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毛綱

寡毛綱

環節動物門的1綱。本綱動物(包括陸生的、淡水的、寄生的和棲于海濱的)種類,通稱蚯蚓。體節明顯,頭部尚未完全分化,口前葉上無觸手和眼(僅少數種類例外),體節上多數有剛毛,無疣足,背側各環間常有背孔,成體有環帶,血液循環為閉管式。雌雄同體。螺鏇型卵裂,直接發生。

基本信息

正文

 
形態結構 體細長,多節。頭部不明顯,只有口前葉和圍口節兩部分。口位於圍口節的腹面。水棲種類的口前葉常呈錐狀或長吻狀。陸棲種類的口前葉與圍口節的關係,可分為6個不同的形式。剛毛是蚯蚓的運動器官,其排列方式因種類不同而異,有的在每一節上成4束排列(如顫蚓屬),有的排成4對(如異唇蚓屬),有的排成一圈(如環毛蚓屬)。成熟蚯蚓在身體前部有一個明顯的腺腫狀隆起,稱為環帶。環帶的形狀和位置也因種類不同而異。水棲種類的短,較不明顯;陸棲種類的呈環狀或戒指狀(如環毛蚓屬),或呈馬鞍形(如異唇蚓屬雙胸蚓屬愛勝蚓屬)。蚯蚓雌雄同體。水棲種類的消化道簡單,陸棲種類的消化道由口腔、咽頭、食道、嗉囊、砂囊和腸等部分構成,末端為縱裂縫狀的肛門。有的種類還有較發達的盲腸。循環系統為閉管式,具背血管與腹血管,心臟的對數與位置也因種類而不同。排泄器官為腎管,除少數體節內缺少以外,每個體節內都有,或為大腎管,或為小腎管,或兩者兼有,因種而異。除少數水棲種類外,環帶前的有關體節內有受精囊,受精囊的對數與位置也是分類依據之一。
習性 陸棲寡毛類喜棲居於陰暗潮濕、疏鬆而富於有機質的土壤內,如環毛蚓,在肥沃的菜園、花園、果園、大田、河溝旁、食堂或廚房附近的陰溝邊,垃圾堆和堆肥下常可發現。陸棲蚯蚓雖無眼,但有感光細胞,由於怕光,夜間出來覓食和交配。蚯蚓是雜食性的動物,喜攝取動物的糞便、腐爛的動物屍體、土中的蟲卵、腐爛的樹葉、菜葉、鋸木屑和廢紙渣等。有的種類能發光,例如赤子愛勝蚓和毛利巨蚓。蜥紋環毛蚓具有保護色,其體色與周圍的苔蘚相似。嗜竹環毛蚓的體色與形狀都象竹枝,為擬態的代表。
水棲寡毛類大多數為世界性分布,陸棲寡毛類的分布較有局限性,但也有廣布世界的種類,寄生性種類的分布則與其寄主的分布有密切聯繫。中國的陸棲寡毛類大部分表現為東洋區動物的特點,全北區的性質極少,僅在塔城和哈爾濱等地可以見到少數種。
分類與演化 W.米夏埃爾森在1921年將寡毛綱分為原寡毛目 (Archioligochaeta) 與新寡毛目 (Neoligo-chaeta) 兩個目。1929年他又根據雄性生殖孔與精漏斗位置的關係,將這個綱改分為近孔寡毛目、前孔寡毛目和後孔寡毛目3個目。
近孔寡毛目 水生,雄性生殖孔1對,開口在具有精巢、精漏斗的體節的隔膜之後,包括體蟲科(Aeoloso-matidae)、仙女蟲科(Naididae)、顫蚓科(Tubificidae)、後囊蚓科(Opisthocystidae)* (*表示在中國尚未發現,下同)、矛蚓科(Dorydrilidae)*、暗蚓科 (Phreodri-lidae)*和線蚓科(Enchytraeidae)。
前孔寡毛目 水生或寄生,雄性生殖孔通常1~2對,末對開口在具有精巢、精漏斗的體節的隔膜之前,包括帶絲蚓科 (Lumbriculidae)、蛭蚓科(Branchiobdelli-dae)和棘蚓科(Acanthobdellidae)*。
後孔寡毛目 陸生,雄性生殖孔通常1對,開口在具有精巢、精漏斗的體節之後的1至幾節內,包括單向蚓科(Haplotaxidae)、異尾蚓科 (Alluroidae)*、鏈胃蚓科(Moniligastridae)、綜族蚓科 (Syngenodrilidae)*、巨蚓科(Megascolecidae)、真蚓科 (Eudrilidae)*、舌文科(Glossoscolecidae)和正蚓科(Lumbricidae)。
水棲寡毛類棲息於水底污泥內,例如尾鰓蚓屬和水絲蚓屬等,都是前端埋入泥中,後端露出水面呼吸。某些種類大量繁殖時,水底猶如鋪了一層紅毯。泮蚓屬是棲于海濱的種類。蛭蚓屬寄生於蝲蛄的鰓內。
寡毛綱有很多特徵與多毛綱相像:都有剛毛,體節明顯,神經索與表皮不連(僅少數低等種類例外)。低等寡毛類體蟲科環節不明顯,腎管簡單,神經常與表皮相連,營無性繁殖,這些特點與原環蟲綱相似。顫蚓科是水棲寡毛類中較高等的類群,蛭蚓科是從寡毛綱進化到蛭綱的一個橋樑。鏈胃蚓科是陸棲寡毛類中最低等的類群,而正蚓科和巨蚓科則是寡毛綱中最高等的代表。
經濟意義 除寄生種類外,多能用作畜、禽或魚的食料,人類亦可食用。蚯蚓還能作中藥,有清熱、息風定驚、平喘、降壓、利尿和祛風活絡等功效,可適用於高熱、驚風、手足抽搐痙攣、小便不爽、水腫、風濕痛、慢性下肢潰瘍、半身不遂、支氣管哮喘等。產在廣東、廣西、福建、台灣的參環毛蚓,藥材稱“廣地龍”;產在長江下游及河北、山東、四川、甘肅、青海的直隸環毛蚓,藥材稱“土地龍”。蚯蚓能加速土壤團粒結構的形成,有利於土壤中微生物的繁殖和作物根系的生長,通過蚯蚓的消化作用,能使土壤中的腐殖質提高,還能使過酸或過鹼的土壤成為適於農作物生長的近中性的土壤。還有可能利用蚯蚓處理工農業公害和城市垃圾以及監測環境污染的程度。
參考書目
 陳義編著:《中國蚯蚓》,科學出版社,北京,1956。
 J.Stephenson,The Oligochaeta,Clarendon Press,Oxford, 1930。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