岙底謝村

岙底謝村

岙底謝村位於浙江省台州市三門縣西南部。東靠馬鞍腰山麓,南近香山村,西毗周家,北傍大平山。點狀聚落,屬山區。自80年代改革開放以來,出了兩位省級農民企業家,使村民脫貧致富,人均收入已達1500多元,成為名揚一方的富裕村。

基本信息

(圖)領導慰問領導慰問

岙底謝村位於浙江省台州市三門縣西南部。東靠馬鞍腰山麓,南近香山村,西毗周家,北傍大平山。點狀聚落,屬山區。以村處山岙之底(盡頭),謂該山岙已謝(截)此為止,村因取名為岙底謝。民國時期屬珠溪鄉。1949年屬珠岙鄉。1954年成立岙底謝初級社,1956年轉為高級社。1958年公社化後為珠岙人民公社三聯大隊。1983年改稱珠岙鄉岙底謝村。1985年屬珠岙鎮。1992年有38戶,148人。地處山窩旯旮的岙底謝村,自80年代改革開放以來,出了兩位省級農民企業家,使村民脫貧致富,人均收入已達1500多元,成為名揚一方的富裕村。

歷史信息

1949年前,岙底謝村不到20戶人家,地處荒僻的山溝,人均不到2分地。村民以挑擔、結漁網維持生計,靠番薯乾填飽肚子。終年辛勤勞動,不得溫飽,還受國民黨抽丁、苛捐雜稅之苦和大村封建勢力欺凌,以及土匪搶劫,村民苦不堪言。現尚健在的老支書陳賢勸親眼看到該村三次被土匪洗劫一空。農民企業家陳世興的爺爺,農忙種田,農閒肩挑貨擔,穿村走巷做起小本生意,成為當時全村數一數二的富戶。但連遭土匪搶劫兩次,花去銀圓300多元,想過好日子的美好願望終成泡影。一雙拜堂鞋一直穿到壽終正寢。
50年代土改中,岙底謝農民分到了土地,生活開始改善。在農業集體化時,依靠集體力量,植樹造田,改變山村生產條件,提高糧食產量。由於人多田少,單一經營,生活仍很貧困。直到改革開放,落實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村民從土地上解放了出來。興辦工廠的,入廠做工的,去寧波承包種田的,外出經商的,以及種茶的、養兔發展畜牧的,廣開門路,多方經營。還家家戶戶從事抽生膠線副業。經濟發展後,新建了國小校舍;蓋起了大會堂;投資1萬多元為村民安裝了電燈,接通了自來水。近幾年,新造磚混結構樓房40餘間,電視機、錄像機、洗衣機、電冰櫃等家用電器也進入了山村。現在的岙底謝村,兩岸青山對峙,鬱鬱蒼蒼;沿山梯田層層,牛羊成群;幢幢新建樓房,沿山而築;每戶小小院落,引坑水繞屋環流,潺潺有聲。村民很多不用柴禾,改用電力、煤氣;番薯乾已不是主糧,而是餵豬的飼料。收入年年增加,日子越過越紅火。

經濟發展

(圖)岙底謝村老年活動

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岙底謝村崛起兩位辦廠能人:一位是陳賢海,一位是陳世興。陳賢海,3歲就失去了父親,是靠母親織線緝網拉扯成人的窮孩子。1973年,剛剛20歲的陳賢海萌發窮則思變的雄心,從生產隊長開始走上村辦橡膠廠負責人、珠岙電器廠供銷科長的企業之路。1984年9月,珠岙鄉人民政府又讓他組織人馬籌建三門皮革製品廠。到1987年底,該廠產值翻兩番。1992年,除制皮外,開始生產皮鞋,產值1300萬元。1993年初,該廠成立浙江帥特鞋業有限公司,與日本企業合資經營。年產各檔男、女皮鞋12萬雙,產品70%銷往日本,30%銷往上海、北京等各大城市。經輕工業部上海監測站鑑定,皮鞋質量上乘。
隨著工廠的興旺發達,陳賢海從一個農民成為在中國農民鄉鎮企業管理研究班進修的大學生。自1985年以來,連續被評為縣、地區鄉鎮企業先進工作者和優秀共產黨員。1988年6月,獲浙江省農民企業家稱號。1989年,三門皮革製品廠被授予台州地區明星企業稱號。陳賢海被推選為地區企業家協會理事兼副秘書長。
陳世興,出生於1949年,當過農民,參過軍,復員後參與興辦企業。1984年4月,三門縣橡膠製品廠在珠岙鎮創辦,他任廠長。第二年,該廠產值突破500萬元。1988年,被評為三門縣先進企業。1989年,產值1080萬元,居全縣國營、二輕、鄉鎮工業企業第三位。1992年,該廠產值1520萬元,稅利超過200萬元。產品橡塑並用輸送帶獲七五全國星火博覽會金獎、全國適用新技術展覽會金獲,並被浙江省人民政府評為省科技進步四等獎。是三門縣唯一獲科技進步獎的企業。陳世興被授予浙江省農民企業家稱號。陳賢海、陳世興闖出工業發展的道路,懷著一顆造福桑梓的赤誠之心,努力為家鄉脫貧致富服務。吸收部分村民入廠做工,年人均收入3000元,改變了村民世代務農的傳統習慣。還慷慨解囊,各資助5000元,使山村安裝電燈、用上自來水。村民有天災人禍,又樂於幫助解難。村民們稱他們是山村里兩條騰飛的金龍,為全村普降甘霖,帶領大家走上富裕之路。

民風淳樸

岙底謝村民勤勞淳樸,熱情好客,有著良好的傳統。抗日戰爭時期,天台、三門等縣的農民,從亭旁挑私鹽,為避開鹽警劫鹽,村民總是熱情招待,端凳遞茶,安排歇息。凡遇過路客商來到村莊,逢晝一餐,逢夜一宿,成為自覺執行的村規。
1949年後,村黨支部、村委會,在加強物質文明建設的同時,更重視精神文明建設。經常向村民進行愛黨、愛國、愛家鄉、愛勞動和遵規守法的教育,使村民自覺維護良好的村風。尤其是在改革開放後,人們手頭的錢多了,社會上出現賭博、偷竊等不良現象的時候。岙底謝村幹部細心做好村民思想工作,鼓勵走出去在改革大潮中闖蕩,學習外地的技術和經驗,發展本村經濟。而把外界的不良現象,拒之村外。有幾次,外村一些賭徒企圖入村聚賭,被村幹部發現,嚴詞規勸,將其趕走。40多年來,岙底謝村從來沒有出現過賭博現象。即使春節期間,也只有陪客人打幾盤撲克娛樂消遣,從不賭錢。無偷,也是岙底謝村的優良村風。有人將東西放在屋外,夜裡忘記收回家裡,看見的人就會大聲叫喊,讓主人收回。碰到一隻陌生雞跑來,也要前屋問後屋,問清誰家的雞走失了。有人將贓物拿到村里出賣,價格便宜也沒有人買。如知道來歷的,就去報案,讓被竊者追回。長期保持這樣良好的村風,村民引以為豪。可謂道不拾遺,夜不閉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