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工程技術學院

山西工程技術學院

山西工程技術學院(Shanxi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簡稱SXIT),成立於1984年,位於山西省陽泉市。山西工程技術學院前身是成立於1984年的山西礦業學院陽泉煤炭專科班,它與共和國的改革開放發展同步,不斷發展壯大。1986年更名為陽泉煤炭專科學校,2001年增掛太原理工大學陽泉學院並開始本科教育。2002年暫代陽泉市增掛陽泉職業技術學院校牌,承擔高職教育教學任務。經過30年的艱苦奮鬥,學院得到了長足的發展。2014年,經教育部批准設立山西工程技術學院,學院躋身山西本科序列的第5所工科院校,一所嶄新的現代化本科院校矗立在三晉大地上。目前,校園占地面積1105.49畝;校舍建築總面積25.74萬㎡;教學儀器設備總值10570萬元;圖書館館藏紙質圖書68.43萬冊,建有較為完善的現代電子圖書系統和計算機網路服務體系。學院現有全日制在校生10303人,學院現有10個教學系部,16個本科專業,30個專科專業。學院緊密結合地方經濟和煤炭行業發展需要,不斷調整和最佳化專業結構,已經逐步形成以工為主,經、管、法等協調發展,特色鮮明的學科專業體系。

基本信息

歷史發展

山西工程技術學院山西工程技術學院
一、山西礦業學院(陽泉煤炭專科班)1984年山西礦業學院(陽泉煤炭專科班)創立。

二、陽泉煤炭專科學校1986年,山西省人民政府下文同意成立陽泉煤炭專科學校,仍歸陽泉市人民政府領導。1990年,陽泉煤炭專科學校由山西教委接管。

三、太原理工大學(陽泉學院)【本科】陽泉職業技術學院【專科】2001年4月,山西省人民政府同意其與太原理工大學合署創建——太原理工大學(陽泉學院)(本科),並開始本科教育。

2002年4月,山西省人民政府同意正式成立陽泉職業技術學院。在具體實施中,陽泉職業技術學院只是在太原理工大學陽泉學院、陽泉煤炭專科學校的基礎上建立,其它幾校未併入。由此,陽泉職業技術學院與太原理工大學陽泉學院分別面向全國與山西招生。

四、陽泉工程學院(籌)2013年6月19日,教育部批准太原理工大學(陽泉學院)在太原理工大學(陽泉學院)的基礎上籌建陽泉工程學院。

2014年2月,通過教育部批准陽泉工程學院(籌)---去籌成功,正式成為山西省屬普通本科院校。具體實施中陽泉工程學院只是在太原理工大學(陽泉學院)的基礎上建立,陽泉職業技術學院未併入,陽泉職業技術學院從中脫離出來,成為獨立的學校。

五、山西工程技術學院2014年5月,正式更名為:山西工程技術學院。學校代碼14527.這是陽泉市第一所本科院校,是山西省第五所工科本科院校,同時,這也是山西全省唯一一所煤炭類本科院校。

學術科研

科研成果

榮獲省級教學成果獎6項,省級及以上教研課題立項20項。教師主編教材130部,其中9部為國家級規劃教材。承擔省級科研課題14項,出版專著24部,中文核心期刊發表學術論文83篇。獲得授權專利69項。校企合作、校際合作、承擔企業科研項目16項,涉及橫向科研經費656.4萬元。2012年起陽煤集團每年投入科研經費500萬元,用於開展科技攻關和基礎項目研究。校刊《教研與科研》創刊於2006年,已出版32期。

科研機構

重點實驗室:量子調控產業套用研究中心

實訓中心

實驗實訓管理中心成立於2007年,包括四個部門:設備管理部、實踐教學部。

負責全校的實驗實訓設備管理、實踐教學安排、校園網路管理、現代教育技術設備的管理、職業技能培訓與鑑定等管理工作。

學術合作

2015年4月17日,學院與美國費斯克大學簽署合作協定。

辦學條件

院系專業

截至2015年,山西工程技術學院下設10個教學系部,共有本科專業16個,專科專業30個。
系名 本科專業(16個) 專科專業(30個)
採礦工程系 採礦工程、安全工程、採礦工程(煤層氣方向) 煤礦開採技術、礦井通風與安全、煤炭深加工與利用
地質與測量系 測繪工程、勘查技術與工程 工程測量技術、工程地質勘查、礦山地質
機械電子工程系 機械電子工程、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機械工程 數控技術、機電一體化技術、機械製造與自動化、礦山機電
信息工程與自動化系 電氣工程與其自動化、自動化、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計算機套用技術、電氣自動化技術、供用電技術(煤礦供電方向)
建築工程系 土木工程、工程管理、工程造價 建築工程技術、工程造價、建築裝飾工程技術、礦井建設
城鎮規劃、道路橋樑工程技術
管理工程系 財務管理 會計、電子商務、物流管理、旅遊管理
經濟貿易系 投資學 國際經濟與貿易、證券投資與管理、市場行銷、金融保險
社會科學系
法律文秘、廣告設計與製作、動漫設計與製作

師資力量

截至2016年,山西工程技術學院共有專任教師359人;專任教師中具有研究生學歷學位的教師256人;具有副高級專業技術職務以上的專任教師128人,其中教授24人。外聘教師72人。省級優秀教學團隊1個,省級教學名師6名,省級優秀教師14名。

山西省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王玉清鄧慶陽、張素梅、史美青趙彤涌孔曉莉

教學建設

截至2015年,山西工程技術學院共有山西省特色專業3個,省級精品共享課程7門,國家級教學改革試點專業1個,省級教學改革試點專業1個。實驗教學中心5個,學校榮獲省級教學成果獎6項。
山西省教學改革示範專業:工程測量技術。
校級特色專業:採礦工程專業、工程地質勘查。
山西省高校特色專業:測繪工程。
實驗教學中心:煤礦開採與安全實驗教學示範中心、煤礦開採關鍵技能操作虛擬仿真實驗中心、GE智慧型平台自動化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煤礦機電實驗教學中心、電工電子實驗教學中心。

精品課程

省級精品課程
序號 單位 課程名稱 負責人
1 機械電子工程系 採掘機械 郭曉娥
2 建築工程系 結構力學 孟勝國
3 基礎教育部 英語 劉俊紅、冉映
4 機械電子工程系 工程製圖 陳彩萍
5  建築工程系 工程項目管理 王芳
6 信息工程系 計算機套用綜合實訓 劉紅梅
7 信息工程系 VisualFox6.0程式設計 李珍香
校級精品課程
序號  單位 課程名稱  負責人
1 建築工程系 混凝土結構設計原理 梁利生 
2 體育部  大學體育 張龍
3 地測系 工程測量學 寧永香
4 社科系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 史華紅
5 社科系 CorelDRAW平面設計 蘇穎
6 資源系 GPS測量技術 薛迎春
7 採礦系 井巷工程 姜有

院系建設

採礦工程系
山西工程技術學院山西工程技術學院
始建於1984年,現有採礦工程、安全工程、採礦工程(煤層氣方向)3個本科專業以及煤礦開採技術、礦井通風與安全、煤炭深加工與利用3個專科專業。其中,煤礦開採技術專業2011年評為山西省特色專業建設項目,同時為中央財政支持的提升專業服務產業發展能力項目。採礦工程系教學設施完備,教學手段先進,實驗條件良好、功能齊全。現有實驗室,模擬礦井掘進巷道實訓基地,煤礦井下實景模擬安全生產教育培訓基地,另有陽煤集團新景礦等校外實習基地。採礦工程系現有專任教師31名,其中教授3名,副教授9名,高級工程師1名,高級實驗室1名,博士研究生4名,碩士研究生14名,專業帶頭人5名,骨幹教師6名,省級“雙師型”優秀教師2名。在教學、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績。我系教師主編、參編教材、專著23部,發表省級以上學術論文59篇,省級教研課題5項,國家級課題1項,獲得8項專利,參與技術服務(培訓)項目4項。多名學生榮獲山西省”興晉挑戰杯”、“大學生創業計畫”科技製作國家級、省級獎勵。畢業生以綜合素質高,社會適應能力強,深受用人單位的好評,山西省五大煤業集團是該系學生的就業主渠道,就業率多年來均達到95%以上。
地質與測量系
於2011年6月經學校系部調整獨立設系,所屬專業有:測繪工程(本科)、勘察技術與工程(本科)、工程測量技術、工程地質勘查、礦山地質等。其專業前身為1988年建立的陽泉煤炭專科學校地質測量專業,後經歷地質測量與城鄉規劃、地質工程、測量工程、城鄉規劃、旅遊資源管理等專業發展,以及近三十年的教育教學全面改革創新而來。其中“工程測量技術”為山西省教學改革示範專業;地質與測量系現擁有專任教師29名,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8人,講師11名,助教8名,3人擁有博士學位,20人獲得研究生學歷學位;校外兼職教授2名,高級工程師3名。本專業教師承擔山西省教育廳、山西省科技廳等省級教科研項目6項,發表論文26篇,出版教材4部,專著5部,省級教科研項目獲獎4項,市級獲獎1項。地質與測量系擁有完善的理論教學體系和完整的實踐教學體系,分別在太原新晉岩土工程勘察檢測有限公司、陽泉測繪處、陽泉國辰設計有限公司、陽泉國土資源局、陽泉新宇岩土公司等5個單位建立了運行良好的校外實習基地。
機械電子工程系
於1984年伴隨著學院的誕生而成立,又伴隨著學院的改革發展逐步壯大,是我院建立最早的系部。現設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本科)、機械電子工程(本科)、機械工程(本科)、數控技術、機械製造與自動化、機電一體化技術、礦山機電等專業。其中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已通過教育部前期評估為國家級試點專業;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為山西省特色專業;數控技術實驗室被教育部、國防科工委、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授予“數控技術套用領域技能型緊缺人才培訓基地”,機電一體化實習基地獲中央財政支持的重點建設的實訓基地。該系擁有先進設備的數控技術實驗室、電機傳動與控制實驗室、流體傳動與控制實驗室、供配電模擬系統實驗室、機器人創新實驗室等16個專業實驗室,10個校外實習基地。該系有專職教師44人,其中教授5人,占專職教師的11.4%,副教授12人(含高級實驗師1人),占專職教師的27.3%,講師18人(含實驗師3人),占專職教師的40.9%,助教9人,占專職教師的20.5%;碩士及以上24人(含博士2人),占專職教師的54.5%。兼職教師13人。另外,具有雙師型素質的教師17人(其中省級教學名師1人,省級優秀教師3人)。省級優秀教學團隊1個。
信息工程與自動化系
創建於1995年,1999年更名為信息工程與自動化系,簡稱信息系。信息工程與自動化系設有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自動化、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等3個本科專業(培養四年制普通本科生及兩年制專升本學生),電氣自動化技術、供用電技術(煤礦供電方向)、計算機套用技術等3個三年制專科專業。信息工程與自動化系專業建設,堅持區域性、套用性、適用性、超前性、穩定性和靈活性相結合,以市場經濟為導向,主動適應區域經濟和煤炭行業發展的需要,努力打造品牌專業,彰顯專業特色。信息工程與自動化系擁有一支職稱、學歷、年齡結構合理,學緣構成最佳化,基礎理論紮實,專業技能精湛,愛崗敬業,銳意創新的教師隊伍。設有6個教研室,共有專任教師33名,兼職教師10名,省市知名學者、教授長期擔任客座、名譽教授,有穩定的專兼職教師隊伍。其中兼職教師均為高級技術人員,專職教師中,有教授5名,副教授(含高級講師、高級實驗師)11名。注重教材建設,積極開展科學、教學研究,信息工程與自動化系教學設施完備,教學手段先進,圖書資料豐富,實驗實習條件良好、功能齊全。
建築工程系
設立於2000年3月,現有土木工程(本科)、工程管理(本科)、工程造價(本科)、建築工程技術、工程造價、建築裝飾工程技術、礦井建設、城鎮規劃、道路橋樑工程技術九個專業。建築工程系現有教職工49名,其中,擁有高級職稱的教師15名,有碩士以上學位的26名;省級科研立項課題6項,出版教材50餘部,其中主編14部,發表論文100餘篇,其中EI收錄論文2篇,中文核心論文10餘篇;建設有省級精品資源共享課2門,獲國家實用新型專利1項。建築工程系擁有完整的教學體系和完整的產學研結合體系,建築材料、土工、力學三個實驗室,是學校的三個重點實驗室,另有建築施工工藝等示教室,建有陽泉華通路橋集團有限公司、中國第十三冶金建設有限公司、山西中方森特有限公司建築設計研究所陽泉分院、山西嘉盛工程造價諮詢有限公司陽泉和信分公司等多個校外實習基地,實現了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有機結合,為提高學生的實踐和創新能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建築工程系建系以來為國家培養了多名工程技術人才,畢業生實際就業率在98%以上。
管理工程系
成立於2007年1月。現設有財務管理(本科)、會計、電子商務、物流管理、旅遊管理專業。我系擁有專業實驗室2個,校外實習基地5個。現有教授3人,副教授10人,高級會計師2人,高級經濟師1人,講師15人,助教4人;博士2人,碩士20人。同時注重對學生綜合素質、實踐能力和敬業創業精神的培養。堅持以教學為中心,狠抓教育教學質量和教學改革,加強產、學、研相結合,探索模組化的課程設定和一體化的教學手段和方法,建立了5個校外實習基地,始終把辦出特色,培養生產、建設、服務與管理第一線套用型高級專門人才作為辦學目標,嚴格教學管理,加強課程建設。該系十分重視教學工作,積極參與教改項目。由於該系各專業的設定符合行業和地方經濟建設的需要,所培養的學生具有較高的綜合素質和較強的專業能力,深受用人單位的歡迎。
經濟貿易系
成立於1999年,現有教職工19人,其中專任教師13人。有副教授4人,講師8人;博士1人,碩士研究生12人;省級“雙師型”教學名師、優秀教師各1名。常年聘請3位行業專家參與教學,指導實踐性較強的課程及實訓環節。現開設五個專業:投資學(本科)、國際經濟與貿易、金融保險、證券投資與管理、市場行銷;經濟貿易系設有國際貿易、金融證券、市場行銷三個教研室和國際貿易實驗室;國際貿易實驗室配置了Simtrade仿真教學軟體、單證系統、證券交易仿真教學軟體,通過Simtrade外貿平台,學生可以在實驗室里完成進出口交易的交易磋商、審證、報關、報檢等業務流程的訓練,完成證券交易的股票交易、期貨期權的交割等業務操作,經過訓練學生基本具備進出口業務、證券交易業務操作的水平和能力。
社會科學系
前身是社科部。2006年10月,在原社科部的基礎上正式成立社會科學系,現開設法律文秘、廣告設計與製作、動漫設計與製作三個專業。主要職責是負責全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全校文化藝術素質教育、培養法學、法律文秘專業學生。社會科學系現有專職教師30人、兼職教師2人,共32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7人、講師17人;有博士學位的2人,在讀博士1人,有碩士研究生學歷學位的7人;獲省級教學名師2人。社科系下設三個教研室:法學、馬克思主義與思想政治教育、文學藝術教研室。2007年該系獲山西省第三屆思想政治理論課“精彩一課”優秀組織獎。2011年,完成兩項校級精品課程建設。注重與社會的聯繫,有三名教師受陽泉市公檢法機關邀請,參與立法、司法和政策諮詢工作。
基礎部
成立於1984年,是該校主要的公共課基礎教學單位,下設英語教研室、數學教研室和物理教研室,有6個語音室和3個物理實驗室。基礎部共有專任教師43名,其中教授1名,副教授15名,高級實驗師1名,中學高級1名,講師20名,助教5名。其中,具有研究生以上學歷學位的教師12名。基礎部承擔的主要課程有大學英語、高等數學、經濟數學、線性代數、機率論與數理統計、運籌學、複變函數、積分變換、計算方法、離散數學、大學物理和物理實驗等課程。基礎部教師在科研方面也取得了很大成績,共編寫教材10餘部,發表論文近100篇,完成省級精品課程1門,參與國家級課題1項,指導全國數學建模大賽獲多項獎勵,在全國大學生英語競賽、CCTV全國大學生演講比賽中也獲多項獎勵,為教學工作的良性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
體育部
現有專職教師19人,其中6人具有副高以上職稱,1人具有碩士學位;另外還有專職管理員一名。體育部按照《大學體育》教程及大綱內容,不斷改進教學模式及手段,本著“終身體育、快樂體育”的中心指導思想,以“素質教育”為核心來指導每位教師編寫教學計畫、教案,提出了“打好根基,循序漸進”的學習原則。為了迎合學生的各種不同的興趣我部還開設了足球、籃球、排球、羽毛球、健美操等各種體育項目供其選擇。另外,體育部對於身體有疾病和殘疾不能參加體育活動的學生開設了體育保健課程,極大的滿足的學生的需求使體育教學更人性化。在課外學院為教師和學生開展了許多豐富多彩、健康向上的課餘文化活動。
繼續教育培訓部
主管學院繼續教育工作的教學機構,主要職責是:1.做好學院繼續教育規劃並組織落實,使學院繼續教育工作不斷適應山西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繼續教育體系。2.負責統籌、協調、組織和管理學院成人學歷教育、各種形式的非學歷教育培訓等業務。3.組織做好學院繼續教育的工作計畫、項目引進、專業設定、教學計畫、教學組織、質量督查、考務管理、學籍管理、檔案管理、工作總結等工作。積極推動學院繼續教育事業的發展,並以此為切入點,不斷拓展學院與企業全方位合作的空間。4.負責協調並配合各系部與各類企事業單位、行業溝通、協商有關合作辦學的事宜,擬定辦學協定,依託本校資源,為各類廠礦、學校等企事業單位以及政府、部隊開展教育培訓服務及其他合作。5.研究繼續教育的特點,進行繼續教育理論研究,探索繼續教育的規律,制訂和修訂學院繼續教育的有關規章制度並組織實施。

學術科研

科研成果

2010年至2015年,省級及以上教研課題立項20項。教師主編教材130部,其中9部為國家級規劃教材。承擔省級科研課題14項,出版專著24部,中文核心期刊發表學術論文83篇。獲得授權專利69項。校企合作、校際合作、承擔企業科研項目16項,涉及橫向科研經費656.4萬元。2012年起陽煤集團每年投入科研經費500萬元,用於開展科技攻關和基礎項目研究。2013年教師發表論文225篇,其中中文核心期刊22篇,SCI收錄1篇,EI收錄2篇,出版專著12部。省級科研課題立項6項。

科研機構

截至2013年,山西工程技術學院共有50個專業實驗室中,工科類實驗室45個,直接服務煤炭專業的實驗室23個。其中煤礦採掘機械仿真實驗室、礦井通風與安全仿真實驗室、GE智慧型平台礦用設備控制實驗室等,在山西同類院校中處於領先地位,形成了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就業創業四方面相結合的開放式實踐教學新體系。

學術資源

館藏資源:截止2016年,圖書館館藏紙質圖書69.6萬冊,電子圖書23萬冊,形成了以自然科學和工程技術科學文獻為主體,兼有人文、社會科學及管理科學文獻等多種類型、多種載體的綜合性館藏體系。
資料資料庫:擁有同方知網資料庫、維普期刊資料庫、CALIS外文期刊網、超星電子圖書資料庫、萬方資料庫等豐富的數字資源,管理軟體使用大連網信妙思文獻集成系統。
期刊:校刊《教研與科研》創刊於2006年,每年出版四期,至2015年底,已出版40期。

學術合作

2015年4月17日,學院與美國費斯克大學簽署合作協定。

教學建設

山西工程技術學院山西工程技術學院
學科和專業建設是高等學校內涵建設的基石,是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和辦學效益、培養合格人才的重要工程。科學地謀劃學科專業建設,是學院謀求發展,形成自身辦學特色和優勢的一項戰略任務。為了主動適應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對人才培養的新要求,根據《山西工程技術學院“十二五”事業發展規劃》,結合高等教育發展趨勢及我院實際情況,特制定學院“十二五”學科專業建設規劃,以指導未來五年的學科專業建設與改革工作。
一、學院學科專業建設現狀
多年來,學院主動適應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對人才培養的新要求,適時調整專業結構,不斷最佳化專業方向,始終堅持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走產學研結合的發展道路,將辦學定位確定為“地方性、套用型”,培養適合市場需要的套用型高級專門人才。截止目前,學院共有16個本科專業,30個專科專業。16個本科專業涵蓋了工學、管理學、經濟學、法學等4個一級學科門類,8個二級學科門類;30個專科專業涵蓋了資源開發與測繪、土建、製造、電子信息、財經、法律等6個專業大類,其中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為國家級教學改革試點專業,工程測量技術專業為省級教學改革試點專業,煤礦開採技術、機械製造與自動化等專業為省級緊缺人才培養專業。
二、學科專業建設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需求為導向,圍繞國家教育中長期發展規劃和國家教育事業第十二個五年規劃,深入貫徹科學發展觀,統籌學校發展與社會需求的關係,統籌教學立校、科研強校與人才強校的關係;統籌專業建設與學科發展的關係;基於學校現有基礎,按照“科學規劃、分步實施、重點突出、鼓勵交叉”的原則,凝練學科方向,最佳化專業結構,強化師資隊伍,構築學科發展和產學研合作平台,實現資源配置和利用效率最最佳化,提高學科專業整體水平。
三、專業建設基本原則
堅持可持續發展原則。不斷適應社會對專業人才需求的客觀變化,以培養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套用型高級專門人才為核心,突出專業內涵建設,注重質量與特色建設,不斷提高專業建設質量與辦學效益,形成合理的專業結構和布局,實現學院的可持續發展。
堅持以就業為導向、服務地方經濟的原則。根據社會對人才需求情況的變化及時調整專業的培養方向和專業布局,以適應人才市場需求,更好地為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服務。
堅持全面建設與重點建設相結合的原則。所有開設專業必須按合格辦學標準進行全面建設。加快發展與高新技術產業、支柱產業、優勢產業相關的專業,滿足社會對套用型人才的需求。重點建設一批與煤炭產業相關的專業,使之成為學院的品牌特色專業,突顯學院的辦學優勢。

人才培養

學校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體現以學生髮展為中心,以學生學習為主體的培養理念。充分體現“以學生髮展為中心,以學生學習為主體”的現代人才培養理念,注重對學生全過程全方位的培養與教育。培養方案要求以社會需求為導向,整合課程結構,突出對學生知識、能力與素質的綜合培養;培養方案要求體現因材施教,個性化培養,體現人才培養模式多樣化。
堅持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原則,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積極探索素質教育與專業教育相結合的有效途徑,把素質教育融入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加強人文教育、科學教育與專業教育三者的有機融合
堅持知識結構和課程體系的整體最佳化原則,推進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改革。
堅持因材施教原則,促進學生個性發展。充分體現因材施教原則,注重共性與個性、統一性與靈活性相結合。在進一步拓寬專業口徑的基礎上,大力倡導在高年級靈活設定專業方向。
堅持重基礎、重實踐、重創新的原則,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發展目標

專業建設——專業建設應遵照“控制規模,適度發展,注重內涵,狠抓質量”的發展思路,緊緊圍繞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需要,不斷最佳化專業布局,適度增設一些新專業(專業總數控制在40個左右),以形成數量適宜、結構合理、優勢互補、交叉滲透的專業體系。未來5年,學院專業建設的重心將轉移到內涵建設,調整專業結構,改造傳統專業,培育特色專業,力爭建設5個省級特色專業和2個省級重點實驗室。
教學改革與課程建設——繼續開展套用型本科人才培養模式研究,深化套用型人才模式教育教學改革,不斷探索人才培養的新途徑,著力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力爭建設省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1個,國家級教學成果獎1-2項,省級教學成果獎20項。圍繞套用型人才培養目標,加強以模組化為核心的課程體系建設;在學制改革方面,要體現以“學生為本”的辦學理念,貫徹因材施教原則,建立競爭與激勵機制,積極實施學分制和主輔修制改革;在教材建設方面,出版一批能反映學校學術水平、具有鮮明特色的精品教材;在教學方法改革方面,要根據學科與專業特點,採用多種教學方法,要注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和獨立思考能力。
師資隊伍建設——建設一支思想素質過硬、知識結構、年齡結構、學緣結構合理、學歷職稱高、教學效果好及科研能力強,具有創新意識和團隊精神的師資隊伍;努力打造結構合理,充滿生機和活力的優秀教學團隊。培養10—15名省學術帶頭人及後備人選;組建3-4個研究方向明確,人員穩定,競爭力強的高水平學術團隊;選拔培養10名左右40歲以下青年科研創新帶頭人,設立專項資金給予重點扶持。
實驗室、實習基地建設——實驗室、實習基地建設是學科專業建設的保障。一方面要加大資金投入,保證每年投資1000萬元用於實驗室和教學儀器設備建設,計畫新建立實驗室3-5個,校級示範實驗中心4-6個,省級示範中心2-4個,圍繞專業建設新建3-5個省內同類院校一流的實驗室、研發基地;圍繞地方經濟建設,與企業共建嵌入式實驗室5-6個,並新建一批校企合作共建的實習基地。在建設過程中,學校將結合重點學科和重點專業,突出重點,鼓勵專業實驗室的特色建設,保證學生專業實驗和教師科研活動的開展;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整合現有資源,並通過深化實驗室管理體制改革,逐步建立校、系兩級管理、開放使用、資源共享的管理體制。

文化傳統

校訓

崇德尚能知行合一“崇德”,就是崇尚和發揚完美的道德品性,出自《論語·顏淵第十二》:“主忠信,徙義,崇德也。”意學校廣大師生注重思想道德修養,以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建設現代文明為己任,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標。它體現了學校德育為先的辦學理念。
“尚能”,即重視“能”,是學校辦學特色——培養富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套用型高級專門人才的重要體現,意為重視能力培養、重視素質全面提高。“尚能”,要求教職工愛崗敬業,具有較高的教學、科研及服務能力;要求學生努力提高知識套用、專業技術、繼續學習、創新創業、適應社會等多方面能力。
“知行合一”,即行知統一。“知行合一”是明朝思想家王陽明提出來的,他認為知行是統一的。知行合一就是理論聯繫實際,用理論指導實踐,用實踐來檢驗理論,努力培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人才,深刻地反映了與時俱進、科學發展的時代精神。“知行合一”意在要求全校師生員工既要追求真理、善於學習,又要勇於實踐、敢於創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同時,也要篤行誠信,言行一致,將科學知識和道德修養與日常行為融合為一體。

校徽

校徽設計整體為圓形,分為上中下三部分構圖。
上半部分是一個半圓的齒輪形狀,體現山西工程技術學院的“工程”概念,同時這個半圓也像是一輪初升的太陽,體現了陽泉的“陽”。陽泉也被稱為“山城”,校徽的中半部分是一個被圖形化的山峰造型,同時用字母“M”來詮釋陽泉的“煤”礦資源。下半部分是遼闊的土地,使用了透視感較強的線條來處理,有三個含義,第一代表著源源不斷的泉水,體現了陽泉的“泉”,第二表示著四面八方的學子匯集山城的意思,第三方面表示著學有所成的學子在工作崗位上散發著光和熱。
總體體現了山西工程技術學院是屹立在山城的一所具有煤炭特色的工程套用型高等院校。

校旗

根據旗幟對色質運用的特定要求,校旗設計底色採用了藍色,校旗上的校徽和中英文校名用藍底白色。藍色表示著理性與思考,象徵著學校師生對科學的追求永無止境,也體現了學校大膽探索的辦學理念。

發展戰略

建立新的人才培養模式和機制
培養方案和培養模式:學院從人才培養方案、課程體系、評價體系和教學管理等全方位入手,緊緊圍繞區域經濟和煤炭行業發展的人才需求,注重“紮實基礎”與“熟練技能”相結合,不斷開拓創新,強化學生實踐能力、就業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形成了靈活多樣的人才培養模式。
強化實踐教學環節:按照培養套用型人才的要求,學院統籌安排實踐教學資源,深化實踐教學改革,加強實踐教學管理,提高實踐教學質量,穩步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能力。
拓寬學生就業渠道:在加強實習基地建設的同時,與大中小企業建立起固定的合作關係,為學生良好就業搭建起廣闊的平台,拓寬學生就業渠道。
構建學科專業體系:學校還將繼續申報完善專業設定,逐步形成20-25個特色鮮明的以工科為主、經管結合協調發展的學科專業建設格局。
建立校企合作平台:學院堅持以煤炭、建築、機械企業為重點簽訂戰略合作協定,以實習基地為基礎加強校企科研合作,以企業調研為依據尋求技術合作項目,以科研部門為依託進行科研信息溝通,為教師搭建科研服務的平台,為學生搭建實習和就業基地。
走科研強校的發展戰略
山西工程技術學院山西工程技術學院
經過30年的發展,學院在與地方經濟社會結合過程中,為山西煤炭轉型發展培養了大量生產一線技術能型高級人才。在山西省109個產煤縣的煤炭副縣長中20%是該院校畢業生。學院畢業生為煤炭、建築、機械相關企業提供了強有力的人才支撐,大大促進了校企的深度合作共贏。2012年學院與全國百強、煤炭十強企業——陽煤集團簽訂了科技攻關和基礎項目合作研究的戰略協定,2013年又與陽泉市人民政府、陽煤集團技術中心共同申建“資源型城市轉型協同創新中心”。
2013年教師發表論文225篇,其中中文核心期刊22篇,SCI收錄1篇,EI收錄2篇,出版專著12部。省級科研課題立項6項。
承擔省級科研課題14項,出版專著24部,中文核心期刊發表學術論文83篇,其中,SCI收錄1篇,EI收錄9篇。獲得授權專利69項。校企合作、校際合作、承擔企業科研項目16項,涉及橫向科研經費656.4萬元。2006年創刊的《教學與科研》校刊已出版32期。
學院已經在煤礦開採技術、建築新材料技術、礦山生態最佳化技術、礦山機械製造技術、工程地質勘查等研究領域形成了鮮明的辦學特色,特別是陽泉礦區矸石山治理研究、泡沫混凝土建築新材料研究都有了突破性進展。
強化校園文化建設九大工程
按照“意志品質抓拓展訓練,創新創業靠實踐教育,專業興趣重啟發培養,責任奉獻讓心靈體驗”的校園文化建設思路,以校園文化建設九大工程為載體,全面實施“大學精神培育工程、制度文化建設工程、師德師風建設工程、學風建設工程、文化精品工程、文化陣地建設工程、校園信息化工程、校園環境建設工程、品牌形象塑造工程”,根植於校園文化中。通過文體競賽,社會實踐、志願者服務、主題活動、校友微博等校園文化活動載體,使學生在實踐中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弘揚“崇德尚能、行知合一”的校訓,發揚“勤奮、嚴謹、團結、進取”的校風,推進校園文化建設與煤炭行業文化、晉東區域文化相結合。校園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載體,學院有42個學生社團,學院通過潛移默化的滲透和教育,將思想政治教育寓於校園文化活動中,實現校園文化與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良性互動。
山西工程技術學院將會成為一所社會重視、政府給力、企業需要、學生自豪、家長放心、人民滿意的美麗山城大學。

現任領導

職務 姓名
黨委書記 韓保清
黨委副書記、院長 衛英慧
黨委委員、副書記 鄭德明
黨委委員,紀委書記 劉春愛
黨委委員、副院長 宋紅
黨委委員,副院長 王玉清

乘車指南

學院地址:山西省陽泉市經濟技術開發區學院路1號,緊鄰未來的陽泉東站(城際高鐵車站,可到太原、石家莊、保定、北京等城市)和陽泉汽車客運中心站。
市內可乘坐24路、25路和33路公車到終點站下車,即可到達山工院南大門,乘坐14路、15路、106路公車到長嶺站下車,即可到達山工院東大門。
從陽泉火車北站下車後,乘坐陽泉公交901路到終點站陽泉火車站下車,換乘25路公車即可到達本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