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軍村墓群

將軍村墓群

代表重慶的忠縣將軍村漢-六朝家族墓群,位於忠縣烏楊鎮將軍村,地處長江右岸二級階地上,由花二包、黃葛樹包、柴林包、吊嘴等多個墓地組成。其中,靠江處多為磚石墓,山脊處則以土坑墓為主,墓葬年代從兩漢到六朝時期均有包含。

簡介

將軍村墓群將軍村墓群

重慶忠縣將軍村墓群位於忠縣烏楊鎮將軍村長江右岸的山包(梁)上,由樅樹包、瓦廠包、王家包、花二包、黃角樹包、柴林包、花壩梁、吊嘴、將軍包、廟二包等十個墓地組成。

考古發掘

該墓群於1987年文物普查時調查發現,1994年三峽庫區文物調查時確認,並納入《三峽文物保護規劃》A級保護項目。2001-2008年,共有4家考古單位和高校分8次對其進行了考古發掘,具體情況概述如下。
2001年、2002年重慶市文物考古所對樅樹包墓地(原“花燈墳”)及所屬墓闕進行了考古發掘,發掘面積5000餘平方米,清理漢至六朝時期墓葬30座,漢魏時期的石闕1座,並清理出石闕闕址。
2003年~2006年,常德市博物館、復旦大學、南京大學等單位對瓦廠包、王家包、花二包、花壩梁、吊嘴、將軍包墓地進行了4次局部發掘,發掘面積9400平方米,清理漢至六朝時期墓葬座57座。
2007年10月~2008年5月,為配合三峽工程建設,重慶市文物考古所對重慶忠縣烏楊將軍村墓群進行了全面考古勘探和較大規模的搶救性發掘。勘探總面積30000平方米,根據勘探結果對花二包、黃角樹包等7個墓地和甘蔗丘遺址進行了考古發掘,發掘面積16050平方米,清理漢至六朝時期的墓葬170座,東周-漢代灰坑25個,出土復原器物2000餘件。
歷經了6個年度的將軍村墓群田野考古發掘工作全部結束,發掘面積30450平方米,清理漢至六朝時期的墓葬257座,出土器物(復原)近4000件,另發現墓地神道旁的石刻構建3件(組),發掘工作取得了重大收穫。

墓地布局與墓葬形制

將軍村墓群所屬的十個山包(梁)沿長江一字排開,延綿2公里,這些墓地被沖溝隔斷形成了一個既相互聯繫、又相對獨立的墓葬群,時代從兩漢延續到六朝。墓葬主要位於山樑及其臨江部分(陽面),背江面墓葬基本不見。墓地內墓葬排列整齊,同類墓葬間少有打破,土坑墓多順江而葬,地處各墓地的中心位置,是該墓群的主體部分。地勢較開闊的墓地,墓葬往往成組成排分布,如樅樹包墓地:30座墓葬分為兩組,一組為土坑墓(21座),居墓地中央,主要呈三列排列,越向外(墓地臨江面邊緣)時代越晚;一組為磚(石)室墓(9座),位於土坑墓的東西兩翼,往往兩兩並列;較狹長的墓地,土坑墓常常一字排開,磚(石)室墓則主要位於土坑墓外側的臨江部位。如花壩梁、吊嘴墓地等。
墓葬主要分為土(岩)坑、磚(石)室墓兩大類。土(岩)坑墓以未帶墓道的豎穴墓居多,少量墓葬有墓道,按墓葬規模分大、中、小三型,大型墓長7~8米、寬5~6米,中型墓長5~6米、寬4~5米,小型墓長3~4米、寬2~3米;按形制分為長條形(長寬比1.8~2:1)、長方形(長寬比1.2~1.6:1)、近方形(0.95~1:1)等。磚(石)室墓分為凸字形、刀字形、長方形。另外發現少量由土坑向磚室過渡形式的墓葬,平面呈刀字形,墓道為磚結構、劵頂,墓室為土坑豎穴,有鋪地磚。

隨葬器物

該墓群隨葬品豐富,出土大量陶、鐵、銅器,另有一定數量的鎏金銅飾件、料器、串飾等。土坑墓主要為兩漢時期,隨葬陶器以釜、罐、甑、盆、缽等生活實用器為主,大中型墓葬中有器表飾紅色彩繪圖案的罐、壺、盆等仿銅陶禮器;銅器以釜甑、盆、壺、燈為基本組合,另有劍、戈、矛等兵器;鐵器有斧、钁、鍤、鋤、鑿等農具,劍、圜首刀等兵器及釜類炊器;晚期的土坑墓中出現陶灶,平面呈長條形,一端為圓弧形,一端平齊,灶面有8~12圓孔,上置陶缽。磚(石)室墓為東漢晚期至六朝時期,隨葬陶器中一套為釜、罐、盆、缽、燈、耳杯等生活實用器,一套為專為死者製作的陶明器,主要有侍男侍女、舞蹈、武士、扶琴、說唱、包廚等各類人物俑,豬、狗、馬、雞等動物俑以及房(樓)、塘、倉、案、井等陶模型。

墓地出土的漢、六朝石刻

將軍村墓群歷史上就有許多重要的漢、六朝石刻發現,宋代被搬到忠縣城關的江源君闕、嚴孝子碑等據考證均來自這一帶。三峽文物工作開展後,出土了著名的烏楊闕、泰始五年石柱、石獸等墓地(或陵墓)前神道兩側的石構件。
烏楊闕,位於樅樹包墓地臨江面的長江河灘上,2001年6月至2002年7月,重慶市文物考古所組織實施了烏楊闕的清理髮掘工作,出土石闕構件16件。經復原為重檐廡殿頂雙子母石闕,主闕通高5.4米,子闕高2.6米;頂寬3.2米、進深1.7米;闕基寬2.6米,進深1.65米。主闕自下而上依次由脊飾、闕頂蓋、枋子層、扁石層、枋子層、主闕體、闕基七部分構成;子闕由子闕頂蓋、子闕體、闕基三部分構成。屬四川漢闕的川東類型,通過對樅樹包墓地和闕基址的發掘確定為樅樹包墓地的墓前闕,其建造年代大至在東漢末期至魏晉時期。結合文獻資料推斷該闕可能是嚴顏家族墓地的墓闕。
泰始五年石柱,2003年發現於廟二包墓地,通高2.6米(柱高2.37米,向上微有收分),橫斷面呈長方形的十二角瓜稜柱。全文85個字,記載了文氏墓地主要成員的親緣關係、擔任官位、名諱及立柱時間(泰始五年)、主其事人員的官位姓名等。墓表的銘文以宗族中地位最高的“晉故……文衛尉”始,然後敘述從文衛尉嫡孫文視的庶子開始分族另立家支,該家支的始祖文晃到亡父文惠輩共五代的名諱官職,可知該石柱是文氏家族墓地神道兩側的石柱,經考證立柱時間為南朝時期。同時,該石表是重慶唯一現存的南朝石柱,也是發現石柱中銘文字數最多的一件。
石獸,2003年發現於曾家包墓地的坡腳下,通長86米,通高183米。似獅似虎,引頸伸腹,意態閒散。頭部正視前方,肋生雙翼,腰腹及後背生鱗羽,短尾,前肢前伸據地收爪,兩後肢前後呈跨步,爪略舒展,頸部、腿部略殘。為古代傳說中的一種神獸,漢至六朝時期常常以石雕形式成對立於陵墓前神道兩側。
此外,2002年秋鄭州大學在將軍村墓群隔江相望的鄧家沱墓地發掘出一座石闕,由基座、闕身、疊枋、斜撐、闕蓋五層石塊疊壘而成,並且有銘文。據孫華先生考證該闕是東漢中晚期綿竹令王君闕。

主要收穫

將軍村墓群發掘面積大,揭露的墓葬數量多、形制豐富,出土器物組合齊全,同時,該墓群出土有石闕、石柱、石獸等墓地前神道兩側的漢、六朝時期珍貴石刻,為墓地的分期研究和斷定其族屬提供了極其重要的實物資料。
墓群所處的將軍村,文獻上也多有記載,《華陽國志·巴志》記江州臨江縣(即今忠縣)的大姓有:“嚴、甘、文、楊、杜”。本次發掘能夠確證的至少有嚴、文兩大望族。
嚴氏家族最著名的當數三國時期的嚴顏。據宋人祝穆《方輿勝覽》卷六一記載,“今臨江縣西南二十里有嚴太守祠,東坡嚴顏碑詩注云,在忠州”,臨江縣即今忠縣,其西南二十里就是今烏楊一帶,可見至遲在北宋以前,烏陽鎮一帶就有嚴顏墓和祠堂存在。《蜀中名勝記》卷十九上川東道重慶府三忠州下記:“今臨江縣西南二十里有嚴太守碑及祠。……蘇轍詩云:‘古碑殘缺不可讀,遠人愛惜未思磨。相傳昔者嚴太守,刻石千歲字已訛。’”,嚴顏墓碑到了宋代文字已經殘缺不全,故蘇徹才有這樣的感嘆。烏楊闕的發現進一步證實了文獻記載的真實性。

文氏家族是忠縣六朝時期的望族,其家人世代為官。《華陽國志·巴志》“晉初,文立實作常伯,納言左右……”。《晉書·儒林傳》首傳文立,“文立,字廣休,巴郡臨江人也。蜀時游太學,專《毛詩》、《三禮》,師事譙周,門人以立為顏回,……。”《華陽國志·後賢志》也說:“文立,字廣休,巴郡臨江人也。官至衛尉。”泰始四年石柱的發現印證了文獻記載,同時提供了詳細的家族世系。
將軍村墓群是目前已發掘的規模最大、延續時間最長、涉及家族數量最多的漢魏時期家族墓群,同時也是考古材料、墓地地面建築構建以及文獻記載結合最充分的家族墓群,這對研究峽江乃至西南地區兩漢至六朝時期家族墓地的選址、墓地規劃,各個時期家族墓的遷移以及家族的興衰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