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囊蘭

尖囊蘭

尖囊蘭,蘭科尖囊蘭屬,分布於雲南南部至西南部,不丹亦有分布。生於海拔1150—1700米的山地疏林中樹幹上。

基本信息

植物信息

尖囊蘭尖囊蘭

種中文名:尖囊蘭

種拉丁名:Kingidiumbraceanum(Hook.f.)Seidenf.

種別名:紅河蝶蘭(雲南植物研究)

國內分布:雲南南部至西南部

國外分布:不丹(模式標本產地)。

海拔:1150-1700米

命名來源:(中國野生蘭彩色圖譜)[OperaBot.95:187.1988]

中國植物志:19:352

屬中文名:尖囊蘭屬

屬拉丁名:Kingidium

亞族中文名:指甲蘭亞族

亞族拉丁名:Subtrib.AeridinaePfitz.
亞科中文名:蘭亞科

亞科拉丁名:Subfam.Orchidoideae
科中文名:蘭科

科拉丁名:Orchidaceae

綱中文名:單子葉植物綱

綱拉丁名:MONOCOTYLEDONEA
門中文名:被子植物門

門拉丁名:ORCHIDACEAE

形態特徵

簇生,扁平,長而彎曲,表面密生疣狀突起。不明顯。少數,近叢生,花時常凋落或有時僅留下1--2枚橢圓形的小葉;葉鞘宿存,彼此套疊。花序從莖基部發出,1—3個,斜立或上舉,不分枝;花序柄暗綠色,長6—13厘米,粗2—3毫米,具2枚長3—5毫米的膜質鞘;花序軸暗綠色,約與花序柄等長,疏生多數花;花苞片披針形,長3—5毫米,先端漸尖;花梗和子房黃綠色,長15—25毫米;花伸展,萼片和花瓣在內面淡棕紅色,背面蘋果綠帶淡棕色的中肋;中萼片倒卵狀長圓形,長1—1.5厘米,寬5—6毫米,先端鈍,具5—6條脈;側萼片相似於中萼片而等大,基部約1/2貼生在蕊柱足上;花瓣近匙形,長1—1.3厘米,先端圓形,基部收狹為爪,具5—6條脈;唇瓣深紫紅色,基部無爪,3裂;側裂片直立,近長圓形,長6毫米,寬3毫米,先端近圓形,基部下延並且與中裂片基部形成長約3毫米的距,內面的凸緣緊靠上側邊緣而高高隆起;距狹圓錐形,黃色,距口前方(兩側裂片之間)具1枚先端粗鈍並且2裂而外彎的肉突;中裂片直立,橢圓形,長7—8毫米,寬3—4毫米,先端稍喙狀,兩側邊緣下彎而形成倒舟狀,上面中央多少龍骨狀隆起,基部具1枚叉狀附屬物;蕊柱前面白色,背面淡紅色,長5毫米,具長約2毫米的蕊柱足;藥帽白色,半球形,前端稍伸長成三角形;粘盤柄匙形,長3.5毫米,上部寬1.5毫米,從中部向下驟然變狹,粘盤橢圓形。花期5月。

分布及生境

雲南南部至西南部(勐海景洪紅河鎮康)。生於海拔1150—1700米的山地疏林中樹幹上。不丹亦有分布(模式標本產地)。

尖囊蘭尖囊蘭

參考文獻

Kingidiumbraceanum(Hook.F.)Seidenf.InOperaBot.95:187,fig115.1988

Z.H.Tsi,S.C.ChenetK.Mori,WildOrch.China:104,p1.217.1997

中國蘭花全書:215.1998.——DoritisbraceanaHook.F.,F1.Brit.Ind.6:196,1890

KingidiumnaviculareZ.H.TsiexHashimoto,NewOrchids3:40.1984,nora.Invalid

Phalaenopsisbraceana(Hook.F.)ChristensoninSelbyana9:169.1986

P.honZAenensisF.Y.LiuinActaBot.Yunnan.13(4):373—374,fig.2.1991

本屬概述

P.F.HuntinKewBull.24:97.1970;Seidenf.InOperaBot.95:182—189.1988.–––KingiellaRolfelnOrch.Rev.25:197.1917,Bom.Rej.——PoOchilossect.Kingidium(P.F.Hunt)P.S.ShiminMalay.Nat.J.36:28,1982.–––PhalaenopsisB1.Sect.DeliciosaeChristensoninSelbyana9:167.1986.附生草本。莖很短,具少數葉,基部叢生長而扁平的根。葉近簇生,二列,大或小,寬闊或較小,向基部收狹,基部具關節或抱莖的鞘,常在旱季或花後凋落。總狀花序或圓錐花序側生於莖,疏生少數至多數花;花小,開展;側萼片通常比中萼片大,貼生在蕊柱足上;花瓣比萼片小,基部常收狹;唇瓣基部無爪,3裂;側裂片直立,內面常具縱走的凸緣或脊突,基部下延與中萼片基部形成末端近銳尖的短距;中裂片較大,向前伸展,基部中央具2叉狀的附屬物;蕊柱細長,具明顯的足;蕊喙狹長,2裂;花粉團蠟質,2個,近球形,每個劈裂為大小不等的2爿;粘盤柄細長,向上端擴大,向下部急劇收狹,粘碟片狀。約3—4種,廣泛分布於我國至亞洲熱帶其他地區。我國有3種,產西南和華南地區。本屬的後選模式種:Kingidiumtaenialie(Lindl.)P.F.Hunt(AeridestaenialeLindl)。本屬在體態上十分近似蝴蝶蘭屬(PhalaenopsisBl.),近代有的學者把本屬歸人蝴蝶蘭屬。由於本屬的唇瓣基部無爪,唇瓣側裂片基部下延並且與中裂片基部形成明顯的距,我們主張保留本屬。

亞族概述

Pfitz.Entw.Nat.Anord.Orch.108.1887,“Aerideae”.附生草本,不具假鱗莖塊莖,具肥厚的或有時有發達的根被的氣生根;氣生根生於莖上或僅集中於植株基部,有時扁平而多少綠色。莖長或短,單軸生長(頂端無限生長)。葉扁平、圓柱形或兩側壓扁,有時退化為鱗片狀(此時常有綠色根),基部常呈鞘狀而抱莖,有關節。花序側生,分枝或不分枝,通常具數花至多花,較少減退為單花;花小或大,變化極大;蕊柱常有蕊柱足;花葯俯傾,有藥帽;花粉團4個或2個,較堅硬的蠟質,通常有粘盤柄和粘盤。本亞族模式屬:AeridesLour.共約100屬,分布亞洲熱帶地區和大洋洲,向北可達亞熱帶地區,少數種類也見於非洲。我國有45屬。

亞科概述

地生、附生或腐生草本,具根狀莖、塊莖或假鱗莖。葉莖生或基生,摺扇狀、對摺或具網狀脈,草質至革質。花序(或花葶)頂生或側生;花通常兩側對稱,有特化的唇瓣,少有例外,一般扭轉,具1室子房;蕊柱通常具1枚能育雄蕊;花粉粘合成團塊,稱花粉團;花粉團2––8個,粒粉質或蠟質,其一端常伸出花粉團柄並連線於粘盤,也有直接連線於粘盤或通過粘盤柄連線於粘盤的,較少既無花粉團柄又無粘盤柄與粘盤的;柱頭1或2,凹陷或凸出;蕊喙通常存在,大或小。果實通常為蒴果;較少呈莢果狀。種子通常兩端有延長的翅,較少無翅並有厚的外種皮。本亞科模式屬:OrchisL.共約690餘屬,全球均有分布。我國有4個族,42個亞族共167屬。

本科概述

地生、附生或較少為腐生草本,極罕為攀援藤本;地生與腐生種類常有塊莖或肥厚的根狀莖,附生種類常有由莖的一部分膨大而成的肉質假鱗莖。葉基生或莖生,後者通常互生或生於假鱗莖頂端或近頂端處,扁平或有時圓柱形或兩側壓扁,基部具或不具關節。花葶或花序頂生或側生;花常排列成總狀花序或圓錐花序,少有為縮短的頭狀花序或減退為單花,兩性,通常兩側對稱;花被片6,2輪;萼片離生或不同程度的合生;中央1枚花瓣的形態常有較大的特化,明顯不同於2枚側生花瓣,稱唇瓣,唇瓣由於花(花梗和子房)作180°扭轉或90°彎曲,常處於下方(遠軸的一方);子房下位,1室,側膜胎座,較少3室而具中軸胎座;除子房外整個雌雄蕊器官完全融合成柱狀體,稱蕊柱;蕊柱頂端一般具藥床和1個花葯,腹面有1個柱頭穴,柱頭與花葯之間有1個舌狀器官,稱蕊喙(源自柱頭上裂片),極罕具2—3枚花葯(雄蕊)、2個隆起的柱頭或不具蕊喙的;蕊柱基部有時向前下方延伸成足狀,稱蕊柱足,此時2枚側萼片基部常著生於蕊柱足上,形成囊狀結構,稱萼囊;花粉通常粘合成團塊,稱花粉團,花粉團的一端常變成柄狀物,稱花粉團柄;花粉團柄連線於由蕊喙的一部分變成固態粘塊即粘盤上,有時粘盤還有柄狀附屬物,稱粘盤柄;花粉團、花粉團柄、粘盤柄和粘盤連線在一起,稱花粉塊,但有的花粉塊不具花粉團柄或粘盤柄,有的不具粘盤而只有粘質團。果實通常為蒴果,較少呈莢果狀,具極多種子。種子細小,無胚乳,種皮常在兩端延長成翅狀。科的模式屬:OrchisL.全科約有700屬20000種,產全球熱帶地區和亞熱帶地區,少數種類也見於溫帶地區。我國有171屬1247種以及許多亞種、變種和變型。蘭科是一個進化而複雜的科,至今對科內各類群間親緣關係的了解仍然是十分初步的。在目前已發表的許多蘭科系統中,以R.Dressier(1981,1993)系統較為全面,但該系統對鳥巢蘭族(ridb.Neottieae)的處理是有欠缺的。幸而C.Seidenfaden等人在“TheOrehidsofIndochina”(OperaBot.114:5––502.1992)和“TheOrehidsofPeninsularMalaysiaandSingapore”(1992)中有較合理的處理。本書基本上採用了後者的框架,但將等級作了調整,而對亞族的組成則更多地參考Dressler系統(PhylogenyandClassifica–tionoftheOn:hidFamily,1993)。本書將蘭科分為3個亞科,蘭亞科之下分4個族。其中蘭族(Orchideae)與萬代蘭族(Vandeae)是比較自然的類群,而鳥巢蘭族(Neottieae)與樹蘭族(Epidendreae)則尚存在不少問題。在許多近代蘭科系統中,上述的4個族均被作為亞科,在亞科之下又有大量的族,在族之下則是亞族。應當說,大多數亞族的建立是比較客觀的。但族的組合則含有相當多的主觀性,甚至是勉強的拼湊。因此,本書避繁就簡,在蘭亞科之下只承認4個族,族之下則包含較多的亞族。這樣不僅簡化了層次,而且更為客觀和實用。當然,這也只是權宜之計,有些問題仍然未能解決,如鳥巢蘭族與樹蘭族的特徵交叉過多,有些亞族較為龐雜等。這裡就不作詳細討論了。這裡要說明的是,本書所提供的“亞科與族的檢索表”和“蘭亞科分亞族檢索表”均系根據國產種類編寫而成的,未必完全符合族與亞族的全面特徵,在使用時務請加以注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