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再發性腹痛

1.症狀性 3.功能性 3.遷移性痛

基本信息

概述

再發性腹痛(recurrentabdominalpain,RAP)是症狀診斷,一般指發作性腹痛,3個月內至少有3次發作,發作嚴重時可影響小兒正常活動,而在發作間歇期,表現正常。

病因

(一)發病原因
誘發腹痛的病因很多,應分清症狀性,消化道功能性與器質性。
1.症狀性多為腸道外疾病引起,如上呼吸道感染,化膿性扁桃體炎,肝,膽疾病,泌尿系疾病,腸道寄生蟲病均可引起腹痛,腸寄生蟲病在既往曾是腹痛的最常見病因,近年來由於飲食衛生的改善,腸寄生蟲病已明顯減少,尤其在城市。
2.腹腔內器質性疾病如潰瘍病,闌尾炎,腸梗阻,急腹症等。
3.功能性最多見的病因是飲食不當,亂吃零食,過食冷飲,便秘,消化功能紊亂引起的腹痛(亦稱功能性消化不良)。
4.精神性國外亦有報告認為與小兒心理因素障礙有關,如緊張,壓抑等。
5.慢性胃炎及幽門螺桿菌感染近年來的研究認為再發性腹痛與慢性胃炎及幽門螺桿菌感染有關,如北京復興醫院通過纖維胃鏡檢查76例再復性腹痛,發現消化道黏膜病變47例(淺表性胃炎25例,反流性胃炎2例,糜爛性胃炎2例,胃黏膜脫垂3例,十二指腸炎10例,食管炎1例,淺表性胃炎加十二指腸炎4例)占61.84%,潰瘍病13例,占17.1%,幽門螺桿菌陽性33例,占43.4%;上海瑞金醫院對26例非潰瘍性消化不良胃鏡與病理檢查發現淺表性胃炎25例,淺表萎縮性胃炎1例。
(二)發病機制
腹腔器官本身痛覺並不敏感,腹痛的發生大體上可有3種形式:
1.絞痛多由管狀器官的肌肉痙攣或梗阻(同時伴痙攣)引起,如腸管,膽管及輸尿管痙攣或梗阻,多表現為陣發性絞痛。
2.鈍痛由器官被膜受牽扯引起,如肝,腎,闌尾及腹膜等炎症腫脹所引起的被膜牽扯,多表現為持續性鈍痛,疼痛部位多與器官病變所在的部位一致。
3.遷移性痛內臟疼痛通過內臟感覺神經傳入相應的脊髓段,使進入相同節段的體神經支配部位感覺疼痛,如肝,膽病的疼痛有時可放射到右肩,此外,腹部以外的器官疼痛有時也可放射到腹部,如大葉肺炎,帶狀皰疹侵犯腹部脊神經時都可出現較重的腹痛,破傷風的腹肌痙攣也可致劇烈的腹痛。
消化功能紊亂引起的腸痙攣的機制為不消化的食物在腸腔內發酵,產氣刺激腸壁,或副交感神經興奮,引起一過性腸壁肌肉痙攣,暫時阻斷腸內容物的通過,於是近端腸管發生強力的收縮及蠕動的紊亂,隨著蠕動的加強,腹痛陣發性加重,腸鳴音亢進,嚴重者可同時引起嘔吐,經過一定時間的痙攣後,腸壁肌肉自然鬆弛,腹痛暫時緩解,以後又可再次發作,典型病例的腸痙攣常發生在小腸,腹痛部位以臍周為主,遠端大腸和迴腸痙攣,絞痛多放射到右下腹,降結腸或乙狀結腸痙攣,絞痛常在大便前出現,少數較大兒童的痙攣可發生在結腸肝曲或脾曲,絞痛以季肋為主,多見於一側,根據作者觀察,再發性腹痛小兒主訴4/5發生在臍周部位,1/5發生在上腹部,短時急性發作者多為腸痙攣,長時期慢性反覆發作者,通過胃鏡,鋇餐或胃電圖檢查,多數發現有胃部病變,其中以淺表性胃炎最多見,其次為十二指腸炎,少數為潰瘍病,小兒尤其是嬰幼兒腹痛定位很不準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