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康

鎮康

鎮康縣隸屬於臨滄市,位於雲南省西南邊陲、臨滄市西部,南汀河下游和怒江下游南北水之間,南接耿馬縣,東鄰永德縣,西與友好鄰邦緬甸果敢縣接壤,北與保山地區龍陵縣隔江相望。全縣國土面積2642平方公里。截至2010年,鎮康縣下轄3個鎮、4個鄉,縣政府駐南傘鎮。總人口為 176356人(2010年)。2012年,生產總值28.6億元。鎮康縣屬低緯山地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8.7℃,降雨量1625.4mm。境內景點有“一洞跨兩國”南傘跨國溶洞、南捧河自然保護區等。地方特色小吃有酸扒菜、竹宴席、雞肉爛飯、牛撒撇等。

基本信息

鎮康縣隸屬臨滄市,位於雲南省西南邊陲,臨滄市西部,南汀河下游和怒江下游南北水之間,南接耿馬縣,東鄰永德縣,西與友好鄰邦緬甸果敢縣接壤,北與保山地區龍陵縣隔江相望,地處東經98°40′119″—99°22′42″,北緯23°47′14″—24°15′32″的低緯度地區,南北寬70.6公里,東西長71.9公里,全縣總國土面積2544.23平方公里。鎮康縣縣城於2005年5月31日由鳳尾鎮搬遷至南傘鎮。

 鎮康縣新縣城所在地南傘鎮是集邊境、山地、熱區於一體的少數民族聚居的邊境口岸重鎮,距緬甸撣邦第一特區果敢縣縣城9公里,距緬甸重要城市臘戌87公里,是國家二類陸路通道口岸。“南傘”,傣語的意思就是“送公主的地方。界碑把小小麻栗壩分成兩個國家,一半是中國南傘,一半是緬甸老街。穿越“北金三角”的神秘土地,佇立在南傘國門,你會想到:小小界碑不僅分隔了兩個國家,還分隔了緬甸、泰國、寮國三國邊境“金三角”北大門的門裡和門外。鎮康,是滇西南與東南亞接觸的最前沿;鎮康,是禁毒的最前沿;鎮康,是滇西南改革開放的最前沿。

金三角大門

鎮康縣新縣城所在地南傘鎮是集邊境、山地、熱區於一體的少數民族聚居的邊境口岸重鎮,距緬甸撣邦第一特區果敢縣縣城9公里,距緬甸重要城市臘戌87公里,是國家二類陸路通道口岸。“南傘”,傣語的意思就是“送公主的地方。界碑把小小麻栗壩分成兩個國家,一半是中國南傘,一半是緬甸老街。穿越“北金三角”的神秘土地,佇立在南傘國門,你會想到:小小界碑不僅分隔了兩個國家,還分隔了緬甸、泰國、寮國三國邊境“金三角”北大門的門裡和門外。鎮康,是滇西南與東南亞接觸的最前沿;鎮康,是禁毒的最前沿;鎮康,是滇西南改革開放的最前沿。

鎮康山清水秀人亦美

鎮康的山溝壑縱橫、峰巒疊障,使鎮康山相連近看如利劍指天,遠看如萬馬奔騰。用這樣的一首詩來形容鎮康的山是最恰當的:“雄姿破霧崢嶸現,紫陽斜掛倚天劍。嘯傲群峰蒼茫容,漫捲西風舞彩練。”

鎮康的水資源豐富,大小河流縱橫交錯,競相奔流。鎮康山歌里唱:大河灣灣小河灣,妹在河邊洗衣裳;好吃不過清涼水,好想不過妹的郞……一方的山水養一方人,鎮康的姑娘如詩如畫,人見人愛;鎮康的男子就像這裡連綿不絕的群山,誠信、穩重、勤奮。鎮康人沒有矯揉造作,沒有虛情假意,鎮康人是那樣的樸實和真誠,那樣的自信勤勞,那樣的富於發現和創造,那樣的勇於開拓和拼搏。

鎮康新城因年輕而充滿朝氣,因朝氣而蘊含生機,因生機而顯露誘惑。一座新城的誕生,預示著一個多民族群體的團結和崛起。一洞通兩國,是自然生成,一城連兩城,是人為創造。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疆域中,鎮康縣是祖國西南邊陲一個透著靈氣的地方。

鎮康是一個多民族雜居的邊疆縣,縣內聚居著彝、佤、傣、傈僳、苗、德昂、白、拉祜、布朗等22種少數民族,有8種世居少數民族,少數民族人口為39378人,占全縣總人口的24.8%,是德昂族、傈僳族全國第二大少數民族聚居之地。這裡民族文化資源豐富,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有著古老的文化傳統。各民族文化多資多彩,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敘事詩、山歌和情歌;有各民族的神話傳說和民間故事。各民族風俗中均保留著原始崇拜物的痕跡,村寨附近幽靜的密林和巨樹是他們的保護神靈,通常稱作“穡林”、“穡樹”加以祭祀。每個民族都與樹有著深深的情緣,走進鎮康、走進鎮康的民族村寨,首先映入您腦海的並是那茂密的樹林、優美的山歌和純樸的民風,仿佛看到一幅人與自然的和諧畫卷。
鎮康民族文化多資多彩,勤勞的各民族鑄就了各自不同的舞蹈風格。德昂族舞蹈頗具特色,傈僳族熱情歡快,彝族風格樸實、剛鍵,傣族優雅媚嫵,這些具有濃郁地方民族特色的音樂舞蹈,曾多次在省地演出中獲獎,並多次到外地演出交流,得到好評。
鎮康民族文化不僅養育了一代代樸實的鎮康人民,就連離鄉十餘載的海外僑胞,每當想到鎮康的優美小調;都按耐不住重返故里。1994年,台灣省桃園縣“雲南民俗打歌促進會”回鎮康進行文化交流、捐資辦學,促進了兩岸人民的團結和經濟社會的健康發展。同時,鎮康縣委、政府大力支持文化事業,每年舉辦各種健康向上的文化娛樂活動,創建鎮康特色文化,派出文藝演出隊赴國外和鄰縣演出、學習,邀請鎮康籍緬甸果敢民間友好人士聯歡演出,增進兩國人民和鄰縣人民的友誼。
鎮康的民族文化源遠流長,德昂族的火塘,在幾縷火焰,幾縷青煙中,伴著一個鐵三腳架,與人的社會、文化融為了一體。木鼓聲、號角聲、呼喊聲搖撼大地,琴弦聲、跺腳聲、歡歌聲融匯一起,阿佤小伙敲響了震天的木鼓,美麗多情的阿佤少女甩起黑髮,如火的激情在大地蕩漾;傣族姑娘小伙抬著清涼的聖水,祝福每一個好心人來年無病無災,萬事安泰。各民族的服飾讓你目不暇接、流連忘返。曾有一日本遊客,在看到鎮康苗族少女紡織的衣物和她們獨特的服飾後,回到日本又組團重返鎮康苗族山寨,對苗族服飾讚嘆不已。
鎮康獨特的地理氣候環境和民族風俗,各民族都創出了各自的美食文化。傣族佳肴酸魚、酸肉和“牛撒撇”;佤族美食雞肉爛飯、蘸水稀飯;布朗族的江筍;拉祜族的蕎面糕;尤其是德昂族的竹宴席,酸筍煮雞、酸筍煮魚、黃筍絲炒豆米之類的“竹菜”,配以竹子燒火、竹甑蒸飯、竹筒打水、竹盒裝飯,竹勺盛飯,竹筷吃飯再加竹桌竹凳,構成了頗具特色的“竹宴席”。
在鎮康世居的少數民族中,德昂族尤如一朵待放的鮮花,生活在鎮康這塊美麗富繞的熱土。德昂族伴著苒苒的火塘深深地印在人們的心中。
德昂族是雲南省7種特殊少數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鎮康縣軍弄鄉和軍賽民族鄉,現有人口2302人。相傳:地球生靈在遠古洪水泛濫時代滅絕後,天神“困土戛”為拯救人類,從天上放下兄妹2人,命他倆結婚,兄妹羞愧不從,天神與他們商定,從山上滾兩扇右磨到山腳,看共是否覆合,合則兄妹為婚,不合則不成婚。石磨一滾即合,兄妹婚後生一葫蘆子,種後結葫蘆3個,成熟破裂,分別跳出3對男女,其中一對並是德昂族先民,他們從此繁沿生息,他們的傳流節日有:潑水節、關門節、開門節、做貢等。相傳在很古的時候,釋迦牟尼活佛得了重病,用醫藥無法救治,觀世音菩薩連續給他們灑了3天聖水後得救,為了紀念使他免除災難的日子和宏揚潑水除病的方法,故每至傣歷年初始(農曆清明節後10天)要給佛爺潑散淨水,給佛塑像洗塵,民眾也要互相潑水祝福,以便清除身上的病魔,保證新的一年安康。因而,潑水節世世相傳。
德昂族婚姻為一夫一妻制,鎮康的德昂族有著自己獨特的婚戀方式,幾百年來,一直沿襲至今。首先要預測對象,請佛爺或安章指點心上人在何方。其次要試探對象。一般多是小伙子到女方幫助收割,參與勞動。第三是傳遞情物,德昂族談情說愛的重要情物就是檳榔。第四是定婚,德昂族將定婚視為小辦。第五請客,德昂人稱洪抗。第六是過禮。第七是迎親送親。第八是拜堂,德昂族稱孟嘎,是整個客場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第九是回門。第十是拜年。第十一是喜調,就是請1至2名歌手來祝福助興,從過禮開始到第二天正客結束方可退場。德昂族的婚事中,要請一對獵槍手,叫迎親護衛。婚宴上一定要有然撒,即生肉涼拌,然地板,即白片兩道菜。
德昂族服飾婦女保持傳統著裝飾,其頭戴自織的白布塵套,其上覆以各色珠串,前額纏於指粗、長4寸左右的螺鏇銀(或鋁)箍,各色珠串的余纓並垂於背後。上衣用綠、蘭、黑等色布縫製。為圓領窄袖對襟短衫,用料約3尺,兩襟鑲寬1寸長近尺的雙層紅布,既作裝飾,又為裝細小物品之袋。一般衣服無鈕扣,用扣釘將兩襟拉系則可,上衣較好者以黑栽絨為料,以大方塊銀牌作扣飾,衣腳加飾銀鈴銀泡,袖子用色布鑲飾數道,下著筒裙,裙布均自織,3幅布拼合而成。裙布以黑為底,間隔五六厘米織一道暗紅色橫線。穿著時上至腋下,長齊腳踝。用寬1厘米、長1米左右的藤蔑或竹篾製成腰圈,戴3圈以上,寬鬆地套在腰部以上裝飾。腰圈飾品分軟硬二種,硬蔑圈寬1厘米左右,上刺各種圖案,塗以紅、蘭等色,富裕者加戴寬1寸左右的銀片腰圈,頸戴銀項圈,耳戴小形耳環或耳柱,腕帶雕鏤精細的攢花銀鐲。軟腰圈草編,圓形,細如筷。小腿纏色布拼制的腿套,綴以小珠和毛線花束。現在,男子喜穿流行漢族時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