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腹痛病

小兒腹痛病,醫學名詞,腹痛是小兒常見症狀,其病因大致可分兩大類:一類屬功能性腹痛,多由單純性胃、腸痙攣引起;另一類為腹部器質性病變,如炎症、腫脹、梗阻、損傷、缺血等。

小兒急性腹痛常見原因及其特點有如下幾種

1.蛔蟲症。此病患兒多有進食不講衛生的習慣,飯前便後不洗手,生吃水果沖洗不夠甚至不洗,表現為平時雖吃飯正常但仍很消瘦。當環境改變或小兒發燒、腹瀉、飢餓以及吃刺激性食物時突然腹痛,孩子哭叫打滾、屈體彎腰、出冷汗、面色蒼白,腹痛以肚臍周圍為重。常伴有嘔吐,甚至可吐出蛔蟲。有時能自行緩解,腹痛消失,小兒顯得疲憊。完全恢復後照常玩耍。每次疼痛發作數分鐘,這種疼痛可能不是每天發作,也可每天發作數次。給適當的驅蟲藥物如驅蟲淨,按2.5-3毫克/千克體重給藥,最大最不超過150毫克/次,睡前一次頓服;或腸早清,按說明服藥。當出現便秘或不排便、腹脹、腹部摸到條索狀包塊時,可能發生了蛔蟲性腸梗阻,則應到醫院進行輸液及灌腸等驅蟲治療。
2.急性闌尾炎。小兒各年齡均可以得此病,而且比較常見。起病較急,腹痛以右下腹為重,用手按小兒右下腹時會加劇孩子的哭鬧,常伴有噁心及嘔吐,然後出現發燒,體溫可升高達39℃左右。此時需到醫院進行治療,因小兒闌尾炎的發展較快,時間稍長有闌尾穿孔造成化膿性腹膜炎的可能,而危及小兒生命。
3.腸套疊。腸套疊多發生於2歲以內的嬰幼兒。其病變所在為腸管的一部分套入到鄰近的一部分腸腔內,所以腹痛時可以在腹部觸到一固定性包塊,壓痛明顯,腹痛發作後不久就會嘔吐,尤以在發病後2-12小時出現暗紅色果醬樣大便為特徵,有時呈深紅色血水樣大便。如能早期發現,到醫院進行充氣復位,則可免除因套入部分的腸管受壓時間過久缺血、發生壞死而必須採取的手術治療。
4.嵌頓疝。小兒疝氣以臍疝和腹股溝疝為多見。臍疝發生嵌頓的機會很少,多數由於腹股溝疝發生嵌頓造成了腹痛。這樣的小兒在發病前都有可復性疝氣存在,即在小兒站立或用力排便時腹股溝內側出現一腫物,或僅表現為一側陰囊增大,平臥時消失,即使不消失還可用手慢慢還納。一旦不能送還,腫物不消失且出現腹痛,孩子陣發性哭鬧,腹脹和嘔吐,時間長了腫物表麵皮膚腫脹、發熱,壓痛明顯,則無疑是發生了嵌頓疝,必須及時送醫院治療。
5.腸痙攣。腸痙攣是由於腸壁肌肉強烈收縮引起的陣發性腹痛,為小兒急性腹痛中最常見的情況。其發生的原因與多種因素有關,如受涼、暴食、大量冷食、嬰兒餵乳過多等等。本病屬於單純的功能性變化,為非器質性病損,故預後較好,多數可自愈。表現為健康小兒突然發生陣發性腹痛,每次發作數分鐘至十分鐘,時痛時止,反覆發作,腹痛可輕可重,嚴重的持久哭叫、翻滾,肚子稍硬,間歇時全腹柔軟,可伴有嘔吐,吐後精神尚好。若給口服適量的顛茄酊,0.03-0.06毫升/次,則能很快緩解。
6.細菌性痢疾。本病以夏秋兩季多發。常起病急驟,先有發燒達39℃甚至更高,大便次數增多,腹瀉前常陣發性腹痛,肚子裡“咕嚕”聲增多,但腹脹不明顯。病兒脫水嚴重,皮膚彈性差,全身乏力,應以送至醫院治療為宜。
7.過敏性紫癜。是一種變態反應性疾病,都伴有周身的症狀。首先表現為皮膚紫癜,面積大小不等,表面紫紅色,壓之不退色,多分布於四肢和臀部,以踝、膝關節處明顯。在此基礎上出現腹部陣發性劇烈絞痛,以臍周或下腹部明顯,有壓痛但肚子軟。可伴有腹瀉及輕重不等的便血,大便為黑色或紅色。它是由於腸管內壁出血、水腫造成的。有的小兒還可伴有關節腫痛,甚至血尿等情況。這樣的孩子應臥床休息,限制硬而不易消化的食物,多以中醫中藥進行對症治療,達到祛邪固本的作用。重者尚需激素治療。本病一般預後良好,輕症1周、重症4-8周便可痊癒。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