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蟎類

革蟎類

蜱蟎亞綱寄蟎目的一個大類群,包括7個總科。生殖板發達,可與腹板癒合,具骨化背板,雄生殖孔位於胸板內或其前緣。多數種類營自由生活,少數為寄生性種類;其中有的也侵襲人類,並能傳播疾病。為厲蟎科厲蟎亞科的1種。體長超過1毫米。雌蟲胸板長度大於寬度。生殖腹板後端特別膨大,後緣內凹,幾乎與肛板相接。為體表寄生型,營兼性吸血。常寄生於黃毛鼠、褐家鼠、針毛鼠、黃胸鼠等嚙齒類動物。為世界性種,在中國分布廣泛。從此蟎曾分離出Q熱和恙蟲病的病原體。

正文

形態 體小,一般約0.2~1.2毫米。卵圓形或亞圓形(圖1),革蟎類淡黃色或褐黃色。顎體位於體前端,主要包括1對桿狀的螯肢和1對指狀的須肢,螯肢末端呈鉗狀,專性吸血種類呈針狀;雄性的螯肢演化為導精趾;須肢5節,末節內側有一叉毛。體表膜質,背面有骨化背板,整塊或分為數小塊。腹面有胸板、生殖板、腹板、肛板等骨板,有些骨板相互癒合。雌性的以正中三塊最大,雄性的往往癒合為一大塊全腹板。雌性的生殖孔位於胸板的後方,雄性的則位於胸板內、胸板或全腹板的前緣。氣門1對,位於第3、4對足基節間的外側,有氣門溝向前延伸,氣門和氣門溝外圍有氣門板。足4對,每足6節;基節可自由活動;末端有爪1對和1個爪墊。
生殖發育 卵生或卵胎生。一生可分為卵、幼蟲、第1若蟲、第2若蟲和成蟲等5期。卵無粘性,常落在動物巢內。幼蟲有足3對,無氣門。第1若蟲有氣門和較短的氣門溝,胸板具3對毛。第2若蟲的氣門溝與成蟲相似,無生殖孔,胸板具4對毛。雌蟲和雄蟲性成熟後,24小時內即行交配。雄蟲用導精趾將精球置於雌蟲生殖孔內,進行受精。雌蟲一生產卵幾個至 100餘個。孵化期1~2周。
生活方式 有自生生活和寄生生活兩類。自生性革蟎生活在草叢、土壤、巢穴或腐爛的植物堆等處。寄生性革蟎多數種類寄生於宿主動物的體表,有的寄生在宿主的鼻腔、呼吸道或外耳道。宿主範圍包括嚙齒類、食蟲類、小型食肉類、翼手類、鳥類、爬行類以及昆蟲等節肢動物。專性寄生的種類對宿主動物有明顯的選擇性,有的只適應於一種宿主或幾種相近的宿主。中國已知的革蟎有200餘種,其中寄生性的以厲蟎科、巨刺蟎科和皮刺蟎科的種類最主要。
常見種 有以下幾種:
毒厲 為厲蟎科厲蟎亞科的1種。體長超過1毫米。雌蟲胸板長度大於寬度。生殖腹板後端特別膨大,後緣內凹,幾乎與肛板相接。為體表寄生型,營兼性吸血。常寄生於黃毛鼠、褐家鼠、針毛鼠、黃胸鼠等嚙齒類動物。為世界性種,在中國分布廣泛。從此蟎曾分離出Q熱和恙蟲病的病原體。
耶氏厲蟎 為厲蟎科厲蟎亞科的一種(圖2)。革蟎類雌蟲背板卵圓形,幾乎完全覆蓋背面,胸板後緣具一橫帶狀骨板。生殖腹板較寬而且長,與肛板的距離小於肛板之長。為體表寄生型,營養性吸血。寄生於黑線姬鼠、大林姬鼠、沼澤田鼠、棕背等嚙齒類動物。分布於中國東北和其他一些省份;朝鮮、日本、蘇聯均有分布。從此蟎曾分離出流行性出血熱的病原體。
格氏陽厲蟎 為厲蟎科厲蟎亞科的一種。雌蟲背板幾乎覆蓋整個背部,其上剛毛共38對,胸板具 3對剛毛,第1對位於胸板的前緣;生殖腹板短,具1對剛毛。為巢穴寄生型,營兼性吸血。宿主範圍廣泛,常寄生於黑線姬鼠、黃胸鼠、褐家鼠等嚙齒類,在鳥、蝙蝠和黃鼬上也有發現。為世界性種,中國分布廣泛。能保存和傳播Q熱和土拉倫菌病的病原體。
茅舍陽厲蟎 為厲蟎科厲蟎亞科的 1種。雌蟲背板幾完全覆蓋背部,其上剛毛共39對,另有2根副剛毛;胸板具3對剛毛,第1對接近胸板前緣;生殖腹板長,離肛板較近,其上剛毛1對。為巢穴寄生型,營兼性吸血。寄生於黃毛鼠、針毛鼠等鼠類和一些鳥類;也生活於雞窩、草堆、稻穀、小麥、食糖等物堆積處。分布世界各地,在中國分布亦廣。從此蟎曾分離出 Q熱和北亞斑疹熱的病原體。
廄真厲蟎 為厲蟎科血革蟎亞科的 1種。體毛濃密。雌蟲足後板大而顯著,呈三角形;肛板寬短,三角形;生殖腹板在第4對足基節後方顯著膨大,其上具剛毛約50根;足後板與生殖腹板交界處無剛毛。為巢穴寄生型,營兼性吸血。寄生於黃毛鼠、黃胸鼠、褐家鼠、黑線姬鼠等嚙齒類;在倉庫貯藏品中有時也發現。為世界性分布,中國大部省份均有發現。能保存和傳播Q熱的病原體。
倉鼠赫刺蟎 為厲蟎科赫刺蟎亞科的 1種。雌蟲體卵圓形,後部膨大。背板狹長,末端尖窄,不完全覆蓋背部;背板剛毛26對,邊緣的剛毛較中部的長;各足基節分別具刺0,2,2,1根。為巢穴過渡體表寄生型,專性吸血。寄生於大倉鼠、達斡爾黃鼠、棕背等嚙齒類。分布在中國東北、內蒙古、華北、西北等地區,以及蘇聯、德國也有分布。能保存和傳播 Q熱和土拉倫菌病的病原體。
柏氏禽刺蟎 為巨刺蟎科的1種。雌蟲背板狹長,後部逐漸細窄;背板中部剛毛較長,其末端達到或超過下一剛毛的基部;生殖腹板狹窄,後端尖細,其上具1對剛毛。為巢穴寄生型,專性吸血。常寄生於褐家鼠、小家鼠等嚙齒類。在居室、動物飼養房有鼠類活動的地方,有時大量出現,侵襲人體,引起皮炎。為世界性種類,在中國分布廣泛。能保存和傳播 Q熱、土拉倫菌病、地方性斑疹傷寒的病原體。
雞皮刺蟎 為皮刺蟎科的1種。雌蟎背板窄長,末端平直,不完全覆蓋背部;板上具剛毛約15對,較短;螯肢細長,呈鞭狀;胸板橋拱形,具剛毛2對;生殖腹板呈舌狀,具剛毛1對;肛板大,似盾形。為巢穴寄蟲型,專性吸血。常寄生於家禽和其他鳥類。有時大量發生,侵襲人體,引起皮炎。為世界性種類,中國多數省份均有發現。  

防治

主要是滅鼠。禽舍、庭院等也要注意清潔。藥物殺蟎可用敵敵畏、敵百蟲、馬拉硫磷、樂果等有機磷殺蟲劑。個人防護可用避蚊胺(DETA)等驅避劑塗在皮膚的裸露部分,或將驅避劑浸漬布帶,縛於袖口、褲腳口等處。

參考書目

潘文、鄧國藩:《中國經濟昆蟲志》,第17冊,科學出版社,北京,1980。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