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洋崗

程洋崗

自由藝術家林凱龍:潮汕崇文重教的傳統,在以重視文化著稱的澄海表現得淋漓盡致。眾多的書齋凸顯出程洋崗深厚的文化積澱。

基本信息

程洋崗 位於澄海蓮下鎮,是昔年潮汕出海商貿口岸。從市區可坐8路、旅遊專線103路到達程洋崗。這個6000多人口的小村共擁有大小古榕近30株,古寺10多座,古牌坊、古街、古井、古寨、古驛道等文物古蹟20多處。下車後不進村里可從虎丘山兩峰間的小徑上山頂,可見多處古石刻。山上還有一棵神奇的古榕樹,叫“雞翁古榕”,此樹呈雞狀,在以往既作為當地航海的航標,又是遊子的思鄉樹
自由藝術家林凱龍:潮汕崇文重教的傳統,在以重視文化著稱的澄海表現得淋漓盡致。眾多的書齋凸顯出程洋崗深厚的文化積澱。
澄海旅遊局副局長林澤濤:這裡的村莊是我從小就熟悉的,建築精緻優美,但政府沒錢去保護程洋崗村,這讓我很心痛。
驢友“警官警官”:在我眼中,程洋崗是極美麗的地方,我還要來潮汕的,誰叫我自此種下了潮汕情節?
作為一處有千年歷史的古商鋪旺地,曾經繁榮的商業文化與中原文化一脈相承,因而文人商賈在此地留下的趣聞軼事以及古蹟傳說不勝枚舉。記者初探古港,聽鄉賢講“古”,拾得故事一大籮。
蔡元培曾住“中憲第”
程洋崗有一小巷為狹石巷,巷中有古舊深宅叫中憲第,是清朝末年名聲顯赫的實業家薛同泰的故居。他和光緒年間的揭陽籍大官丁日昌有八拜之交。丁日昌未得志時,受恩於薛同泰。及做巡撫,結交李鴻章便報答薛同泰,為他取得中憲大夫的封贈,建中憲第以為居址。中憲第後通巷的一浮壇上原建有八角亭,紅椽綠瓦,精巧玲瓏,民國初年革命先驅蔡元培曾避難至此,住上一段時間並留有墨寶,使中憲第更具知名度。
宰相劉羅鍋親書“題襟館
程洋崗有四處知名書齋:一為杏園,現為鄉老年人協會會址;一為梅園,曾作產院;一為柏廬,曾為鄉村委會所在地;一為松園,現為民居。清宰相劉墉親筆手書“題襟館”匾額掛杏園書齋廳正上方,該匾杉木質地,長127厘米,高46厘米,厚13厘米,題“題襟館”三字,上款為“壬子春正月”,落款署“劉墉”,並有“劉墉之印”、“石庵”印記。據考,“壬子”為乾隆五十七年(即公元1792年),“石庵”為劉墉字,傳說時任宰相的劉墉,經常體察下情,並與蔡民宗祖交誼甚篤,於是題贈與蔡氏杏園書齋匾額,以示襟懷坦白,以誠相見昭示後人。該匾現保存完好。
宋帝劍劈蛤蟆石
鳳嶺尾閭有一處千秋奇石,名叫蛤蟆石。石在平地,高近三米,形神酷肖蛤蟆蹲坐,栩栩如生,上有“建炎大道”劍書四字。建炎是南宋高宗年號,距今已有幾百年。建炎二年疆巡劍書留刻石上,說明宋高宗時已是溝通閩粵的濱海官驛大道。現石上右角有石痕深刻,相傳宋帝路過此處,見這一蛤蟆擋道,觸景傷情,惱了起來,遂拔出隨身寶劍,暗暗祈禱:能破此石,南宋不亡!遂向蛤蟆石奮力砍去,只聽轟隆一聲,雖冒出點點星火,卻終沒劈開,僅留下這道二寸深的劍痕而已。至今常年流淌著黃泉水。
拐腳鄭坤與雍正皇帝
清康熙年間,程洋崗有個拐腳鄭坤,20多歲,混跡京城,專事臨印、臨字。偶遇太子(後雍正皇帝),與之出入煙館青樓。考得進士後,才得知太子身份,太子邀請他住在雍和宮。鄭坤受雍正指使,臨寫康熙字型,假皇印、手諭、聖旨。到康熙死時,雍正遍發假手諭、聖旨,並在隆科多、莫將阿幫助下順利登基。雍正恐鄭坤泄密惹事,要鄭坤回鄉避風頭。鄭坤與書僮出京城,經商議,怕腳疾引人注目,命書僮走沿海線回家鄉,自己經京廣線至廣州,在廣州與一幫文友飲酒,被毒死,死後被追封為禮部尚書。因為鄭坤行為不端,程洋崗的鄉親少人談起他,其書僮後成為鄉賢。
石虎仰天長嘯虎丘山
差點忘了告訴你,來到程洋崗一定要去爬爬虎丘山,此山不高,海拔才二百多米,但山不在高,在於此處有“古”。登上虎丘山峰,為的是看看多處的古石刻,有陸秀夫的“鳳鳴歧崗”、“虎丘之月”,有明代蔡栗庵的“振衣千仞”,楊任斯的“第一山”,有海瑞的“片羽”,還有康有為、蔡元培、饒宗頤、吳南生等近代名家書題鐫刻。若登上峰頂,北望韓江,南眺大海,煙霧連天,帆影點點,更有甚者,層層疊疊的頑石相互枕倚,猶如一隻仰天長嘯的盤地石虎,所構成的天然“老虎洞”,讓人流連忘返,平添豪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