岡底斯雪山

岡底斯雪山

岡底斯藏語意為眾山之主。西北-東南走向,與喜馬拉雅山平行,東接念青唐古拉山,海拔6,000~6,500公尺。主峰岡仁波齊峰(藏語︰雪的寶貝)在瑪旁雍錯(Mapam Yumco)以北,海拔6,656公尺,雪線6,000公尺。山頂有28條冰川,面積只有88.8平方公里,以冰斗冰川和懸冰川為主。

 

岡底斯雪山岡底斯雪山

簡介

岡底斯藏語意為眾山之主。西北-東南走向,與喜馬拉雅山平行,東接念青唐古拉山,海拔6,000~6,500公尺。主峰岡仁波齊峰(藏語︰雪的寶貝)在瑪旁雍錯(MapamYumco)以北,海拔6,656公尺,雪線6,000公尺。山頂有28條冰川,面積只有88.8平方公里,以冰斗冰川和懸冰川為主。南坡冰川多於北坡。喇嘛教以岡底斯山為宇宙中心,尊為聖地。尼泊爾人、印度人則以山為濕婆(印度教三尊神之一)的樂園。以瑪旁雍錯為聖湖。香客多來此朝拜。由巴噶經普蘭,沿孔雀河谷有道路通往尼泊爾。岡底斯山地勢高聳,為雅魯藏布江與印度河的分水嶺。印度河上源獅泉河發源於岡底斯山北側,朗欽藏布(象泉河)發源於南側,進入印度境內稱薩特萊傑河(Cis-Sutlej)。岡底斯山南北側均為地震活動帶,近40年間多次發生六級以上地震。

地理
岡底斯雪山岡底斯雪山

橫貫中國西藏自治區西南部,與喜馬拉雅山脈平行,呈西北-東南走向,屬褶皺山。。東接念青唐古拉山脈。長1100千米。海拔約6000米。瑪法木錯以北的主峰岡仁波齊峰,海拔6656米。位於普蘭縣。最高峰為冷布崗日,海拔7095米。喇嘛教以岡底斯山為宇宙中心,尊為聖地。尼泊爾人、印度人則以此山為濕婆(Siva,印度教三尊神之一)的樂園。在佛教中被認為是宇宙的中心,在苯教中被認為是世界的中心。在西藏傳說中,這裡是神的居所。岡仁波齊峰納木那尼峰間的瑪旁雍錯為聖湖。香客多來此朝拜。由巴噶經普蘭,沿孔雀河谷有道路通往尼泊爾。地勢高聳,為內陸水系和印度洋水系的分水嶺。印度河上源獅泉河發源於岡底斯山北側,朗欽藏布(象泉河)發源於山南,進入印度境內稱薩特累季河。岡底斯山南北兩側均為地震活動帶,曾多次發生過6級以上地震。
青藏高原南北重要地理界線,西藏印度洋外流水系與藏北內流水系的主要分水嶺。位於西藏自治區西南部、喜馬拉雅山脈之北,並與後者大致平行。其走向受噶爾藏布—雅魯藏布江斷裂的控制。岡底斯山脈西起喀拉昆倉山脈東南部的薩色爾山脊(北緯34°15,東經′78°20′),東延伸至納木錯西南(約北緯29°20′,東經89°10′),與念青唐古拉山脈銜接。海拔一般5500~6000米。西段呈東南走向,主要支脈阿隆乾累山以同一走向並列於主脈北側,山體寬約60~70公里。位於該段的主峰──岡仁波齊峰(梵文又稱開拉斯峰),乃佛教著名聖山,在佛經中稱為“底息”,為信徒朝拜巡禮之地,據說繞它轉1圈可洗滌罪孽,10圈可以在輪迴中免受苦難,100圈可升天成佛。該峰底部為燕山期花崗岩,其上為厚達2000米的始新世礫岩和砂岩層;峰體呈錐狀。在東經84°左右,山脈轉為東西走向,山體漸寬,至東段寬達100公里。山脈中段因北西、北東兩組構造斷裂活動形成許多縱向塊斷山地和陷落湖盆或谷地,山形零亂、脈絡不清。東段海拔7095米的羅波峰為岡底斯山脈最高峰。岡底斯山脈開始隆起約當白堊紀中期,至早始新世後又經強烈上升。有人認為岡底斯山脈是印度地塊與亞洲地塊中晚始新世相撞、擠壓、斷裂與褶皺上升的結果,兩地塊的縫合線在岡底斯山脈南麓、印度河—雅魯藏布江谷地一帶

氣候

岡底斯雪山岡底斯雪山

岡底斯山脈南側即通稱的藏南地區,氣候溫涼稍乾燥,海拔4000米以下的雅魯藏布江河谷地區為灌叢草原,較高地區為亞高山草原。這一地區草場遼闊,耕地集中,為西藏自治區人口集中,農牧業發達的地域。其北側為羌塘高原內流區,氣候嚴寒乾燥,以高山草原為主。絕大部分土地只宜入牧綿羊和氂牛或為無人居住的荒寂原野。岡底斯山脈的垂直自然帶譜屬大陸性半乾旱類型,基帶為高山草原帶(北坡)和亞高山草原帶(西段南坡)或山地灌叢草原帶(東段南坡),往上依次為高山草甸帶、高山冰緣植被帶及高山永久冰雪帶等。底斯山脈橫貫西藏西南部。為內陸水系和印度洋水系分水嶺。北為高寒的藏北高原,南為溫涼的藏南谷地。海拔5500~6000米。最高峰冷布崗日峰,海拔7095米。其它著名的高峰還有岡仁波齊峰(6656米)等。
地質特徵
岡底斯山西藏自治區岡底斯地區火山岩廣泛分布。時間上從前震旦紀到第四紀都有不同的發育;分布地區上看,前二疊紀火山岩主要分布在西藏的東北部地區;華力西期-印支期火山岩主要分布於中東部地區;燕山期是西藏火山岩發育的鼎盛時期,主要分布於西藏的中南部地區;喜馬拉雅期火山岩主要分布於岡底斯地區和其北部的可可西里地區。剖面研究表明,這套火山岩由南向北可分為3個噴發旋迴:第一旋迴由安山質-英安質-流紋質熔岩、火山碎屑岩組成;第二旋迴由安山岩組成;第三旋迴以含鹼較高的粗面-英安質熔結凝灰岩安粗岩為特徵。3個旋迴反映了火山作用以間歇性的爆發和噴溢為特徵,而且,從早期至晚期岩漿由中性向中酸性和偏鹼性演化。
礦產資源

岡底斯雪山岡底斯雪山

岡底斯山位於岡底斯山脈中東段的這個銅礦帶的遠景資源量可達2300萬噸。專家指出,這個銅礦帶由三部分組成:岡底斯中南部的礦帶東西長約360公里,南北寬約30至40公里,遠景資源量可達1500萬噸以上;岡底斯南緣的礦帶長100公里以上,寬約10至15公里,銅資源量可達300萬噸以上;岡底斯中部的銅資源量遠景可達500萬噸以上。這一世界級銅礦帶不僅蘊藏著大量的銅,而且富含鐵、金等其他礦床,鐵礦的遠景量在兩億噸以上。隨著這一地帶十多個銅、金礦的陸續發現,地質工作者加快了工作步伐。 神秘文化
岡底斯山又名“凱拉斯”,意為“雪山”。自古以來是中亞和東南亞各地人們仰慕、朝聖和旅遊的聖地。印度有一寺廟叫“濕婆神廟”,印度語稱“凱拉散塔”,其建築結構也酷似此山。《往世書》還認為,印度教的財神閻婆羅所統治的國度就在此山,山周圍的幾座山峰就是財神的寶庫。耆那教也視岡底斯山為一座有靈性的聖山,是該教創始人勒夏巴哈獲得解脫的地方。岡底斯山脈
佛教對此山有多種描述,按照密宗講,它象徵密宗中本尊勝樂和佛母金剛亥母;還有的佛教徒則認為佛陀便居住在此山,它周圍有五百羅漢侍守。苯教認為此山是萬山之王,是諸天神的住處,是天神下凡和升天的天梯,還有個苯教神祗住在此山。可見,岡底斯山在西藏宗教中的崇高地位。主峰岡仁波齊是佛教著名聖地。岡底斯山文化學家認為藏族文明的曙光——誕生在象雄中部的微莫隆仁地方。古代文獻中說象雄西起大食,東至安多,而微莫隆仁大約在今岡底斯山下、瑪旁雍措湖邊的古格地方。因此,岡底斯山和瑪旁雍措周圍是藏族文明的先驅苯教的發源地。事實上,微莫隆仁早已因是苯教創始人先饒米沃且的降生地而聞名。苯教發源於岡底斯地區,對它崇拜由來已久。巍峨的岡底斯山及其周圍的湖泊、河流等大自然造就了崇尚自然界的苯教,而古代藏人又被這天地間的龐然大物所震懾,因此對它產生敬畏繼而是崇拜心理,並尊它為象雄王國的神魂山。苯教還認為天像一蓋傘,地像一蓮花,岡底斯山就是傘把和蓮花的根莖;它處於世界的中心,是諸天神的住處,是連線天上人間的天梯;祖師先饒米沃且之化身就是沿著天梯下凡的,還有360位本教的神住在此山中。岡底斯山不僅是苯教的發源地,也是印度教大自在天派的發源地。有些學者進一步推測分析認為,東南亞地區的許多宗教,諸如苯教、印度教、耆那教、祆教皆屬一個源頭,最早都起源於岡底斯山。在岡底斯的名字里,“岡”為藏語,意即“雪”,“底斯”為梵語,“雪山”之意,兩種文字合二為一得此名稱。《底斯山湖志》有言:岡底斯山為群山之王,高不可攀,直聳雲霄,山脈雪峰林立,天寒地凍。山上時常可見冰凌晶瑩、冰筍、冰蘑菇冰清玉潔,山洞如同水晶宮,山峰之間多有凌空橫架的冰橋。岡底斯山除了巨岩疊嶂、大石壘壘,便是冰雪世界。主峰岡仁波齊則像國王的龍床,周圍群峰則是他的臣民。東邊的萬寶山傳說是佛祖釋迦牟尼登臨過的山,西有度母山,南有智慧女神峰,北為護法神大山……按照佛教密宗的說法,岡底斯山是勝樂大尊的聖地。因此,尊勝樂為本尊的佛教噶舉派歷來把雪山作為修行之地,在神山至今仍有許多保存完好的修行洞。按照佛教顯宗的說法,岡底斯是十六羅漢中出支羅漢的聖地。據說當年孟加拉高僧阿底峽入藏傳教,行至神山腳下,依稀聽到山上有敲擊檀板之聲,以為是羅漢中午用餐之時,便對眾人說:“羅漢敲午鍾了,我們也用膳吧。”傳說自此以後,凡來岡底斯山朝聖者,如是有福之人,便可聽見檀板敲擊之聲。岡底斯是一種文化。人類把心中最崇高的希冀賦予她,把轉世輪迴和通往天堂的幸福寄予她,她成為人類心中的點金石,給無數信徒及所有平淡無奇的人生髮出靈性的神光,人們對她頂禮膜拜。來岡底斯朝聖,是佛教徒、印度教徒、本教徒或印度耆那教徒的畢生夙願。對於那些來自拉薩、四川、青海、甘肅、雲南的藏民,對於那些來自印度、尼泊爾、不丹或巴基斯坦的信徒而言,岡底斯朝聖之途無比神聖,同時也是充滿艱辛。一般人很難想像,兩隻腳板走上半年甚至一年,走過幾千里路雲和月,有的要穿過無人區,有的要翻越喜馬拉雅山,有些人甚至倒在朝拜的路上。朝聖過後能夠平安回到家鄉的人,處處受人敬重。據說過去在印度、不丹和尼泊爾,教徒和喇嘛前往朝山時,在國內可以免費乘坐馬車。居住在岡仁波齊附近的阿里人是幸運的,他們擁有岡底斯就擁有了一種至尊和財富,他們去尼泊爾、印度或青康藏區,只要一說他們來自岡仁波齊,就會受到特殊禮遇。印度教徒認為,只要朝拜過岡底斯山,其他的山就不必朝拜了。圍著岡仁波齊轉一圈(約六七十公里),可洗盡一生罪孽;轉上十圈,可在五百輪迴中免受地獄之苦;轉上百圈,便可以升天成佛。每12年一次的馬年朝山盛會更是延續至今。人們都相信,馬年來岡底斯朝聖一次,等於常年朝拜13次,因為大小眾神都會在馬年聚集於此。
主峰岡仁波齊

岡底斯雪山岡底斯雪山


岡仁波齊是世界公認的神山,同時被印度教、藏傳佛教、西藏原生宗教苯教以及古耆那教認定為世界的中心。崗仁波齊並非這一地區最高的山峰,但是只有它終年積雪的峰頂能夠在陽光照耀下閃耀著奇異的光芒,奪人眼目。加上特殊的山形,與周圍的山峰迥然不同,讓人不得不充滿宗教般的虔誠與驚嘆。岡仁波齊,位於東經81.3°,北緯31°海拔6638米(另說海拔6714米),是岡底斯山的主峰。岡仁波齊峰形似金字塔(藏民稱象“石磨的把手”),四壁非常對稱。由南面望去可見到它著名的標誌:由峰頂垂直而下的巨大冰槽與一橫向岩層構成的佛教萬字格(佛教中精神力量的標誌,意為佛法永存,代表著吉祥與護佑。岡仁波齊峰經常是白雲繚繞,當地人認為如果能看到峰頂是件很有福氣的事情。
 岡仁波齊在藏語中意為“神靈之山”,在梵文中意為“濕婆的天堂”(濕婆為印度教主神),苯教更是發源於此。從印度創世史詩《羅摩衍那》以及藏族史籍《岡底斯山海志》、《往世書》等著述中的記載推測,人們對於岡仁波齊神山的崇拜可上溯至公元前1000年左右。據苯教經典描述:一條從岡仁波齊而下的河,注入不可征服的湖泊——瑪旁雍湖。有四條大河由此發源,流向東、南、西、北四方。流向東方的是當卻藏布馬泉河(下游為布拉馬普特拉河),綠寶石豐富,飲此水的人們如朗駒一般強壯;流向南方的是馬甲藏布岡底斯山脈
孔雀河(下游為恆河),銀沙豐富,飲此水的人們如孔雀一般可愛;流向西方的是朗欽藏布象泉河(下游為蘇特累季河),金礦豐富,飲此水的人們壯如大象;流向北方的是森格藏布獅泉河(下游為印度河),鑽石礦藏豐富,飲此水的人們勇似雄獅。每年有絡繹不絕的來自印度、不丹、尼泊爾以及中國各大藏族聚居區的朝聖隊伍,使得這裡的神聖意味綿延了幾千年。據說佛教中最著名的須彌山也就是指它。據《佛學小辭典》:須彌,山名,一小世界之中心也。前佛教時代的象雄苯教時期,岡仁波齊被稱為“九重(萬)字山”,相傳有苯教的360位神靈居住在此。苯教祖師敦巴辛繞從天而降,此山為降落之處。在公元前5-6世紀興起的耆那教中,崗仁波齊被稱作“阿什塔婆達”,即最高之山,是耆那教創始人瑞斯哈巴那剎獲得解脫的地方。印度人稱這座山為Kailash,也認為這裡是世界的中心。印度教里三位主神中法力最大、地位最高的濕婆,就住在這裡。而印度的印度河、恆河的上游都在此發源,所以,現在在岡仁波齊見到大批的印度朝聖者就不奇怪了。幾個世紀以來,岡仁波齊一直是朝聖者和探險家心目中的神往之地,但是至今還沒有人能夠登上這座神山,或者說至今還沒有人膽敢觸犯這座世界的中心。旅行者把目光投向這塊聖潔之地不過是最近幾年才有的事,不過人數依然不多,這或許是一件值得慶幸的事情。岡仁波齊周圍共有5座寺廟。年日寺為轉山第一站,以後依次為止拉浦寺、松楚寺(也稱幻變寺)、江扎寺和賽龍寺,其中後兩座寺位於內線。這五座寺廟都有不少膾炙人口的傳說故事,並留存有豐富的雕刻、塑像、壁畫等文物,但如今都程度不同地毀壞了。
旅遊須知
去神山一定要辦邊境通行證,在巴噶會有檢查站查邊境證,從阿里南線到塔欽和塔欽到普蘭都會經過,或許有些時候還會有流動的檢查哨。來神山的休息地方是山下的小村—塔欽(Darchen),很多人也稱它叫大金寺。這裡不通班車,只能搭順風車或是包車。有五條路可以到達這裡,除去尼泊爾和印度的兩條朝聖線路不談,另有三條是:阿里北線拉孜-措勤-改則-革吉-獅泉河-塔欽,距拉薩2021千米,距拉孜1670千米。阿里南線薩嘎-仲巴-巴噶-塔,距拉薩1338千米,距拉孜847千米。南線是去神山最直接的一條路。沿雅魯藏布江上游峽谷而上,沿途可欣賞岡底斯山和喜馬拉雅山的壯麗雪峰,偶爾還能見到藏羚羊。這條路是汽車自然壓出來的,並無人修整,過去逢雨季時,車子很容易在過河的時候熄火,現在主要的河流小溪上都架起了水泥公路橋,不大會出現陷到河床里幾天出不來的情況了。新藏線喀什-葉城-麻扎-界山大坂-多瑪-日土-獅泉河-門士-塔欽,距喀什1671千米。從神山北面來主要乘來往獅泉河和普蘭之間的貨車,距離330千米,車程一天半。從南面來,除了租車外便是搭便車,一段一段地推進。車輛如果不進大金寺的話,便要在大金寺以南7千米處的巴噶檢查站下車,再徒步到大金寺住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