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遠古城

寧遠古城

寧遠古城又稱興城古城。位於遼寧省興城市。興城市歸屬於葫蘆島市管轄,於葫蘆島市西南部,在遼東灣西岸,居遼西走廊中段。東南瀕臨渤海,西南依六股河與綏中縣相鄰,西北與建昌縣接壤。興城古城是按照漢民族傳統規劃思想和建築風格建設起來的城市,集中體現了明代漢民族的歷史文化特色。是中國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四座明代古城之一,也是唯一一座方形衛城,城牆設有東南西北四門,城中心設有鐘鼓樓,城門外築有半圓形瓮城,城牆四角仍築有炮台,用來架設紅夷大炮。

即現在的興城古城.
興城縣誌載歷史上興城這個名稱最早的紀錄在遼代,聖宗統和八年(公元990年)設興城縣(治所桃花島郡今釣魚台街道海口),這是興城這一名稱的最早由來,那時與許多同命運的小城一樣默默無聞,直到了鳳陽出來那個朱皇帝的時候,開始著名的"漢墓唐塔朱打圈"大修各地城池堡台以做防禦,明宣德三年總兵巫凱、都御史包懷德題奏興建,割錦州瑞州之地,於曹莊、湯地之北設寧遠衛所修築寧遠衛城,就是寧遠這個稱呼最早的來歷。(後於1915年因與湖南、山西等地寧遠重名改回稱興城。)並於同年得到批准,是年即進行施工,明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建成了分內外城的寧遠城,大約外城位在各內城門外一里,此當合內城周長五里外城周長九里之說,外城門四座:東為安遠,南為永清,西為迎恩,北為大定。內城門四座:東曰春和,南曰延琿,西曰永寧,北曰威遠。都督焦禮,後於城內修建街道,建成鍾、鼓二樓。但這可不是督師的寧遠衛,它在百年後隆慶二年(1568年)三月二十八日內外城均毀於大地震
明萬曆四十五年(1618年),女真族努爾哈赤以七大恨告天起兵發動叛亂攻明,四十七年三月,薩爾滸之役明軍幾乎全軍覆沒。天啟元年三月,瀋陽、遼陽俱被後金攻陷,後金盡有遼河以東之地,明廷震撼。
袁崇煥,清人所編明史(主編大人即那個大辮子清宮戲康雍屁股後面少不了的張廷玉)載:"袁崇煥字元素,東莞人。....為人慷慨負膽略,好談兵。遇老校退卒,輒與論塞上事,曉其厄塞情形,以邊才自許。 天啟二年正月......廣寧師潰,廷議扼山海關,袁崇煥即單騎出閱關內外。部中失袁主事,訝之,家人亦莫知所往。已,還朝,具言關上形勢,曰:"予我軍馬錢穀,我一人足守此。"廷臣益稱其才,遂超擢僉事,監關外軍,發帑金二十萬,俾招募。" 天啟三年(1623年)九月,袁崇煥來到寧遠衛從此與興城有了不解之緣,這年二次築寧遠城已先開始,但負責築城的遼西興城籍大將祖大壽消極怠工。督師與蒙古名將滿桂到寧遠後,祖大壽就象變了一個人,我輩以小人之腹度當年督師君子行,關外人素不喜南方人時至今日仍如此,而南北互輕也算自古以來的偏見,以後來在督師入獄,袁崇煥的門人程本直請命同死時所言:"舉世皆巧人,而袁公一大痴漢也。唯其痴,故舉世最愛者錢,袁公不知愛也;唯其痴,故舉世最惜者死,袁公不知惜也。於是乎舉世所不敢任之勞怨,袁公直任之而弗辭也;於是乎舉世 所不得不避之嫌,袁公直不避之而獨行也。而且舉世所不能耐之饑寒,袁公直耐 之以為士卒先也;而且舉世所不肯破之體貌,袁公力破之以與諸將吏推心而置腹 也。"自古關外漢子只佩服頂天立地的熱血男兒,督師被囚遼東的將吏士民天天有人到督輔孫承宗府第號哭鳴冤願以身代,義士何之璧率全家四十餘口人,請願頂替袁崇煥坐牢。由此可知督師所得關外民心軍心,這也許是那皇帝最怕的。反正祖大壽從此之後成為袁崇煥膀臂,刀劍叢中浴血廝殺先不提,袁崇煥坐牢祖大壽不惜請求削職為民,以自己幾代刀箭叢中浴血得來的官階贈蔭換取袁崇煥的性命。單就憑這個我也尊敬他,得友如此還當何言。雖後人對他日後降清頗為不齒,可有些東東站在乾岸上看汪洋一片的容易,設身處地泡在水深火熱中何其難,而今天興城人還躲躲閃閃的不敢承認他是興城人更為可悲。
袁崇煥到寧遠城後劃定建設規範,城牆高三丈二尺,城牆垛口高六尺,城牆基址寬三丈,城牆上寬二丈四尺,城牆四角築炮台凸出於城角用來架設紅夷大炮。城內布置以各門為軸建"十字形"道路,十字形大街中間有鼓樓一座為戰時擊鼓進軍、平時報曉更辰所用,察院行台、參將府建在城內東南。按察兵備司設在西北(即永和街北),城外有護城池一周。祖大壽與參將高見、賀謙分別督工修造,集四萬人之眾人人盡力一年時間便修築完工,至此寧遠衛城遂為明末關外重鎮,當時史載有兵民五萬餘家,屯種遠至五十里,商旅輻輳,流移駢集,遠近視寧遠城為一片樂土。
天啟五年十月,魏忠賢黨人高第代替孫承宗為遼東經略,這個高第良將怯如雞的傢伙,盡撤關外各城守御,將錦州、右屯、大小凌河、松山、杏山的守兵全部撤入山海關,拋棄了糧食十餘萬石,遼西軍民死亡載道哭聲震野。袁崇煥極力反對不得後怒言:"我寧前道也,官此當死此,我必不去。"後金汗努兒哈赤見有機可乘便於天啟六年(公元1626年)正月率十三萬後金軍號稱二十萬西渡遼河,二十三日抵寧遠,二十四與二十五日接連圍攻寧遠。興城縣誌載:明兵制衛城屯駐五千六百人,明寧遠駐軍嘉靖四十五年(公元1566年)寧遠佐參將、寧遠備御各1人,馬軍3580人,步軍2635人,屯田軍225人,鹽軍68人,炒鐵軍49人。寧遠佐參將領兵1357人,寧遠備御領兵3423人。境內屯兵計城堡13座,駐軍11284人。腹里接火台26座,了守官軍75人。故其時袁崇煥總共集有可用之兵不會超過二萬人,袁崇煥集大將滿桂,副將朱輔、朱梅,參將祖大壽,守備何可剛,兵備副使畢自肅,督屯通判金啟倧等將士刺血為書誓死固守寧遠城。後金軍攻至寧遠城下,袁崇煥守南門一聲令下城上矢石如雨大炮轟鳴雙方苦戰,惡戰中寧遠四周十餘里城牆牆腳被後金軍毀傷,城牆被撞垮了一丈余,袁崇煥裹傷親搬木石堵塞缺口,關寧健兒人人奮勇,後金軍死傷慘重士氣大落,城頭上紅夷大炮擊傷後金汗奴兒哈赤,斃殺後金牛錄額真十餘人,血戰三日,後金軍損失慘重無法再戰,被逼不得不收兵,袁崇煥率明軍取得"寧遠大捷",亦是明與後金交戰以來的第一次勝利。奴兒哈赤在回師途中嘆道:"我自25歲領兵打仗以來,從未吃過敗仗,唯寧遠一戰,慘敗而歸。"惱恨在心中傷勢一直未愈悒悒不自得,八個月後在瀋陽四十里處靉雞堡疽發於背而故去,時年六十八歲,奴兒哈赤一生唯獨打了這一個大敗仗,當是縱有千江水難洗今日羞,清人在《明史》中哀嘆:"我大清舉兵所向,無不摧破。諸將罔敢議戰守。議戰守自崇煥始。"
奴兒哈赤子四貝勒皇太極繼後金汗位後決心血恥,於天啟七年(公元1627年)五月皇太極率兩黃旗、兩白旗精兵十五萬大軍進攻寧遠的外圍要塞錦州,五月十一日,皇太極所率大軍攻抵錦州四面合圍。這時守錦州的是袁崇煥部下大將趙率教,袁崇煥派祖大壽、尤世祿帶領四千精銳關寧鐵騎包抄後金軍後路,又遣水師攻其東路以為牽制。前鋒總兵左輔、副總兵朱梅等率關寧鐵騎奮勇死戰,與皇太極後金軍精兵大戰三場勝三場,小戰二十五場亦是戰戰必勝。從五月十一打到六月初四,二十四天之中日日有戰激戰之烈不亞當年寧遠大戰。皇太極無奈轉而去攻寧遠城,後金軍曾敗於寧遠城多有忌憚,後金軍前鋒大貝勒代善見城中有備膽怯停滯不前,二十八日皇太極下令總攻意欲擊破城外明軍關寧鐵騎直逼城下。袁崇煥令滿桂,祖大壽率關寧鐵騎在城南二里列陣,總兵孫祖壽、許定國、尤世威沿壕布陣,陣後城牆下環列火器,皇太極欲用計佯敗誘明軍出擊而後起伏兵圍攻,但為袁崇煥識破守壘不追反令皇太極徒勞一場只好回軍而戰,兩軍城外惡戰,袁崇煥親臨城上督戰大鼓士氣,蒙古族名將滿桂雖身中數箭猶力戰不退,而祖大壽、尤世祿統兵回擊清兵後路,城上明軍健兒以紅夷大炮援助關寧鐵騎,擊毀後金汗皇太極東山大營及皇太極的白龍旗,斃殺後金軍甚眾。後金鐵蹄前關外的健兒們知道身後自己拚命護衛的是什麼,高堂父母嬌妻愛子,還有那份來之不易的家園。不會有人後退的,那一刻明末最強的軍隊誕生了----關寧鐵騎!後金軍關外無敵的神話打破了,"女真不滿萬,滿萬無人敵"成了過去。
自萬曆四十五年(1618年)明與後金在撫順首戰後明軍屢戰屢敗,前次寧遠大戰袁崇煥還只能據城而戰,而如今雙方終於可以又在野戰中一較高低了,明軍找回了原本屬於自己的那份自信。後金汗皇太極百般無奈下忍痛撤軍,又在想撈一把的錦州再次合圍戰中受挫,七月徹底敗回瀋陽。這一役明朝稱為"寧錦大捷"。此戰中後金軍傷亡慘重,明軍捷報稱皇太極長子召力兔貝勒胸口中箭,浪蕩寧古貝勒被明軍射殺,又殺固山(官名,統兵七千五百人)四人、牛錄(官名,統兵三百人)三十餘人。而後金紀錄中則稱皇太極的叔伯弟弟濟爾哈朗貝勒,大貝勒代善的兩個兒子薩哈廉貝勒和瓦克達身負重傷,大將覺羅拜山,巴希等在錦州被射殺!後金軍上下膽氣盡喪。督師給朝廷的奏章中說:"十年來,盡天下之兵,未嘗敢與奴合馬交鋒,即臣去年,亦自城上而下攻。自今始一刀一槍,下而拚命,不顧夷之兇狠剽悍。臣復憑堞大呼,分路進追。諸軍忿恨,誓一戰以挫此賊。此皆將軍滿桂之功居多。"
歷史不做假設否則袁崇煥至少可以寧遠城為據,以關寧鐵騎出則越大凌河收復失地,退則保寧錦一線待機而動。可惜歷史不給袁崇煥這個機會,寧錦大捷後袁崇煥為魏忠賢斥為“不救錦州為暮氣”貶回了故鄉東莞。
天啟七年(公元1627年)六月,朱家換了新當家人後,萬歲崇禎將九千歲魏忠賢做掉送下了地獄,崇禎元年(公元1628)四月,皇帝加了督師官銜為兵部尚書兼右副都御史督師薊遼登萊天津軍務,加太子太保,賜上方寶劍,袁崇煥才又回到寧遠城。崇禎二年(公元1629年、後金天聰3年)十月二十六日,後金軍避開了堅固的寧錦防線,分三路向薊鎮喜峰口明軍發動突襲,突破長城大安口、龍井關入塞,二十七日皇太極親率主力攻破紅山口入塞。三十日後金軍合圍了北京的最後門戶遵化,袁崇煥派趙率教率援兵急救卻不幸中伏血戰陣亡,袁崇煥得報京師告急晝夜統兵疾行入關,兩日一夜,急行軍一百五十里,離開寧遠城後再未回來。十一月二十日袁崇煥率兵在北京廣渠川外與後金軍展開一場血戰。袁崇煥身先士卒奮力廝殺使後金軍屢戰屢敗,袁崇煥如此之舉,引起北京城外的戚畹中貴的極度不滿,紛紛向朝廷告狀:袁崇煥名為入援,卻聽任敵騎劫掠焚燒民舍,不敢一矢相加,城外戚畹中貴園亭莊舍被敵騎蹂躪殆盡。崇禎帝十二月初將袁逮捕入獄,以“袁崇煥咐托不效,專恃欺隱,以市米則資盜,以謀疑則斬帥”等罪名於三年八月碟(zhe)刑(分裂肢體)處死於西市,棄屍於市。兄弟妻子流放三千里,袁崇煥無子,抄沒家中亦無餘財,袁崇煥時年四十六歲。明朝名將滿桂、趙率教、孫祖壽等多人亦在此戰中先後戰死。
明人楊士聰《五堂薈記》稱:"袁既被執,遼東兵潰數多,皆言:'以督師之忠,尚不能自免,我輩在此何為?'……封疆之事,自此不可問矣。",清人《明史》道:"自崇煥死,邊事益無人,明亡征決矣。"。
明人張岱在《石匱書後集》載袁崇煥人生的最後一刻中稱:“遂於鎮撫司綁發西市,寸寸臠割之。割肉一塊,京師百姓從劊子手爭取生啖之。劊子亂撲,百姓以錢爭買其肉,頃刻立盡。開腔出其腸胃,百姓群起搶之,得其一節者,和燒酒生齧,血流齒頰間,猶唾地罵不已。拾得其骨者,以刀斧碎磔之,骨肉俱盡,止剩一首,傳視九邊。”
而那位袁崇煥的門人程本直,寫了一篇《漩聲記》為袁崇煥辨冤,並且四次詣闕抗疏無效,憤而請與袁俱死:"掀翻兩直隸,踏遍一十三省,求其渾身擔荷、徹里承當如袁公者,正恐不可再得也。此所以袁公值得程本直一死也。","予非為私情死,不過為公義死爾。願死之後,有好事者瘞其骨於袁公墓側,題其上曰:"一對痴心人,兩條潑膽漢",則目瞑九泉矣。"崇禎成全了他順手把他也殺了。
“記得相逢一笑迎,親承指教夜談兵。才兼文武無餘子,功到雄奇即罪名。慷慨裂眥須欲動,模糊熱血面如生。背人痛極為私祭,灑淚深宵哭失聲。太息弓藏狗又烹,狐悲兔死最關情。家貧資罄身難贖,賄賂公行殺有名。脫幘憤深檀道濟,爰書冤及魏元成。備遭慘毒緣何事,想為登場善用兵。”袁崇煥早年為祭被朝廷冤殺傳首九邊的名將熊廷弼,憤筆而下的這首詩也成了自己的真實寫照,令人為袁崇煥千古依舊垂淚不已。
"死後不愁無勇將,忠魂依舊保遼東!"其後袁崇煥的關寧鐵騎以寧遠城為基地,為抵禦後金在這寧遠城周邊縱橫馳騁了十多年,也屏護了大明江山十多年,袁崇煥曾稱"寧前金湯二百里,但北負山,南負海,狹不過三、四十里",寧遠城像只釘子牢牢的釘在後金的咽喉,直至1644年3月明軍吳三桂因李自成軍攻入北京而主動放棄寧遠城入關,寧遠城才為後金兩代大汗夢想了幾十年後所擁有。袁崇煥的遼土養遼人遼人守遼土之策,先輩遼人為家鄉父老為袁崇煥的赤誠肝膽做到了,只惜天不遂督師願,當時被評價為"明用之善,則為後金之勁敵;用之不善,則為明朝之叛將"的"自祖大壽以下凡五十員遼將"和袁崇煥的關寧鐵騎卻為他人所用,關寧鐵騎橫掃天下飲馬他鄉而再未歸,成就了他人另一段歷史令人扼腕。
網上一位名家寫到對當時寧遠城的評價:“以寧遠與錦州為核心的寧錦防線的完成.這道防線成了後金的惡夢 ,它正好卡住了後金進關的脖子.雖然後來後金找到了從蒙古迂迴入塞的道路,但是由於寧錦防線卡住了後金最關鍵的交通線,而蒙古一路後勤補給非常困難,因此儘管後金軍幾次成功的入塞,但最終還是不得不撤回.寧錦防線一天在,後金就一天不能向關內擴張!實際上,皇太極的整個生涯,貫穿始終的就是如何去突破這道寧錦防線,但即使後來發生了那么大的變化,終皇太極一生也只是攻下了錦州而已,更堅固的寧遠依然巍巍挺立!直到李自成向北京進軍,吳三桂放棄寧遠內撤,清軍才得以占據了那座讓兩代大汗痛心疾首的寧遠城.而後,又是機緣巧合,吳三桂借清兵,清軍又不戰而通過了山海關,這樣幾十年的心愿才終於得以實現.而清軍一旦突破了山海關--寧錦防線,立刻在很短的時間內席捲了全中國,無可阻擋!由此更可見寧錦防線作用的巨大,而它所承受的壓力又是多么的沉重!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