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中醫藥大學

山西中醫藥大學

山西中醫藥大學前身是山西中醫學院,位於歷史文化名城山西省太原市,是山西省重點建設高校、山西省政府與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共建院校、教育部首批卓越醫生(中醫)教育培養計畫改革試點高校。山西中醫學院的前身為1978年創辦的山西醫學院中醫大學班,1989年經原國家教委批准正式成立山西中醫學院,2001年開始招收碩士研究生。2017年5月12日,教育部正式批准山西中醫學院更名為山西中醫藥大學。截至2016年6月,學校有太原、晉中2個校區,占地959.54畝,建築面積36.8萬平方米,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總值達1億元,館藏紙質圖書73.62萬冊,有電子圖書38萬種、電子資源資料庫19個;下設14個二級教學機構,開辦有25個本科專業,涵蓋醫、理、工、管、農等多個學科門類;有教職醫護員工3000餘人,其中專任教師611人,具有高級專業技術職務的教師408人,其中正教授134人;有全日制在校生8599人,其中研究生500人。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山西中醫學院的前身為1978年創辦的山西醫學院中醫大學班。並於1982年由國務院批准籌建。

山西中醫學院 山西中醫學院
1989年6月,正式掛牌成立。
1999年6月,學校通過了原國家教委本科教學工作合格評價。
2001年,開始招收碩士研究生。
2002年,開始招收留學生。
2007年4月,學校以“良好”的成績通過了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
2013年,獲批招收港澳台地區本科生。
2015年4月27日,該校入選 “卓越醫生(中醫)教育培養計畫改革”試點高校,並承擔“中醫學五年制本科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試點項目1項。
2015年9月11日,山西省人民政府與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簽署共建山西中醫學院協定。
2016年12月,廣州中醫藥大學與山西中醫院正式簽署“廣州中醫藥大學支持籌建山西中醫藥大學戰略合作協定”。
2017年2月27日,山西省人民政府學位委員會、山西省教育廳正式批准山西中醫學院為新增博士學位授予單位(點)立項建設高校,建設期為3年。
2017年5月12日,教育部正式批准山西中醫學院更名為山西中醫藥大學。

辦學條件

師資力量

截至2015年9月,學校有教職醫護員工3000餘人,其中專任教師611人,具有高級專業技術職務的教師408人,其中正教授134人。現有國醫大師1人,雙聘院士3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14人,傅山學者4人,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10人,山西省名老中醫15人,山西省名中醫8人,山西省教學名師14人,山西省學術技術帶頭人8人,山西省“百人計畫”人才2人,山西省教育廳“131”領軍人才17人。
山西省教學名師(14人):冀來喜、裴妙榮、馬存根、師建梅、馬彥平、門九章、秦艷虹、孫建萍、李晶、張曉雪、田岳鳳、李俊、李俊蓮、李琳榮

院系專業

截至2015年9月,學校下設14個二級教學機構,開辦有23個本科專業,涵蓋醫、理、工、管、農等多個學科門類,一所專科層次二級學院—山西中醫學院推拿職業技術學院。

  • 院系設定
基礎醫學院中醫臨床學院針灸推拿學院
中藥學院護理學院中西醫結合臨床學院
醫藥管理學院傅山學院人文學院
製藥與食品工程學院繼續教育學院(推拿職業技術學院)研究生部
思想政治理論教學研究部體育部-
  • 專業設定
1基礎醫學院生物工程、生物技術、生物信息學本科
2中醫臨床學院中醫學、醫學英語本科
3針灸推拿學院康復治療學、針灸推拿學、針灸英語本科
4中西醫結合臨床學院中西醫臨床醫學本科
5護理學院護理學、涉外護理本科
6中藥學院中藥學、藥學、臨床藥學、藥物分析、植物保護本科
7製藥與食品工程學院製藥工程、生物製藥、食品科學與工程本科
8醫藥管理學院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市場行銷、公共事業管理本科
9人文學院套用心理學本科

教學建設

質量工程
截至2015年9月,學校有國家級第一類特色專業建設點和教育部第一批本科專業綜合改革試點專業1個、省級高校特色專業建設項目2個、省級品牌專業3個、省級優秀教學團隊2個、省級精品課程11門、省級普通高校實驗教學示範中心2個;《中醫診斷學》等4部高職教材入選“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獲批省教育廳教改研究課題項目48個,省級優秀教學成果獎23項。
國家級第一類特色專業建設點(1個):中醫學
省級高校特色專業建設項目(2個):中藥學、中醫學
省級品牌專業(3個):中醫學、針灸推拿學、中藥學
省級精品課程(11門):中醫內科學、中醫基礎理論、金匱要略、方劑學、有機化學等
省級普通高校實驗教學示範中心(2個):中藥分析實驗室、 中醫臨床技能實訓中心
省級優秀教學團隊(2個):中醫內科學教學團隊(負責人:趙莉娟)、中醫基礎理論教學團隊(負責人:張俊龍)

附屬醫院

截至2015年9月,學校有3所直屬附屬醫院,均為三級甲等醫院,設定床位1700張,擁有省級名醫7人,省級名老中醫17人,有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8個,有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12人,有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十二五”重點專科建設(培育)項目9個;11所非直屬附屬醫院,教學醫院9所,實習醫院6所,中藥專業生產實習基地12個。
直屬附屬醫院(3所):山西中醫學院附屬醫院、山西中醫學院第三中醫院、山西中醫學院中西醫結合醫院
學科建設
截至2015年9月,學校有2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13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有3個一級學科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11個二級學科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學科12個、省級特色重點學科1個、省重點扶持二級學科4個、省中醫藥重點學科(實驗室)14個、腦病院士工作站1個。
學術型碩士學位一級學科授權點(2個):中醫學、中藥學
專業碩士學位學科授權點(3個):護理、中藥學、臨床醫學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學科(12個):醫文獻學、方劑學、針灸學、中西醫結合臨床、中醫腎病學、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脾胃病學、中西醫結合基礎、中醫兒科學、中醫康復學、中醫藥信息學、中醫治療技術工程學
省重點扶持二級學科(4個):中醫基礎理論、中西醫結合基礎、針灸推拿學、中醫內科學
省級特色重點學科(1個):中醫學
省級重點建設學科:中醫學、中西醫結合基礎學

合作交流

截至2015年9月,學校先後與日本、韓國、紐西蘭、澳大利亞、美國等國家的高校和研究院(所)建立了長期合作關係;2007年,學校與紐西蘭梅西大學建立校際交流關係,每年選派優秀畢業生赴梅西大學攻讀碩士學位;2012年,學校與澳大利亞阿德萊德大學、山西振東製藥股份有限公司聯合成立了振東中-澳分子中醫藥學研究中心,被科技部認定為國家級國際聯合研究中心;同時,學校與阿德萊德大學簽署了學生交流協定,開展中醫藥市場行銷專業校際交流項目。

學術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15年9月,學校設有各類研究所11個、科研實驗室4個、科研實驗中心1個,其中山西省高等學校重點實驗室1個,省級醫學重點實驗室1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藥科研實驗室(三級)和(二級)各2個、山西省重點協同創新基地1個、省級基礎課示範實驗室2個;山西省高等學校優秀創新團隊重點培育對象1個,山西省科技廳科技創新團隊2個,院士工作站1個。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藥科研實驗室(二級)(2個):中醫臨床基礎實驗室、中醫藥基因表達調節技術實驗室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藥科研實驗室(三級)(2個):針灸針法實驗室、中藥化學實驗室
省級醫學重點實驗室(1個):中醫學基礎實驗室
省級基礎課示範實驗室(2個):中藥化學實驗室、針灸學實驗室
省級重點協同創新基地(1個):山西省現代中藥&藥食兩用中藥產業技術協同創新中心
省級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2個):山西中醫藥發展研究中心、傅山文化研究中心
院士工作站(1個):腦病學院士工作站

科研成果

近年來,學校出版各種學術著作254餘部,發表學術論文3798餘篇,其中核心期刊477篇;五年來,共獲得科研經費2.6億元;獲得國家發明專利15項,獲得國家和省部級科研成果獎勵31項,其中省部級一等獎4項。

學術資源

館藏資源
截至2015年9月,學校圖書館館藏紙質圖書73.62萬冊,有電子圖書38萬種、電子資源資料庫19個。數字資源總量超過11TB。紙質文獻中,最珍貴的是清嘉慶19年(1814年)朝鮮完營重刊本《東醫寶鑑》,極具研究價值,這已成為鎮館之寶。最具特色的是山西地方中醫藥文獻,有三個版本的《傅山男科》,為傅山醫學的研究提供了第一手資料。此外還藏有民國時期刊行時間最長的山西《醫學雜誌》(1921-1936)包括創刊號在內的期刊86冊,是中國收藏數量最全的單位之一。

學術期刊

《山西中醫學院學報》是由山西省衛生廳主管、山西中醫學院主辦的綜合性中醫藥學術刊物,面向國內外公開發行,被收錄資料庫有: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資料庫(CAJCED)、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CJFD)、中國核心期刊(遴選)資料庫、《中文科技資料目錄——醫藥衛生》檢索刊物、中文科技期刊資料庫、中文生物醫學期刊文獻資料庫—CMCC、書生數位化期刊、中華首席醫學網收錄期刊、山西省一級期刊等收錄;辟有中醫藥學文獻研究、中醫藥學前沿問題、生物醫學、臨床研究、臨證報導、中醫護理、實驗中醫藥學、科研報告、中藥藥理、中藥製劑工程與技術、教學改革、專家筆談、學者風采、中醫藥管理、中醫藥智慧財產權論壇、中醫藥產業化論壇、文獻綜述等20多個欄目。

現任領導

黨委書記馬存根
院長李青山
副院長 冀來喜、王新塘、閆敬來、郝慧琴
黨委副書記 馮海、高建軍
紀委書記郭文平

文化傳統

校風

“艱且益堅、持重篤行”
校風釋義:艱且益堅:就是在艱苦的環境中,始終堅定信念、堅韌不拔、堅持到底、百折不撓;持重篤行:就是樸實穩健、淳厚敬業、勤奮進取、埋頭苦幹。

校徽

校徽圖案由內外兩部分構成,外環內容為學校中英文名稱,核心為校徽特徵符號——漢字“中”,意指中國中醫。
特徵符號“中”字由形似“S”的綠色葉形、形似“Z”的紅色手形以及銀色針形組成,“S”“Z”為校名中“山”和“中”的第一個拼音字母。
綠葉象徵中草藥,綠色代表健康的生命,綠葉的形狀與山西省地圖形似,暗喻學校所處的地理位置。
紅色象徵學校蓬勃向上、積極進取的精神風貌。
葉脈的形狀是古文字“手”的演化,與紅色的手形共同象徵脈診古法和推拿手法,向綠葉四周延伸的脈絡又體現學校“立足山西、面向全國、服務基層”的辦學定位。
銀針象徵傳統的針灸療法。校徽外環的兩個圓點與銀針上方的圓點代表天、地、人,體現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
校徽整體布局上輕下沉,與傳統文化中的陰陽學說暗合。

校歌

《青春·理想》
詞:公丁 曲:茵苑
這裡是展示青春的地方
醫學寶庫正閃爍光芒
有志青年的光榮使命
珍愛生命救死扶傷
博極醫源精勤不倦
誠信精進謹記心上
精心建設走向世界
薪火傳承把中醫弘揚
這裡是放飛理想的地方
中華民族要世代康強
懸壺濟世杏林春暖
服務人民是我們的志向
職責規範嚴謹效率
求真造就一代棟樑
創新發展面向未來
中醫前程燦爛輝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