岺崬話

⑴四縣腔:廣東省梅江區、梅縣、蕉嶺縣、平遠縣、興寧市 上述七個小片的方言,口語中都常常統稱為岺崬話。 從上述記載不難看出,在所處的地理位置上“嶺東”與“嶺南”是不相同的。

岺崬話,又稱新客話、新民話、廣東餵、粵東語,主要為廣東省的東部和北部,以及福建省汀江流域的民眾對當地方言的俗稱,在江西省則常被稱為廣佬話。

分布

岺崬話按口音差別又分為:
⑴四縣腔:廣東省梅江區、梅縣、蕉嶺縣、平遠縣、興寧市
半山鶴:廣東省豐順縣、揭西縣、普寧市、饒平縣、陸河縣、陸豐市、海豐縣、大埔縣
⑶長樂聲:廣東省五華縣、紫金縣、龍川縣、和平縣、連平縣、東源縣、源城區
⑷惠陽話:廣東省惠東縣、惠陽區、惠城區、博羅縣、龍門縣、新豐縣、增城市、東莞市、龍崗區、鹽田區、寶安區;
⑸韶南片:廣東省曲江區、英德市、佛岡縣、翁源縣、始興縣、南雄縣、乳源瑤族自治縣
⑹汀南片:福建省永定縣、上杭縣、武平縣、長汀縣
⑺廣佬片:江西省龍南縣、全南縣、定南縣、尋烏縣等
上述七個小片的方言,口語中都常常統稱為岺崬話。在上述縣域之外也有岺崬話分布,如廣西壯族自治區、湖南省、四川省、重慶直轄市、海南省等。半山鶴又細分為海陸片(陸河普寧)、揭嶺片(豐順揭西揭東)、潮漳片(饒平詔安)、大埔片(廣東省大埔縣)。由於潮漳片口音較為特別,故也單獨歸類為大片。四縣腔裡面的興寧市方言比較特別,有時也單列。長樂聲、惠陽話與水源音方言在分布地域上交迭,但岺崬話常特指非水源音的語言。韶南片與粵北片交迭,但事實上韶南片與粵北片的差別不明顯。

詞義

本詞原義

在本語中‘岺崬’原義即‘山頂’。使用該方言的縣域居民,口語中常將自己的方言稱為岺崬話,其義即山上方言、山里話。在光緒《電白縣誌·卷三》中稱當地艾話為“山話”,艾話(又作涯話)。《永樂大典》記載了潮州府的方言,有這樣的描述:“潮郡其屬於山者,語又不同,謂‘無’曰‘冒’、‘我’曰‘礙’”;《潮州志·叢談志》稱饒平、大埔、豐順、揭陽等縣的山地居民為“山族”(亦作客族、里人)。明朝時期,王守仁把原居潮州府的畲民、輋民重新“編戶齊民”,因此在粵東地區也稱為“新民”。
【漢語拼音】lǐng dōng
【當地讀音】liāng dùng
【字解】①岺,義同‘嶺’,操本方言者慣於將‘嶺’字寫為‘山’字在上,‘令’字在下;②崬,方言字,讀去聲,音同‘棟’,指上方,義同‘頂’

舊詞新考

客家話因誕生於閩粵贛三省交界古嶺東地界,故又稱嶺東語。
這裡講的古嶺東的“古”是指秦漢之前,夏商周至春秋戰國時期。“嶺東”則是有別並相對“嶺南”而言的。據清乾隆《潮州府志》有說,“江西有湖西嶺北之分,廣東則有嶺東嶺南之別。”又據《水經注》載,“‘嶺南’背靠五嶺而面大海,‘嶺東’則為五嶺之東,而窮於海,蓋以五嶺為始,而訖於揭陽也”。又據明《臨汀匯考》載,“五嶺之最東為大庾嶺,大庾嶺之最東為大庾縣之秉嶠,順循其嶺脊而一下,東至包括揭陽屬之海濱,與江西福建分阽(界),至揭陽嶺止,為禹貢揚州域內,而揭陽以西今粵省在五嶺南者皆九州域外”。
從上述記載不難看出,在所處的地理位置上“嶺東”與“嶺南”是不相同的。嶺南在五嶺之南,大庾嶺之西,嶺東則在大庾嶺之東側。嶺南不在古揚州之域而嶺東則屬古揚州域內,地處今閩粵贛三省交界地區的“汀(汀洲,今龍巖、三明市部分)虔(虔州,今寧都瑞金石城)梅(今梅州市)循(循州,今惠州河源興寧五華等地)之地”,而梅州則屬嶺東地域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嶺東,早在新石器時期就有人類活動。據史載,夏商周時期的百越族人,是這裡的主要先民。嶺東的百越族人和嶺南的百越族一樣,原都生活在今閩粵交界處至浙江部分地方,以會稽(今紹興)為都,地處濱海,頗得漁鹽之利,逐步發展,至勾踐時日趨強盛,春秋後期,與吳國一爭高下,圖盛霸業。但至戰國中期勢趨衰微,至公元前306年為楚國兼併,餘部散居於今浙江江南部和福建山區,史稱“百越”。“百越”的一支於戰國後期南徙兩廣。他們為開發中國東南地區作出了貢獻,並與北方長江、黃河流域的巴蜀、荊楚人,秦晉、齊魯人,一道創造了輝煌燦爛的中華文化。

歸類

學術上歸類為客家方言系統,岺崬話尤指客家方言的主流口音,——即粵台片口音群。此詞亦泛指客家方言的八大片口音群,即粵台片、粵中片(水源音)、粵北片(韶關話)、汀北片(清寧話)、寧龍片(贛南話)、於桂片(贛南話)、惠城片(滸城話)、銅鼓片(懷遠聲)。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