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帝陵

東漢都洛陽,自公元25年至公元220年,共歷12帝。除末代皇帝獻帝劉協的禪陵在河南省修武縣外,光武帝劉秀的原陵、明帝劉莊的顯節陵、章帝劉的敬陵、和帝劉肇的慎陵、劉隆的康陵、安帝劉祜的恭陵、順帝劉保的憲陵、沖帝劉炳的懷陵、質帝劉纘的靜陵、醒傍劉志的宣陵、靈帝劉宏的方陵等11個帝陵,均分布於洛陽附近的邙山嶺上與南北兩側,成為邙山古墓冢群的一個顯著特色。

建築結構

東漢帝陵中,光武帝陵保存較為完整。其他規模較大並有地面遺存可見的為南北排列於洛陽漢魏故城以北邙山上的明帝、章帝與和帝三個帝陵。明帝的顯節陵在南,俗稱大漢冢,占地10餘畝,高55米。陵南3里有一石像身高丈余,推斷為明帝陵前神道兩側遺存的石刻造型之一。雕刻生動渾樸,是東漢的石刻藝術珍寶。中間是章帝的敬陵,俗稱二漢冢,距顯節陵約半公里,占地8畝,高40米。北面是和帝的慎陵,高35米。三陵前各有石碑,為清乾隆年間洛陽知縣龔松林所立。皇陵周圍有中型墓冢數百個,當是拊葬的后妃大臣墓。三陵前均有大量漢代瓦礫。據史學工作者研究分析,可能是漢末董卓焚燒皇陵附屬建築的遺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