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休墓

曹休墓

河南省文物局在洛陽召開新聞發布會稱洛陽邙山陵墓群考古獲重大發現,在漢魏國都洛陽的北邙山上,又一座大型曹魏貴族墓葬經考古發掘後,在2010年5月16日河南省文物局主持召開的研討會上,來自全國的與會專家認定這座墓的主人就是曹操族子三國名將曹休。

基本信息

簡介

曹休墓曹休墓

河南省文物局2010年5月17日在洛陽召開邙山陵墓群考古新成果發布會,與會專家確認位於洛陽邙山的一座大型墓葬為三國名將曹休之墓。經專家考證,曹休墓內出土遺物的考古學年代與安陽發現的曹操墓同類器物接近,墓葬形制也與曹操墓相似。該墓葬位於邙山陵墓群大漢冢東漢帝陵陵園的東側,即洛陽市孟津縣送莊鎮三十里舖村東南。墓葬形制為東西向、長斜坡墓道、磚券多室墓。前室和側室內均發現散亂的人骨,經鑑定屬於2個個體,為1男1女,男性50歲左右,女性40歲左右。該墓葬雖經多次盜掘,但仍出土了許多珍貴文物。其中尤為重要的,是1枚銅印。銅印2厘米見方,瓦鈕,篆書白文“曹休”二字,為墓主人的私印。這方銅印的發現,為探尋墓主人的身份提供了確切的證據。

結構特徵

曹休墓墓葬形制為東西向、長斜坡墓道、磚券多室墓,由墓道、甬道、耳室、前室、後室、北側室、南雙側室等部分組成。墓葬東西長50.6米,南北寬21.1米,深10.5米,構築方法為明券。墓磚可分為條形磚和楔形磚兩種,在楔形磚上發現朱書“左”“右”“第一”“第二”“第三”等文字,且位置排列有序,應為預製,有些磚上還發現有戳記。據墓道、墓室填土分析,該墓葬系採用多次挖開墓道的方式,實施合葬。墓室內壁塗有白灰,邊沿用紅色彩帶裝飾,不過已大部脫落。前室和側室內均發現散亂的人骨,經鑑定為一男一女兩個個體,男性50歲左右,身高約171厘米;女性40歲左右。北側室見棺槨痕跡,亦見骨痕。初步判斷,整個墓葬合葬三個個體。

墓主

曹休生年不詳,公元228年病逝於洛陽。時年正值魏明帝太和二年,魏文帝曹丕駕崩(226年)2年後,魏武帝曹操駕崩(220年)8年後。

據文獻記載,曹休為三國時期魏國名將,曹操的族子,《三國志》中有傳,因功累遷征東將軍、征東大將軍、大司馬。在《三國演義》中,有第九十六回“孔明揮淚斬馬謖周魴斷髮賺曹休”這一回目。

出土文物

曹休墓發掘的文物曹休墓發掘的文物

墓葬的整體結構保存相對完整。墓葬出土了許多珍貴文物,主要有陶器銅器鐵器等。陶器有四系罐、碗、盤、尊、耳杯等;銅器有鋪首、鎏金銅帶鉤、泡釘;鐵器有鐵蒺藜、鉤、鏡、刀削等。

其中前室出土1件鎏金銅帶鉤異常精美。墓葬後室出土銅印1枚,2厘米見方,為墓主人的私印。2010年5月16日,經專家認定,該墓葬的主人,就是曹魏時期的赫赫有名的大將曹休。

被盜

這座想像中的貴族墓卻顯得異常“簡陋”,甚至連地磚都被盜墓賊“背”走了。
工作人員斷定,這座墓從唐宋時期就已成為盜墓賊“光顧”之地,千餘年來,一直到近代,墓室及甬道上方,盜洞竟達6個之多,墓葬被盜情況之嚴重令考古人員扼腕嘆息:各墓室均遭不同程度的損壞,頂部多數地段坍塌;各墓室內碩大的底磚也被揭去,僅後室殘留少量。
據估計,每塊磚的長度都在45厘米以上,寬度也有20多厘米。據洛陽市文物二隊工作人員王鹹秋說:“我們大概稱過,每塊磚有50多斤重呢,真不知道盜墓人是怎樣把這一塊塊大磚運送出去的。”

考古學意義

曹休墓考古現場曹休墓考古現場
曹休墓雖然規模較大,但上部未發現封土和陵寢建築,隨葬遺物以陶器為主,經專家論證,這些特徵符合曹魏時期薄葬的喪葬制度。經專家考證,曹休墓內出土遺物的考古學年代,與安陽發現的曹操墓的同類器物接近,墓葬的形制也與曹操墓的形制相似。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劉慶柱說,曹休墓是目前為止發現的曹魏時期確切年代最早、級別最高的墓葬。
出土隨葬器物和墓葬形制為東漢和曹魏時期墓葬的分期提供了標尺,曹休墓的發現還豐富了人們對曹休這個三國著名人物的了解,而曹休墓安葬在東漢陵墓區域內,也為人們認識東漢陵墓和曹魏墓葬的分布區域提供了重要線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