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全張

小全張

小全張是把全套郵票印在一張小型紙上的郵票。它的圖案、面值、枚數與同時發行的郵票完全相同,四周飾以花紋、圖案及文字。

基本簡介

小全張小全張

小全張是指全套郵票印在一張小型紙上的郵票。其枚數、圖案、面值與同時發行的郵票完全相同,一般在邊紙上飾以相關圖案、花紋或說明文字。

在郵局出售時,一般按面值,但也有高於面值出售的。按面值作郵資使用加價部分不能充作郵資。中國第一枚小全張是中華郵政1941年發行的“節約建國”小全張。

小全張是是專為集郵愛好者印製的郵票。它的邊紙較寬,並印有標題和文字及相關圖案。

例如1978年發行的《全國科學大會》郵票,全套為3枚,在印製整版郵票的同時還印製了小全張。整版郵票中每版有同一郵票的50個單枚,而小全張包括了這一套的三個不同的單枚郵票。

郵票特點

⑴印有全套郵票;

⑵較多存在著高於全套郵票面值溢價發行的現象

⑶發行量較套票少。

如何選擇

小全張小全張

一、內含兩枚郵票的小全張。一枚80分,一枚2元,合計面值2.8元,全張寄國內掛號很合適。

二、內含三枚郵票的小分張,可採用60+60+80、80+80+280和60+200+280三種模式,合計值分別為2元、4.4元和5.4元,分別適用掛號費、國際20克及20克以下水陸函件和國際10克及10克以下航空函件,都是用量較大的郵政業務。

三、內含四枚郵票的小全張,採用60+60+80+80的組合寄國內掛號信函最理想,採用60+80+80+150的面值組合,合計3.7元寄亞太地區20克及20克以下水陸函件也很合適。

面值選擇很多樣,也有很大餘地,只要用心去做,不難找到適用的組合。只要在這方面下功夫,小全張貼信使用不僅成為現實,也是一種不錯的選擇。

講究適用

小全張小全張

小全張首先是郵資憑證,其次才是集郵收藏品。而近幾年中國發行的小全張已經變“質”變味,幾乎很少用於郵政使用,絕大部分滯留在集郵者手中。郵政部門在小全張的設計上也是過份偏重集藏而忽視其他 郵政適用性。

小全張使用少的原因主要有兩條:一是本身不適用、不好用;二是用郵者缺乏使用意識,惜貼。根本原因還是目前的小全張自身有“問題。”比如售價過高,溢價太多,郵政使用不划算。象近日發行的《鼓浪嶼》小全張,總面值3.6元,而售價卻是5.4元。誰要是貼信使用,郵局只能承認納資3.6元,而另外1.8元就白白“貢獻”了。本來用小全張、小型張貼信作用的就不多,再溢價發行,就更沒人故意浪費了。

再就是小全張的面值(指合計面值)也有必要探討。小全張是很有人緣的收藏品種,集郵者既便是貼用也不忍心撕分,因此,其合計面值的適用性就顯得格外重要。而目前在小全張合計面值的設計選擇上沒有引起一定的重視,甚至可以說根本就未作考慮,以至大多數小全張難以恰好貼用。

貼用時的特殊規定

歐巴馬小全張歐巴馬小全張

眾所周知,郵票小全張在貼用時,可根據寄發郵件所需的郵資,視小全張的面值情況,採取全套貼用或撕開(剪開)單枚貼用均可,只要符合郵資即可。而我國卻有一種郵票小全張郵電部明文規定不能撕開(剪開)單枚貼用,它就是1964年10月20日發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十五周年”紀念郵票小全張。

該小全張上印有三枚郵票一套,面值、圖案和售價均與1964年10月1日發行的一套三枚郵票相同,即每張售價24分,小全張相連之處不打齒孔。小全張由盧天嬌設計。

郵電部在下發的第269號《關於發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十五周年”紀念郵票及小全張郵票的通知》中是這樣規定的:

“(一)1964年10月1日發行的這套郵票每張上印有一、二、三圖(共5O枚),除每枚郵票成為一幅圖案外,三枚連在一起就構成一幅大的圖案,在出售郵票時,仍以每枚為單位,如購票人選購其中任何一枚或幾枚時,均可售予。

(二)於1964年10月20日發行的紀念郵票小全張,每張上印郵票一套,共三枚,面值及售價均與郵票相同,小全張三枚相連之處不打齒孔,貼作郵資時,以整張連邊飾或沿三枚周圍齒孔撕下均可,但為保持該郵票的畫面完整無損,一律不得用剪刀剪成單枚或雙枚貼用,否則均作未付郵資處理。對此必須向購票人詳細講清。該小全張因發行數量較少(4萬枚),除中國集郵公司供集郵出售外,並一次發給各省局一部分,希各省局在分時照顧到開放城市或外賓常到之處。”

通過上述規定,我們可以得知“為保持該郵票的畫面完整無損,一律不得用剪刀剪成單枚或雙枚貼用,否則均作未付郵資處理。”這個特殊規定在我國郵政史上是唯一的一次,在世界郵政史上恐怕也是絕無僅有的。由於當時國內集郵者購到後很少貼用,因此了解此規定者不是很多吧。

影響

小全張小全張

其一,郵票小全張無非只是郵票常規版式的另一種不同排列組合而己,其票圖元素並無新異,僅邊紙顏色、邊飾圖案不同罷了。而同種圖案的郵票頻頻多版式發行,何故?

其二,郵票小全張高溢價的發行政策不受歡迎。目前郵票小全張大都溢價在面值的50%以上,更甚者如2007-17《香港回歸祖國十周年》賀年專用郵票《喜臨門》郵票小全張等由於發售渠道的不同,其溢價更是高得驚人。小全張本屬郵票範疇,並非屬於郵資片、郵資封的郵品範疇。郵品溢價無可厚非,而郵票通常只按其面值出售。如果說郵票小全張因增加邊紙刷色和邊飾圖案而溢價,那么,近年來均帶邊飾的小版張以及部分帶邊飾、帶過橋票、附票的大版張不也具備溢價理由嗎?溢價發行小全張不宜頻發。

其三,郵票小全張市場表現似雞肋。除早中期“紀47”、“紀50”、“紀86”、“紀106”、“J25”、“J45”等郵票小全張外,絕大多數市場業績平平。尤其是新世紀以來,多數郵票小全張紛紛步入打折行列,如《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九屆運動會》、《麗江古城》、《兜蘭》、《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內蒙古自治區成立六十周年》、木版年畫系列等郵票小全張市場價格無一不在售價之下。因此,加速發行小全張,無疑大傷郵人感情。

其四,郵票小全張售價與用郵不等價,郵人多有微詞。在郵局集郵櫃檯按其售價買人郵票小全張,而在郵件收寄櫃檯只能以郵票面值辦理實寄業務。如2008-6《第29屆奧林匹克運動會——火炬接力》郵票小全張售價6.3元,實寄用郵時卻只能按4.2元的面值使用。所以,小全張的發行還是悠著點好。

此外,郵票小全張作為版式的補充,應著力在其邊飾上打造亮點,同時嚴格郵票小全張“計生優生”策略(一般每三年發行1至2枚足矣)。並本著出新、出彩、出精品的理念,以其獨特式樣,多元素、多信息、多創新的邊飾圖案征服郵人、征服市場方為上策。

炒作的危險性

小全張小全張

郵市上惡炒中國郵政集團公司在售價9元一枚的幸運封中夾帶的由二枚1套3.8元面值的“賀年郵票”組成的“賀新喜”小全張,實際售價不得而知,因為是隨著9元一枚幸運封出售的,如果按照郵政對小全張面值1.5倍的溢價幅度計算,應該是5.7元一枚。
由於這種幸運封發行價格太高,發行之初,不被人們接受,少有人購買,各地方的郵政部門也少有出售。因此,只有部分地方的郵政部門在春節前後,一度以低於發行價格在市場放貨,最低的時候每個幸運封(含“賀新喜”小全張)只售3元多,因此,這種封絕大部分都集中在全國少數大中城市的少數郵商手中。又由於這種封有一款兌獎率大概為30%的“綿竹年畫絲綢小版”,考慮兌獎的因素及郵政部門並不是按照30元的發行價格而是3至5元的打折價格出售的,所以,郵商手中的這種封的購買成本大都很低。
目前,該封中夾帶的“賀新喜”小全張,在不到半年的時間內,被市場炒到26元多,很不正常。筆者認為,它完全是少數人控盤後惡意炒作組成的。讓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分析它的不正常情況:
1.這種賀年郵票小全張,不屬於紀特郵票,它不像紀特郵票小全張那樣,2007年年冊中不會有它的位置,廣大集郵者也不會去收藏它,它只會被少數所謂的“莊家”當成“擊鼓傳花”的工具,吸引人們去跟風、上當。
2.它的發行量也不會少,根據中國郵政集團公司的預告,最少也有365萬枚,大大多於紀特郵票小全張(如武強木版年畫小全張、綿竹木版年畫小全張等)的發行量。可是,目前市場上,量少的武強木版年畫小全張的價格才16.5元,綿竹木版年畫小全張才8.5元,可見其價格的非理性。這種品種的籌碼已經被少數人高度控盤,廣大散戶如果追高是非常危險的。
3從賀年郵票的屬性上來看,它與個性化服務專用郵票性質相同,進不了紀特郵票系列,因此,它難以同紀特郵票相媲美,更得不到廣大集郵愛好者的認可。
綜上所述,“賀新喜”小全張歸根到底只能是市場炒家們的“擊鼓傳花”的工具,在目前的高位上,廣大投資者和集郵愛好者還是應該遠離它為好,千萬不要在這場“擊鼓傳花”的遊戲中接最後一棒,成為替莊家“買單”的犧牲品。

市場現狀

《中國隊參加2002年世界盃足球賽紀念》小全張《中國隊參加2002年世界盃足球賽紀念》小全張

由大陸、香港澳門聯合發行的《中國隊參加2002年世界盃足球賽紀念》小全張和《2002年世界盃足球賽》郵票小版張面世了。這兩種郵品的出現,帶來了兩者間的無情競爭,尤其是在目前郵市極度低迷的狀況下,究竟誰有幸能脫穎而出,更成為了市場關注的焦點。從發行後這一段時間的情況來看,發行價20元的《中國隊參加2002年世界盃足球賽紀念》小

全張目前的市價僅為16.5元,而《2002年世界盃足球賽》小版張的價格則為25元左右,表現要好於前者。而且,從目前的輿論來看,普遍認為小版張的前景要好於小全張。但是,如果要讓選擇的話,我會毫不猶豫地選擇《中國隊參加2002年世界盃足球賽紀念》小全張,儘管這一論調與絕大部分的意見相左,但並非空穴來風:

一、《中國隊參加2002年世界盃足球賽紀念》小全張是真正的聯發郵品。北京“申奧”成功後,國家郵政局與香港、澳門郵政部門聯合發行了《申奧成功》小版張,雖然名為聯合發行,實質上是三地各發行一枚小版張而已。這次雖然三地仍然分別發行了小版張,但卻聯合發行了一枚小全張,而且這枚小全張將三地的郵票合而為一,在小全張上包含了中國郵政、香港郵政和澳門郵政各一套2枚的郵票,真正體現了聯合發行的意義,與聯合發行的《申奧成功》小版張截然不同,更富有創意和收藏價值。

二、《中國隊參加2002年世界盃足球賽紀念》小全張是真正的“量少郵品”。投資者之所以更看好《2002年世界盃足球賽》小版張,是許多人對“小版”產生了近乎於崇拜的感情,可恰恰忘了一些善意人士的提醒:看“小版”是否有投資價值,要分清“小版”是一種郵票的版式還是一個特定的品種。而《2002年世界盃足球賽》雖然採用了“小版”的形式發行,但非特定品種。相反,《中國隊參加2002年世界盃足球賽紀念》小全張卻是十足的特定品種,發行量明確為300萬枚,是真正的“量少”品種。

三、公開發售有助於消化、沉澱。發行首日,《中國隊參加2002年世界盃足球賽紀念》小全張在許多城市的郵政視窗公開發售,吸引了相當多的集郵愛好者連夜排隊購買,這既有利於調動大家收藏的興趣,擴大小全張的影響面,又能促進小全張的消化、沉澱,為價值抬升創造了良好的基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