,有耕地面積124.8畝。山林面積4133畝,其中省級公益林1460畝,毛竹林108畝。近幾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農戶下山脫貧與外出務工逐年增加,到2007年全村已外出29戶,100餘人,實際在家23戶,80餘人,在家農戶的主要生活來源食用菌生產。2006年全村生產食用菌18萬袋,人均收入3258元,在家的23戶中,有9戶是留守老人
崗後洋村海拔1000米,夏涼秋寒,常年溫差-5℃~37℃,晝夜溫差大,雨量豐沛,日照時間長,具備香菇生長的優越地理氣候條件,是人工栽培香菇的理想場所。自南宋吳三公發明人工栽培香菇技術以來,村民的先祖們就與香菇結下了不解之緣,代代都有制菇的行家、能手,但是由於本地缺少菇木,建村300餘年來,90%的村民猶如候鳥般一到冬季就攜兒帶女到福建江西安徽等省的深山老林去制菇,這一狀況一直延續到1987年。

香菇產業

(圖)香菇生產香菇生產
80年代中期,食用菌生產技術發生了深刻的變革,砍花制菇開始為菌種制菇所取代。1986年,人造菇木露地栽培技術傳入嶺頭鄉並取得成功後,崗後洋村黨支部召開會議,決定發動村民開展袋料香菇生產。但村民對新技術一時難以接受,黨支部書記葉余端、支委葉余抗和葉餘生三人自覺當起示範戶。1987年,他們三人靠借貸生產了人造菇木1.50萬段,戶均獲利4000元,第二年就有50%的村民紛紛向示範戶學習菌種制菇生產技術。勤勞的崗後洋人一旦掌握了科學技術就產生了巨大的生產力,出現了香菇生產的熱潮,袋料香菇跳躍式地發展起來,產量直線上升,1988年制菇5萬袋,1989年15萬袋,1990年25萬袋,1991年35萬袋,逐漸形成了規模經營。崗後洋成了菇的海洋,每家每戶房內房外都堆滿了人造菇木,空氣中飄蕩著濃郁的菇香,在坳溪畔的田野上蓋滿了菇棚,長1000多米,占地35畝。菇農生產香菇已由在森林中野外種菇轉向家庭與田園中栽培,生產目的也從原來的解決溫飽轉為發家致富,昔日僱工成為今日僱主,生產繁忙時全村共僱請外來打工人員50餘名。1992年全村生產袋料香菇42萬袋,戶均超萬袋,人均2340袋,其中黨支部書記葉余抗制菇2.30萬段,淨收入2.76萬元,崗後洋後來居上成為中國香菇生產第一鄉--嶺頭鄉的重點專業村。麗水電視台浙江電視台、《中國食用菌信息》雜誌於1991、1992、1993年先後報導了崗後洋村香菇生產飛速發展的事跡,崗後洋村因其小而專的生產特色蜚聲省內外。
推陳出新的制菇技術
崗後洋村的山林以松、杉木為主,香菇生產原料匱乏,均需從外地購買,生產成本很高。為此,村民在擴大生產規模的同時,不斷改進生產技術,提高香菇質量和單產產量。村設有技術學校,團支部經常組織村民學習文化科學技術。村委會還經常邀請專家給菇農上技術培訓課。菇農還訂閱多種報刊雜誌及時獲取新技術信息。村民熱衷於探討技術,並能及時在生產中推廣運用新技術,生產技術水平不斷提高。在品種方面,經過篩選淘汰了原先的中溫品種,推廣了適合本地的低溫優良品種241-4,與其他品種相比,單產可提高25%左右,增值30%以上。從最初的購買生產種發展到自己製作試管母種,並在接種時省去封口環節,僅這一項每段就可降低成本0.05元。香菇加工方面,淘汰了焙籠,全面推廣先進的脫水技術,1992年7戶購買了烘乾機,31戶用上了自製的簡易脫水灶,脫水菇與原來靠陽光曬、用焙籠烘乾的香菇相比,每市斤售價增加了4元。由於發揮了技術優勢,質量和單產產量都有了大幅度提高。每袋乾菇在1.5兩以上,其中葉余端袋產達2兩,段收入2元。香菇則全為厚菇,子實體結實肉細密,菇腳短,大小均勻,菇形圓整,色澤鮮艷,菌褶黃中顯青,均符合出口標準,因而深得客商青睞。依靠科學技術,在成本過高的情況下,獲得了較高的經濟效益,1992年全村產菇5萬斤,純收入50.40萬元,人均2930.20元,在菇鄉慶元縣各香菇專業村中獨占鰲頭。
為獲得更高的經濟效益,村民將目光轉向了少投入、高效益的花菇生產。1992年葉余抗組織一批村民到福建壽寧縣炭山村考察花菇生產。1993年10戶農民試產花菇種5萬袋。崗後洋村被慶元縣食用菌研究所確定為花菇生產試點基地。

村莊建設

崗後洋村山高水冷,土地貧瘠,村民過著稻鐮掛上壁,口裡沒得吃的生活。1949年後苦苦尋覓脫貧致富的道路。60年代利用松林中混生的山蒼籽,進行大面積人工栽培,最多時達到1000畝,成為慶元縣山蒼籽生產基地。70年代大規模進行圍溪造田、平整土地、改造冷水田、開溝挖渠,改善了生產條件,多次得到政府嘉獎。但一直到1986年溫飽問題仍沒有得到解決。1987年後村民才走上發家致富的道路,在發展香菇生產的同時,糧食生產、林業、飼養、茯苓種植等方面也有了較大發展,1992年糧食產量5.50萬公斤,茶葉250公斤,茯苓5000公斤,植樹造林630畝,林木砍伐量236.50立方米。全村經濟純收入56.80萬元,人均純收入3300元。

村莊狀況

隨著經濟的發展,村莊建設日新月異,生活環境獲得了很大改善。據1992年底統計,村民全部住進了寬敞的新房,其中30%為混凝土結構的樓房,房屋占地面積戶均超200平方米。村中央為一占地1畝多的水塘,屋舍經過統一規劃,與水塘平行分三排排列。1993年投資5萬元將村中泥濘的街道改造成長400米,寬4米的水泥路面。整潔的水泥路與綠柳環抱的水塘相輝映,使村內環境更加舒適幽雅。建有大會堂1座,占地500平方米,座位340個,為村民文化娛樂場所。設國小1所,教師1人,學生20人,採取複式教學,全村已普及國中教育,近年來有5人考入大、中專學校。1991年投資2.30萬元建造衛星地面接收站,村民可看到中央電視台一、二套節目,縮短了山溝溝與世界的距離,全村擁有黑白電視17台、彩電15台,冰櫃、錄音機洗衣機等高檔電器也進入大部分村民家中。崗後洋村已實現了通公路、通電話,看上了電視,舊貌換新顏。物質生活富裕了的崗後洋有著良好的精神風貌,村內沒有打群架、賭博等不良現象,社會治安良好,村民遵紀守法、豁達淳樸、尊老愛幼、團結互助,勤勞致富的思想蔚然成風,呈現出一派安居樂業的新氣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