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崗鄉

崇崗鄉

崇崗鄉位於永德縣東南部,地處老別山脈南段、東南坡、南汀河中游西岸,是永德縣,耿馬縣,鎮康縣三縣結合部。下轄崇崗村、龍竹窪村、團樹村、軍撈村等十一個行政村。

基本信息

(圖)崇崗鄉崇崗鄉

地理氣候

(圖)宗教活動場所-緬寺內景 宗教活動場所-緬寺內景

總體大觀是南汀河西岸一面坡,地理座標東經99°26′、北緯23°52′,東南與耿馬縣勐撒鎮隔南汀河相望,與勐簡鄉村寨相連,南與鎮康軍賽鄉隔南榨河為鄰,西與德黨鎮、大山鄉相接,北與班卡、大雪山兩鄉山水相依。

崇崗鄉境內北高南低,最高海拔2764米(銅廠山頂)、最低海拔540米(南榨河匯入南汀河處)。轄區面積312.4平方公里,人口居住地最高海拔2460米(包山村包山自然村),是永德縣人口居住地海拔最高點。最低海拔550米(戶等)是永德縣人口居住地海拔最低點。鄉政府機關駐地海拔1830米。

氣候總體屬南亞熱帶和亞熱帶交匯的河谷季風氣候,小區立體分布典型。受南汀河氣流的影響,氣候隨海拔高低而成冷、溫、熱垂直成層分布,即沿河濕熱、半坡溫熱、高山冷涼。全年降雨量充沛,多集中於6—10月份,冬春少雨。

歷史沿革

1952年劃入老鎮康縣,置耿馬河外東區(簡稱耿東區),1956年改稱崇崗區,1959年設崇崗公社,1964年為永德縣崇崗區,1969年稱向陽公社,1971年為崇崗公社,1984年改區,1988年改鄉。

農業主產

水稻、玉米、小麥,經濟作物有茶葉、橡膠、核桃。 

農村經濟

(圖)集鎮 集鎮

全鄉按熱、溫、冷氣侯劃分,海拔在1400米以下熱區地帶,土地面積約16.4萬畝,占轄區總面積的35%左右,是橡膠甘蔗胡椒大豆主要種植區;海拔在1400米至1800米的溫帶,面積約21.06萬畝,占轄區總面積的45%左右,是茶葉、泡核桃、烤菸和大小春糧食主產區;海拔1800米以上的冷涼山區面積約9.4萬畝,占轄區總面積的20%左右,是白花木瓜、冷涼水果、低毒大麻主產區。目前全鄉已建成產值上千萬元產業4個:橡膠3.5萬畝,甘蔗2.5萬畝,茶葉1.5萬畝,核桃4萬畝。

崇崗鄉是永德縣唯一的橡膠鄉。1966年西雙版納引種開始種植,目前,全鄉橡膠種植面積達3萬畝,開割面積8000畝,年產值近1000萬元。

特色產業

(圖)橡膠園橡膠園

崇崗鄉立足區位優勢,山壩結合,發展泡核桃、橡膠、甘蔗、白花木瓜、畜牧、茶葉、烤菸、低毒大麻等特色經濟產業,靠特色賺錢。

泡核桃

2001年,鄉黨委政府結合國家退耕還林政策,把泡核桃種植作為全鄉的一項主導產業來抓。在大梁子山統一規劃,連片種植泡核桃12000畝,並根據村規民約制定《管護措施》,聘請管護員加強管護,去年又新種植泡核桃6000畝,使全鄉泡核桃種植累計達2萬畝,實現產值320萬元。種植大戶李根有在原來已種植20畝的基礎上又種植了100畝,還聘請了兩名管護員倍加管護,他指著正在茁壯成長的泡核桃苗對筆者說,以前種植的20畝每年得近2萬元的收入,這次種植的100畝預計十年後將超過5萬元,成為他家的搖錢樹。

橡膠和甘蔗

崇崗鄉充分利用壩區南汀河谷經濟帶優勢,發展橡膠種植,去年新植橡膠3000畝,使全鄉橡膠種植達17000多畝,種植最多的團樹村達7847畝,人均種膠2.3畝。同時,實行種、產、供、銷一體化,在團樹、軍撈等地建成橡膠加工廠12個進行橡膠成品加工,帶動300多農民走出家門進廠務工,實現橡膠產值800萬元,膠農增收500多萬元。甘蔗是崇崗鄉南汀河經濟帶的熱區經濟作物之一,去年種植甘蔗2164畝,全鄉種植甘蔗5010畝,甘蔗產量15000多噸,產值400萬元。

畜牧業和茶葉

為加快畜牧業的發展,鄉里引進了凍精改良技術,從外地引進良種牛進行品種雜交改良。合理規劃豬的養殖,在山區以發展油葫蘆豬為主,半山區以三元雜交和油葫蘆豬相結合,壩區以三元雜交豬為主。拔出專項資金,重點培育養殖大戶,培育出肉牛養殖大戶70戶,養豬大戶90戶,養羊大戶30戶。全鄉大牲畜存欄12077頭,生豬存欄38768頭,山羊存欄4828隻,肉類總產量11000噸,畜牧業產值1350萬元。鄭光發是全鄉的養豬大戶,養肥豬100多頭,養豬讓他每年增收10多萬元,他在街邊蓋起了平頂房,購買了農用車。他高興的說:“是鄉里發展特色經濟引導他養豬,他家才過上了幸福的日子。”茶葉是該鄉的特色產業,也是主導產業之一。鄉里抓主台灣大有集團落戶永德契機,加大茶葉種植力度,建設高優生態茶園,全鄉種植茶葉12000畝,建成高優生態茶園4300畝,建成青毛茶葉加工廠(初制所)35個,茶葉產值530萬元,茶農增收400萬元。

白花木瓜、烤菸、低毒大麻

2005年,該鄉在大落水村種植白花木瓜1850畝,以毛糧集團白花木瓜基地建設項目,在包山、崇崗、軍撈建規劃建12000畝白花木瓜基地。烤菸發展態勢喜人,在黑龍、麻力林兩村種植烤菸784畝,產量1800擔,產值65萬元,畝產值867元,中上等菸葉比例占68%。低毒大麻試種得到成功,去年在包山村試種低毒大麻1020畝(雲麻1號),產值8萬元。同時,該鄉以團樹村為試點進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培育特色經濟林果,在該村種植早熟泡核桃120畝,泡核桃1005畝,西南樺600畝,柚木1002畝,紫膠250畝,胡椒450畝,楊梅1400畝建設高優生態茶園1130畝,其他經濟林果380畝,全村經濟林果種植面積達15732畝,人均經濟林果4.7畝。僅經濟林果一項團樹村農民增收就達350萬元。

萬畝核桃園

(圖)核桃 核桃

永德縣崇崗鄉依託國家退耕還林政策,建成了涉及5個村民委員會的大梁山萬畝泡核桃園。大梁山萬畝泡核桃園連片壯觀,技術含量高,被省上下來檢查的林業工程師稱為全省少有的種植亮點。

崇崗鄉總人口30560人,其中農業人口占了98%,山高坡陡,土地貧脊,“種一山坡收一鑼鍋”成為其真實寫照,遇上自然災害顆粒無收現象時有發生。黨委政府也曾動員農民退耕還林、荒山造林,但因樹種不宜,技術水平低,加之缺水,滑坡,所以成活率極低。年復一年靠國家大批糧食救濟,這種輸血式的扶貧未能使農民從根本上擺脫貧困,廣大農民仍在貧困線上掙扎。

目前,大梁山核桃園總計完成開坑302170個,下種核桃苗302170株,蓋膜3777公斤,施肥4683635公斤,測算畝積13735畝。根據國家退耕還林政策,8年間,種植戶除管護好核桃和少部分田外,多餘勞動力可向外輸出。

人文地理

(圖)佤族關門節 佤族關門節

崇崗鄉境內的少數民族主要有佤族、德昂族,兩個民族均信奉小乘佛教,鄉境內有緬寺兩座。

德昂族佤族每年除過“進窪” (關門節)、“出窪”(開門節)外,還要歡度潑水節。

關門節和開門節:德昂族的宗教節日有“進窪”(關門節),是虔誠的佛教徒最大的淨居把齋節日,從傣歷的九月十五日開始,寺院裡的佛爺停業外出,淨居念經,民眾則以食物、鮮花、錢物供佛,每七天小供一次,虔誠的老年信徒,住在佛寺聽大佛爺講經,直到傣歷十二月十五日(開門節)為此,開門節後,僧侶即可外出。

基礎設施

(圖)鄉村公路 鄉村公路

全鄉11個行政村128個村民小組通公路,共有公路里程227.9千米,(其中:縣鄉公路6.3千米,盤姑公路44.3千米,鄉村公路、村組公路177.3千米)。主要有三大運輸幹道,即向西途經大山、永康聯通羊鎮公路為43千米(縣鄉公路),路面為彈石路。向北經大雪山達臨滄為161千米,向南經鎮康軍賽、耿馬勐簡達孟定78千米。

全鄉共有水利工程196件,有10千伏高壓輸電線路122公里,低壓41公里,全鄉有164個村民小組農戶5966戶通電,全鄉11個村實現了通電話。

組織機構

內設機構
鄉黨委、政府內設機構:黨政綜合辦公室、紀檢審計辦公室、組織人事宣傳辦公室、農村發展辦公室、社會事業發展辦公室、武裝部辦公室。

鄉直屬事業單位(8個)
1、農業綜合服務中心 2、畜牧獸醫 3、林業站4、水利水土保持站5、文體服務中心6、黨校7、村鎮規劃建設管理所8、計畫生育服務所

鄉直屬參照公務員管理事業單位(3個)
1、財政所2、勞保和社會保障工作站3、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辦公室四、縣級派駐行政單位(3個)1、司法所
2、派出所 3、國土所 4、統計站 五、縣級派駐鄉鎮事業單位(1個)1、法律服務所 .

人口衛生

全鄉總人口31230人,其中農業人口30699人。特少民族德昂族居住於團樹村豆腐鋪自然村人口約470人,是永德縣內德昂族唯一的居住地。

全鄉有鄉級衛生院1所,有工作人員9人.村衛生室20個,村醫20名,有新型農村合作醫療點17個,2007年,全鄉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 27200人。

教育

(圖)中學新教學樓 中學新教學樓

全鄉現有兩所中心校--崇崗中心校和天生橋中心校

天生橋中心校是在教育綜合改革中新成立的一個中心校,全校下轄忙蚌、蒿子壩、軍撈、團樹4個行政村和其它行政村的10個自然村,共有校點22個,其中:完小5所、四師一校2所、三師一校1所、二師一校5所、一師一點9個。

崇崗中心校共有學校43所。其中中學1所,完小6所,國小9個,一師一點2個。有在職教師156名,其中公辦112名,代課44名。112名在職公辦教職工中:副高職稱1名,中職29名,初職74名,未評級5名;其他工作人員:會計員1名,中級工1名,初級工1名。44名代課教師中,高中及以上學歷23名;國中及以下學歷21名。在崗156名公代教職工中,本科學歷8名,約占總數的5.1%;專科學歷61名,約占總數的39.1%;中專學歷61名,約占總數的39.1%;高中學歷5名,約占總數的3.2%;國中級以下學歷21名,約占總數的13.5%。

崇崗中心校目前有在校學生2490人,其中,中學生689人,國小生1771人。學前班30名。2007—2008學年初崇崗中心校轄區內共有適齡兒童1788人,已入學1771人,入學率為99%;有適齡少年1294人,國中在校生為689人,毛入學率達53.2%。

扶貧開發

鄉黨委、政府堅持治窮與治愚並舉的扶貧開發方針,貧困地區的生產生活條件逐年得到改善。“十五”期間,全鄉共完成扶貧項目投資1034.6萬元(其中:中央、省、市財政資金608.6萬元,民眾自籌426萬元),用於實施重點村、安居溫飽村、安居房改造和整村推進項目建設,使5000餘人解決了溫飽,脫離了貧困。但由於全鄉貧困人口多,貧困面廣,扶貧開發的任務仍然十分艱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